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去与现在(二)

已有 3654 次阅读 2019-3-10 09:24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中国工业企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与第一个五年计划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苏联的援助下,当时有156个援助项目被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序列。其中绝大多数是工业企业的建设项目。这些企业的建立,就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国有企业(当时称为全民所有制企业)。这批企业构成了新中国工业化布局的核心点位。这批企业主要是重工业企业,包括冶金、机械、军工、电子、化工等重要工业领域。

之后,在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设想中,仍然准备建立一批新的国有企业。但由于大跃进的某些高指标高热度等因素,同时加上自然灾害,国民经济遭遇到重大困难,工业生产被迫收缩,这就不太可能建设更多的新的工业企业,而且还不得不让一批工人下放回乡。直到经济困难时期过去之后,国民经济才恢复到以前的水平,而国家准备在第三个五年计划中新建一批重要的国有企业。

1958年大跃进期间,城市街道居民也模仿农村建立城市人民公社,开办了一些集体所有制的街道企业。这些企业多为手工生产企业,个别的也有轻机械化的轻工企业。这些企业后来成为一些城市政府工业局下属的集体所有制企业。这类企业要自负盈亏,企业的生产与销售不纳入国家计划,但地方政府实际上还是给予了一定的扶持,帮助企业解决原料和销售的问题。

在文革期间,一些国有企业的职工家属,曾经成立了一种叫做“五七家属连”的经济组织。这些职工家属,大多数来自农村。她们进城后,没有固定的工作,有的去做临时工,有的就在家做家庭主妇。五七家属连为她们提供了劳动岗位,让她们有了自己的劳动收入,为她们家庭中的经济困难起到了重要的缓解和救助作用。这类五七家属连后来成为国有企业内部的集体所有制经济单位。他们的生产与销售也纳入到国有企业的范畴之中。主要是他们生产的产品一般都为零部件,对企业产品有拾遗补缺的意义。

中国工业的国有企业一开始就有着旺盛的勃勃生机。其劳动生产率年年提高,而且提高的幅度也很大。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了苏联的管理经验和管理制度,同时也根据中国自身的特点,补充进来中国的一些管理经验与特点。著名的《鞍钢宪法》就是这种中国特色的工业企业管理经验的体现。其中最著名的是“两参一改三结合”,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以及在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中实行干部、工人与技术人员的三结合。《鞍钢宪法》为中国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企业的科学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只是由于很快就爆发了文革,这套好的管理制度和经验被迫中断。

文革中对国有企业的管理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不少企业把过去制定和实施的合理的规章制度说成修正主义对工人阶级的“管、卡、压”,一概予以砸烂。企业生产再也没有制度可循,结果导致企业生产成本提高,消耗过高,效益下降,利润下降,给国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后来有人因此而指责国有企业效率低,甚至攻击国有企业比不过私营企业,主要就是因为文革中管理被破坏而出现的乱象。实际上,国有企业出现的这些问题,主要是管理方面的问题,不是所有制关系方面的问题。有些人别有用心,有意攻击国有企业,就是妄图用私营经济取代公有制经济,以此来彻底破坏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国有企业遭受到大风大浪的冲击,国有企业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有些国有企业被搞垮了,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而有的国有企业在困难中坚持下来,冲出了激流险滩,从低谷走了出来。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重大 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了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方向,特别提出,国有企业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国有企业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个决议彻底粉碎了新自由主义追随者们妄图毁灭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开辟道路的狼子野心。

进入新世纪之后,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党和国家对于国有企业的支持加大了力度。中央特别提出国有企业要做优做大做强的要求,极大地鼓舞了国有企业的广大员工,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当然,国有企业自身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企业的管理问题,要向科学化与精细化方向发展。对企业负责人的监管问题,也要加大力度,严密制度,强化监督,科学管理。国有企业的领导者与一线员工,不是老板与雇工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关系。这也是国有企业与资本主义私营企业截然不同的方面。国有企业的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要发挥其更大的作用,真正实现民主管理。

中国的工业企业也有一部分劳动群体的集体所有制经济。这部分企业可能数量不是太多,规模也不是太大,但是这样的企业在今天的中国是存在着的。对于这样的企业,各级政府应该要有一定的支持力度,要有相应的倾斜政策。这种社会主义的幼苗,需要耐心扶助,不能轻易让其夭折。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本来就包括着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与私营经济以及个体经济。这些经济形式不应是相互对立的,更不是对抗的。它们之间都有着相互补充和相互扶持的关系。当然,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有了强大的公有制经济,其他的经济形式也才有着牢靠的生存空间。

公众号.jpg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166687.html

上一篇: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去与现在(一)
下一篇:韩国瑜现象
收藏 IP: 221.221.135.*| 热度|

1 赵建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2: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