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俄苏文学与我

已有 3401 次阅读 2014-4-22 00:11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俄苏文学,记得八十年代还有以此为名的一个文学刊物,现在也不知道还有没有。这里所说的文学,对我而言,主要还是指的小说。其实,最早接触的是苏联文学。当然,最早的和印象最深的苏联小说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书给我的影响至今还是相当大的。作者的经历造就了这本书的成功。当年读这本书时,应该是在初中阶段,所以小说中的情节让我比较遗憾的是保尔两段恋情的终结。冬妮娅是初恋,但因二人志向不同而分手。在保尔修铁路,正是衣衫褴褛时,遇到雍容华贵的冬妮娅,当时内心很为保尔鸣不平。但没办法,这就是生活。

第二段恋情是与丽达的。因保尔在内心里虽然爱着丽达,但他有意控制自己的感情,没有与丽达发展更深一步的感情,而在保尔被误传已经离世之后,丽达组织了自己的家庭。当他们再次相遇时,一切已是物是人非。后来保尔与达雅恋爱结婚,让我总觉得有点过于草草,因为既没有与冬妮娅的浪漫,也没有与丽达的刻骨铭心。这也是生活吧。

保尔的钢铁意志确实给了我最深的印象。不管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与病痛的斗争中,他都是那么坚强。也许是革命与战争把他锻造成这个样子。所以在我们那一代人里,保尔的形象总会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内心。中国兵工英雄吴运铎,因战争年代制造军工兵器而致残,还曾被称为中国的保尔。

鲁迅与曹靖华翻译的《铁流》和《毁灭》(他们俩谁翻译的哪一本,我没记住,也没查到)我看过,感觉一般,没有特别的喜欢。好像是鲁迅翻译的《毁灭》吧,是说一支红军游击队走向失败的过程。而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一是篇幅太长,二是读过一部分,也看不出来什么好,就拉倒了。

沙皇俄国时代的小说,有很多,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也是太长,看过几页,就放下了。《复活》也是看不下来。《安娜·卡列宁娜》也是难以卒读。高尔基的《童年》和《我的大学》看的是小人书,当时看着挺新鲜,但也不是太喜欢。最喜欢的还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这本书看过好多遍,每次看都觉得魅力十足,爱不释手。特别是书中描写的薇拉的四个梦,表现了作者内心对未来社会的理想憧憬。书中描写的青年人都非常优秀,非常可爱。他们善良正直,乐于助人,而且胸怀宽广。

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虽然早就听说过,但一直没有读过。后来看到我的中学同年级而不同班的同学,解放军艺术学院的老师王蓓给她的学生排练了这部戏,后来才找来小说去读。王蓓老师是给九九级的学生排练的,后来才知道殷桃就是王蓓在这个班带的学生。

八十年代,《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我也读过。是先看的电视剧,后找来的书再看。书中每个女战士性格经历都不相同,但最后都为祖国献出了生命。这些女孩子都非常可爱,尽管其中有的人有这样那样的瑕疵,但仍不失为英勇的战士。不过,我更喜欢的是同一作者的另一个作品《后来发生了战争》,好像还有一个名字,叫《九年级二班》,这我记得不太清楚了。那也是描写一群可爱的年轻人,苏联的九年级相当于中国的初三或高一。这个班里的同学大多数也是很善良正直的,充满了朝气,爱憎分明。这本书描写的是战前的情况,他们这些青年人优秀的品质使他们在后来的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且很多同学在战争中都牺牲了。我特别偏爱这本书。那时,跟苏联的关系刚刚有点好转。过去我们就认为,苏联变修了之后,写出的作品都是风花雪月,不会再有革命时代的气息了。这本书证明我的感觉是错误的。

后来读吉尔吉斯斯坦作家艾赫马托夫的短篇小说集,特别喜欢。作者的笔触清新温婉,很让人沉醉于其中而难以自拔。他描写的都是普通人,普通的劳动者,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爱情,虽然没有华贵的装饰,但非常真诚。他的每一部短篇小说都写得特别美。国内出了他好几本短篇小说集,我都是在八十年代读的。

至于俄罗斯人最喜欢的普希金,我没怎么读过他的作品,无论是诗歌或小说,都没读过。应该说这是个遗憾。不过,我以为,要想读懂普希金,一定要通过俄文去读。光看翻译过来的,显然是不可靠的。比如,我在看一些苏联歌曲的歌词时,发现中国人翻译的固然也不错,但味道相差甚远。俄语的节奏与中国翻译过来的节奏是有区别的,不通过俄语,就不能真的了解这些节奏之美。

十月革命时期的苏俄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写了很多诗。我没怎么读过。在文革期间,有个同学对我念过这位诗人的一首诗。这首诗是由哪位中国文人翻译的他没说,我也不知道。我还不知道的是,他念给我听的是诗全部还是其中的某一段:你吃吃凤梨,你嚼嚼松鸡,你的末日到了,资产阶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787250.html

上一篇:文科考生可奈何?
下一篇:世界读书日断想
收藏 IP: 114.246.179.*| 热度|

3 吕喆 武夷山 冯珞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9: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