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再说人工智能

已有 2252 次阅读 2019-10-18 09:4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管理学者赵向阳讲的故事中有一个是关于管理学的。我完全不懂管理学,所以赵学者到底要借这个所谓的故事要说明什么问题,我也没弄明白。不过,赵学者所说,现在讲管理学的人,到哪儿都在讲人工智能(AI),讲大数据,赵学者说,他也不太明白。因为他本科是学理论物理学的。为了对于今天人工智能的发展状况有所了解,他也读了不少书。他读了这些书之后,在他看来,人工智能多年来基本没有什么大的进展。

在九十年代,我也看了一些有关人工智能的书。当时给我的印象是,虽然在八十年代,有不少人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也大胆提出了人工智能发展的设想,甚至有不少人认为,将来人工智能一定会超过人类智能,从而人类甚至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所奴役。这些人对此非常悲观,有的科幻作品也没少写这种悲观的故事。

所以,近年来,一些讲技术进步或者工业4.0的人们,总是在讲人工智能的伟大与功能。看他们那副满腔热情和高度自信的样子,我以为他们真的很了解人工智能在近年来的飞速进步。各种机器人,各种智能装备,似乎都是人工智能的应用。而且将来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如何,工业发展水平如何,都要看他们手里掌握的人工智能有着什么样的水平。

大约在2008年,我去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看一个朋友。他们是在做有关人工智能研究的。那位朋友说,他们搞了一个水下的类似于机器鱼的智能装置。我问他,这个装置在智能上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他告诉我说,达到了婴儿的水平。我因为没有看到实物,更没有看到具体的实验情况,不知道这个婴儿水平在水下到底会做出什么样的行动或者反应。总之,这个婴儿水平到底在世界上居于什么样的水平,我也不了解。但我估计,全世界搞人工智能的水平应该相差不会太多。或许有的国家进步得快一点,有的国家进步得慢一点,但在总体上应该都还差不太多。

现在的人工智能装备已经超越了婴儿智能的水平了吗?我不知道。或者即使所有超越,也不会超越得太多。一岁是婴儿,一岁半也是婴儿,两岁呢,似乎也算婴儿,到了三岁,好像算是达到幼儿的水平,应该超越了婴儿了吧。那么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是不是达到了幼儿的水平。我没有专门查阅这方面的资料,所以还是不知道。

现在人们都在把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统计结合起来。根据我的外行水平,我以为,这种与大数据结合的装置,严格说来也算不上人工智能,只是有点模拟人类智能某个最简单部分的操作。现在这类所谓把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统计结合起来的做法,主要还是由人类自己设计的。根据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只有机器完全能够实现自主学习的程度,似乎才能算是具有了人工智能的功能。那么我们现在被称为人工智能的装备,真的能够达到完全的自主学习这样的水平了吗?

差不多近三十年前,我读过一本研究人工神经网络的书。其中谈到训练机器进行自学习的过程。其中谈到了几外实验,如要教会机器自主通过声纳回波来判断水下的水雷与礁石之间区别的功能。其中讲到,这种训练要反复进行很多次,至少要上千次或者更多之后,在给机器输入随机的一个声纳回波之后,机器才能判断出这个回波是礁石反射回来的还是水雷反射回来的。还有一个实验是训练机器听不同人所发出的英语语音,来判断他们发出的语音到底是标准英语中的什么音。这个训练更难了,因为性别、年龄、国籍、方言口音以及生活地区的巨大差异,同一个标准的英语语音在不同的人们嘴里,发出来的语音都是有着很大不同的。在我看来,一个生活在印度次大陆的人所讲的英语,和生活在英格兰约克郡的人所讲的本地方言的英语,差别实在太大了。他们的语音都不是标准音,那么要让机器能够准确地判断他们所讲的语音到底是标准英语中的哪个音,这是不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事情?

这种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严格说来,还没有达到人工智能的高度,只是人工智能前端的一些基础性研究。

我想,真正在进行人工智能研究的人,不太可能到处大讲所谓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结合,再加上工业4.0之类的话题。还有所谓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说法,现在我以为仍然是处在概念阶段。到底什么是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个工业革命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可能现在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讲法。听得多了,肯定会让人感觉到云山雾罩。当然,我以为,即便第四次工业革命完全可能发生,或者正在发生,它的状态在目前完全有可能是一种浑沌状态,或者可以说是正在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之中。好多问题并不能现在就能看清楚,更不用说能讲清楚了。

当然,在新的工业革命中,利用现有的关于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将其与工业化本身结合起来,包括与大数据统计结合起来,也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只是,我们是不是一定要用那么高大上的言词来描绘这个进程?这对于人们对这个过程的理解到底有多大的意义?或者我们还是用更为谨慎的语言来讨论这个问题,或许会对我们对问题的理解更有帮助?

公众号.jpg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202429.html

上一篇:形式化或类形式化方法
下一篇:爱丁顿观测数据的造假
收藏 IP: 221.219.24.*| 热度|

3 郑永军 代恒伟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1: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