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做科研,还能坚守下去吗? 精选

已有 10477 次阅读 2012-11-22 23:1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 坚守

一些媒体开始报道,有些做科研工作的博士们,相继离开了科研岗位,与做距离科研较远的工作或者职业。有的老科学家为此痛心疾首,而年轻人则表示理解和同情。我看了半天,除了个别人主要是缺少对科研的兴趣之外,大多数有能力有才华的人离开科研,主要原因还是一个钱字。博士学位获得者挣的钱不比硕士多,这极大的打击了他们坚守科研岗位的积极性。博士们的家长们也不理解,本来读了博士,花的时间多,拿的学位高,可是凭什么工资就上不去。而且这么少的钱,连女孩子们也看不上。拿到科学学位的博士们不仅不是香饽饽,而且简直有点像鸡肋了。
其实,这种现象在十多年前甚至二十多年前的高校也是存在着的。差不多二十年前的1992年,林业大学的一位有着副高职职称的干部,在暑假期间支起了馅饼摊,卖起了馅饼。一时间,媒体纷纷报道所谓“教授卖馅饼”的消息。那时,所谓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说法甚为流行。那个时候,国有企业的效益还不错,所以企业职工的收入都普遍高于高校教师的收入。一时间,脑体倒挂的说法也是相当普遍。似乎人人都认为这种现象不正常,不应该出现,但是它还是存在着。
当时,除了极少数文科专业的博士比较愿意到高校工作之外,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其他的选择,学理工的博士们几乎没有人把高校作为自己未来工作岗位的首选。别说首选,连二选就不看好高校。当时社会上的人们以为高校的老师们,特别是教授或者副教授们工资得有多高,其实,那时的工资真可以用惨不忍睹来描述。在这种情况下,不论什么专业的博士们,根本就没办法看好高校。已经在高校工作的年轻人,不管是博士还是硕士,都想着法儿的千方百计逃离高校。能去外企的去外企,能去公司的去公司,反正是离高校越远越好。那些最终离开高校的,他们后来的职业是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并不重要,只要收入高于在高校的时候,就是可以自豪的资本。我们当时经常听说,某个老师离开高校后,去了哪个公司,收入陡增,买房买车,煞是风光。别的听到这类消息的高校老师们,无不流露出羡慕与向往的目光。
高校老师们收入状况的改变,大约起始于2000年至2001年。主要由于启动了岗位聘用机制,增加了岗位津贴,老师们的收入才开始有了改观。一般说来,比较于以前的收入水平,新的收入大约是原来收入的三倍到四倍,有的还要更高一些。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对博士们开始有了点吸引力。特别是这段时间,外企的工资收入的优势不再那么明显和突出,国企还没有完全走出困境,所以高校就开始成为博士眼中的香饽饽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博士走进高校,而他们所参与分配的蛋糕增大的速度却没有那么快,于是进入高校的博士们,特别是985高校的博士们,也开始感受到生活的艰难。过去,在高校里的博士数量还不那么多的时候,一个博士后进校后,可以立刻被聘为副教授,而博士两年后就能聘为副教授,几乎没有什么障碍。现在985高校,非博士者根本就不能进也,所以他们要想按照过去的常例评上副高职,就困难了许多。职称上不去,收入就上不去。所以博士青椒们就越来越感到压力增大。狼多肉少,谁又能有什么高招?于是各种淘汰的机制相继出台,这让博士青椒们压力倍增,简直快到了让人喘不上气来的程度。
那位选择做中学老师的博士,我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认为自己不适合做科研,但是至少中学老师,特别是像十一学校这样的中学,老师们的收入还是相当可观的,至少比现在科研岗位上的人们要多那么一些。人们对职业的选择都有全盘的考虑,一般也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至少到了博士这个阶段,还只是凭着一时的激情来选择职业恐怕并不多见。人们最先要满足的需要就是生存,而且是尽可能好一点的生存。科研的魅力和乐趣也许对某些人来说还抵不过更好生存的需求。
当年我在高校的坚守,其实也有不少无奈的成分。第一,我知道经商能赚钱,而且能赚很多钱。但是由于个人的原因,我对经商完全提不起任何兴趣。我甚至觉得,如果让我去经商,我的健康一定会受到损害,或者根本就多活不了几年。那种压力和痛苦,对我脆弱的神经来说,是很难承受的。与其出去盲目地瞎闯,倒不如先在高校里再看看。我有个同事,不想坚守了,出去做了保险业,结果很惨。他不适合做这行,不仅没赚到钱,而且离了婚,身体也垮掉了,令人唏嘘。第二,我只能选择去外边担任一些额外的教职,以贴补家用。虽然这样做肯定发不了财,但至少能减轻一下家里的负担,总聊胜于无吧。第三,也承受着家人的唠叨与责怪,埋怨我不去做能赚更多的钱的事。我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经商绝对不是我的擅长。而其他的职业也不会让我有更多的进项。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熬着,而且并不知道能熬到什么时候,能熬几年。
只是后来赶上了高校聘用机制的改革,情况才有了较大的改观。我想,在科学领域里目前存在的状况,也不会持续太久的。相关部门肯定要想办法来解决。这种说法有点像宿命论,我也确实想不出有什么更好的说法,因为我也不知道有什么解决的办法。从有些媒体的报道还看,有些科研院所就已经在做这方面的事情,对青年科学家们的收入提高想了不少办法,而且也确实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希望这种局面能在更多的科研单位得到改观。


“逃离”科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635265.html

上一篇:话说“读书无用论”
下一篇:概念使用的简单化与庸俗化
收藏 IP: 114.246.175.*| 热度|

20 高绪仁 戴德昌 漆鹏林 张骥 徐迎晓 孙学军 徐耀 何宏 邹斌 郑永军 魏武 刘智 王春艳 杨月琴 高岩辉 杨洪强 huwenhui4 liuhunjijiu amwfhv netmail21c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2: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