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接受教育的简史(三)

已有 2322 次阅读 2015-1-11 06:31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101中读书的那三年,是对我一生影响最重要的三年。我的世界观最初的形成就是在那三年之中。学校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是从老区经过长途跋涉,几经周折搬到北京来的。所以学校特别重视革命传统的教育。除了讲校史之外,更多的是讲艰苦奋斗、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

很长时间以来,北京市普通中学的师资其实是参差不齐的,我听说有的学校到了八十年代,还有不少中学老师是中专或者大专的学历,真正有本科学历的并不太多。而101中的老师们,很多老师都有本科学历。有北大的,有北师大的,也有其他各地师范大学毕业的。当然,也有当时高中毕业,因为很优秀,而学校又缺好的师资,因为就留校任教的。反正在我的印象中,不管哪个学科,老师们水平都很高,课讲得都很好,没有哪种听说在别的学校出现过的特别恶劣的老师。

101中除了革命传统的教育之外,再一个特色就是特别重视体育。即使在三年困难时期,学校的运动队都没有停止过活动。对于普通同学的锻炼,学校也抓得很紧。学校建在圆明园里,今天的福海当时是个大苇塘。我们围着苇塘长跑,跑一圈下来就是三千多米。初一初二的学生要跑这么长,开始的费劲是可想而知的。只是坚持跑过一段时间后,也就不觉得特别吃力了。学校每年都办春季田径运动会,各班都要参加项目。所以参加运动会就是每年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只是我的体育很不行,只有当观众的份儿。1963年北京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男女甲乙丙六个组别,我们学校拿了四个团体总分第一名,两个团体总分第二名。后来北京市奖给我们学校好多乒乓球台。只是后来这些乒乓球台放到哪儿了,我就再也没见过它们了。

每年三月二十日是101中的校庆日,每年这一天,都会举行校庆活动。早年毕业的校友纷纷回校,学校举行校史联唱。这部校史联唱的作词作曲都是我们的老师创作的,歌曲旋律很好听,唱起来朗朗上口。我是在初二和初三时参加过联唱的排练和演出。每年到毕业班毕业的时候,高三的同学都要唱一曲《我们的高三的学生》,这也是我们自己创作的歌曲。后来女儿读高中时,她们学校的物理老师就是101中学64届的高中毕业生。女儿说,她们快毕业时,这位物理老师还给她们唱过当年101中学创作的《我们是高三的学生》这支歌。我记得的歌词第一段有这样几句,也不一定准确:我们是高三的学生,母校最大的儿女。我们将走上大学的课堂,祖国的工厂农庄。再见吧,亲爱的老师们,再见吧,亲爱的校长,我们一定不会辜负你们的期望……

学校也特别重视劳动课。每周每班都有半天的劳动课。有时,负责劳动课的老师给我们讲给果树剪枝,我们就去给学校里种的葡萄剪枝。学校的山坡上有一片大桃园,我们最经常干的活儿是给桃树上肥。从学校的厕所里用大勺子掏粪,装到铁桶里,两个学生用木杠或者扁担抬着粪桶走到桃园,给每棵桃树浇上粪肥。这个活儿又脏又累,但也是最好的锻炼。所以大家都争相去干这又脏又累的活儿,以表示自己不怕脏不怕累。即使身上脸上溅上粪点子,也从不顾惜。

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下乡劳动。一般在麦收时节,学校都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农村帮助收麦子。有一年,学校专门组织全校学生用一个星期还是两个星期的时间到亮甲店大队劳动。同学都住在老乡家里,但由学校食堂的大师傅给做饭。如果吃老乡家的饭,可能太麻烦了。亮甲店大队刚进行完四清,好像揪出一个富农,当成他们那儿阶级敌人的典型。村里的回乡知识青年跟我们讲四清时的情况,讲这个富农如何拉拢他们这些回乡知识青年。我们也听得懵懵懂懂,不太明白那富农拉拢他们青年人干什么,也不太明白那富农到底做了些什么。好像就是富农喜欢跟知青们聊天,说过一些过去的事,给他们送过一些好吃的吧。今天想起来,可能这富农是有点文化的,有一帮回乡知识青年,他会觉得这是能有共同语言的人,所以愿意接近他们,跟他们说说话吧。可能是这样吧。

当然,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愈演愈烈的年代,有些极“左”的东西也是避免不了的。比如,在“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发表后,北京市中学都搞起了所谓革命化的活动。就是让中学生检查自己平时有什么资产阶级思想和作派,要讲出来。自己先做自我批评,然后别人再帮助你提高认识。做这个活动是占用上课时间的,所以大约停了一个星期还是两个星期的课。反正搞这个活动,没有一个学生是觉得心情舒畅的。后来好像听说别的学校出了什么事,结果这项活动很快就叫停了,但对学生的伤害也已经形成了。

但是极“左”的东西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在一些高年级班级里,开始出现对老师所讲的课的内容的一些批判,主要是针对语文课文的。类似于朱自清的《春》(可能是这个名字,但实在想不起来了),其中有些文字有某种比较暧昧的描写,结果被高年级同学大加挞伐。我们初中年级的就把老师教过的歌《小溪流水响叮咚》拿出来批判,无非是说里面没有革命化的词句,是小资产阶级情调之类。今天看来,真是特别荒唐,但当时大家都觉得这是一项很严肃的任务。

在社会上开展四清运动之后,农村成立了贫下中农协会,于是学校里的有些干部子弟也想在学校的一些所谓干部子弟和工农子弟之中成立类似于贫下中农协会这样的组织。有些干部子弟,平时吊儿郎当,学习成绩不怎么样,但对这样的事情特别积极。他们找到班上普通劳动者家的子女秘密开会,弄得这些同学都莫名其妙,也不太抻他们的茬儿。这是不是后来文革中出现的红卫兵的雏形,就不好说了。

当时都说教育要革命,教育要改革,而改革的一个路子就是半工半读。所以后来中考时,我就没想报考普通高中,也没想报考本校高中,就是一个心眼要读半工半读的学校。那真是一个纯粹理想主义的疯狂。但事情就是这样。后来,我的班主任老师说,我的志愿报得太低了。凭我中考的分数,当年考上本校高中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于是在1965年,我走进了我中考的第一志愿——北京电机学校这所半工半读的中专学校。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858295.html

上一篇:接受教育的简史(一)
下一篇:接受教育的简史(四)
收藏 IP: 123.119.75.*| 热度|

2 吕喆 姬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9 23: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