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干过的重活儿

已有 4007 次阅读 2014-2-19 04:05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在印象中,所干过的活儿里,比较重的活儿多与农活有关。最早干的比较重的农活是抬粪桶。那时候上初中,岁数十多岁,而且身体还比较单薄,力气不会有多大。在学校安排的劳动课里,有一项通用的劳动,就是给果园的桃树浇大粪。我们先得从厕所里淘出粪来,装进铁桶里,由于年小力薄,所以不可能一个人去挑两只桶,只能是两个人抬一只桶。从厕所到桃园有几百米远,而且要上一个山坡。所以两个人去抬这只粪桶对当时的我们来说,就算是重体力劳动了。我们抬粪桶,也没有像样的扁担,都是一根不太细的树干。树干上的树皮还留在上面,就这么这根木杠子,是我们用来抬粪桶的主要工具。树皮蹭在肩膀上,倒没什么,但是沉重的粪桶通过这根木杠压在肩膀上,滋味可不好受。走不了多远,肩膀就有点受不了。装满了粪尿的铁桶估计也得超过一百斤,所以还是比较重的。沉重的份量压上来,走两步还行,走远了就有点顶不住。但是那时候,大家都很好强,怎么也得咬牙挺住。实在顶不住了,就放下来歇一会儿。但不能歇太长时间,如果那样,会被同学看成是故意偷懒。所以经常还是和别的同学暗中较劲比赛,看谁走得更快一点,或者粪桶装得更满一点。

干这个活儿,与粪桶的沉重相比,粪便的肮脏和气味已经算不得什么了。其实只要豁得出去,多难问的气味也能忍受。粪便溅到衣服上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

等到上中专时,也有机会经常到农村劳动。这时候,也会有挑水浇地的活儿要干。一桶水自然比一桶粪要轻,但挑水是一个人要挑两个桶。这比两个人抬一个桶有点技术难度。先要掌握好平衡。挑水的扁担要怎么放在自己的肩膀上,肩膀要放在扁担的中心支点,要不然就会一头高一头低,不仅走不了路,而且还很吃力。把平衡掌握好了,腰还得要挺直。如果过去没挑过水,扁担一压在肩膀上,腰不容易直起来,弯着腰挑水,不仅不好看,而且反而觉得更累。挺直了腰,在挑担子走路的时候,还得掌握节奏,这种节奏不是要让你的步伐与水桶的摆动保持一致,而且一定不能这样做。如果步伐的节奏与水桶的摆动完全一致,就会产生共振,那水桶里的水是一定会洒出来的。所以水桶的摆动与步伐的节奏要有一定的差异。一般是小步走路,水桶摆动的节奏略慢于步伐的节奏。

挑担子算是重活,挑一趟两趟还不算什么,但在缺少灌溉系统的田地里,浇一遍水就非常劳累。上半天还能坚持下来,一到下半天,腰也酸,腿也酸,一步都不想迈。可是活儿你还得干,所以就得坚持着。不过,往往头几趟还不好受,过了这一阵,就慢慢适应了。

支援“三夏”去拔麦子,也算是比较重的活儿。四大累活儿里有“拔麦子、脱坯”一说,四大累活里最后一项不太好说,与性有关。拔麦子因为一般不用镰刀,就都哈着腰用手拔。拔出一抱,放在地上,再去拔。等拔了两三抱之后,就得做个腰子,把这地上的麦子捆好。拔麦子是要弯着腰,捆麦子是要蹲在地上,反正没有直腰的时候。这活儿时间长了,连成年壮劳力就受不了。所以三夏时节,拔麦子是最累的活儿。可是再累也得抢着干。因为这个时间天气会经常下雨。一下雨,没拔的麦子如果遇到暴雨就会倒伏,这就有好多麦子被糟蹋了。而拔下来的麦子,如果晾在场院里而没有收好,也会霉烂。所以三夏时节必要都要抢,抢收抢种。

有一年,去怀柔农村劳动,那是半山区,收完了玉米,要种冬小麦。队里分配我们的活,是把玉米地里的玉米秸用小镐给刨干净,当地人把这个活儿叫“招棒秸”。玉米棒子都被掰走了,剩下的玉米秸还站在地里,只有把玉米秸刨干净,才能重新整地,种上麦子。我们学着老乡,左手抓住秸秆,右手抡起小镐,一镐下去,照准秸秆的根部就刨。老手一镐就刨出一根秸秆。我们刚开始时,一镐还下不来,一般要刨两下子。半天下来,我们也能一镐一根了。但是时间一长,攥小镐的右手指就伸展不开,蜷着,要费点劲才能伸开,而且指关节会有点隐隐作痛。而且抡稿的右臂也会很累。这个活儿我认为是我干的农活中最累最费劲的。

后来到工厂工作,也有不同的重体力活。但是工厂里的活都是有时有晌的,不像农活,一干起来就没完没了。所以车间的活儿再累,干一阵子就都有休息的时候,所以再累也不觉得有多累。农村的活,除了拔麦子外,还有插秧,一干也是好几天,我插过秧,只是没干多长,所以印象不是太深。而有的干过插秧活的人,回忆起当年的情况,都说,看着广阔的还没插上秧苗的水田,心里真是一片绝望。不知道这活儿什么时候才能干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768760.html

上一篇:奇葩某男
下一篇:老词儿、老人儿和历史
收藏 IP: 114.250.100.*| 热度|

4 陈希章 陈冬生 wgq3867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3: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