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北京的四合院及其他

已有 2228 次阅读 2019-2-16 08:52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这年已经过得差不多了,不如写点轻松一点的旧事。当年,读过毛主席一篇关于教育的谈话,其中讲到有关概念的问题。其中大意说,谁见过“人”?只是见过具体的张三、李四。谁见过概念的“房子”?都是只见过天津的洋房,北京的四合院。

天津的洋房是什么样?还真没见过。倒是在北京东单的北极阁,见过协和医院的家属宿舍,那都是一栋一栋的单独二层小楼。我估计所谓洋房,也就不过如此了。后来到英国做访问学者,住的英国人的房子,那应该就算是“洋房”了吧?初看上去,很是别致。后来住了些日子,感觉也就不过如此。那也不过是普通人住的房子,不是有钱人住的房子。外国有钱人住的房子没有看到过。电影里似乎出现过,但不断判断真伪。

北京的四合院,最早是见过,而不是听到这样的称谓。那是很小的时候,去一个亲戚家。他们住在南城一个中国银行的宿舍。从果子巷往里走很远,才走到了那个地方。先看见一个大门,有门楼,门前有门墩,两扇木头大门,上有门环。进了门槛,是一个不长的过道,迎面一座影壁墙。然后看到一溜南房,过一个垂花门,就是一进大院子。院子很大,北房和西房都盖在一个较高的地基上。就是说,进屋前要走上几节台阶。亲戚家住的是西房,有三间。没有厨房,在廊子下做饭。到了七十年代,在各家各户建抗震棚的风潮中,那所院落也开始五彩缤纷起来,各家各户在院子里搭小屋,已经不是为抗震,而是为了扩大自家的居住面积。那位亲戚家没有搭小屋,而是搭起了自家的厨房。

这个院子据说原来是王府。我也没见过其他的王府,不知道王府的建筑有什么规矩。当然最重要的规矩是不能僭越。你可以往小里建,但不能过大。我家那个亲戚所住的宿舍一共有三进院子,前面的院子比较大,后面的两个院子比较小。这里住的都是中国银行的员工家属。这样规矩和气派的院子在北京应该都是非富即贵的人家住过的院子。

北京一般的四合院只有一进院子。院门在东南角,没有在正南的。那是庙,不是人居住的房子。有的四合院有南房,有的只有南墙而没有房屋。北面是正房,另加有东西厢房。另外也有东西耳房。只是这种四合院只有一家独住的情况几乎很少了。即使是私人房产,在文革后也被房管局收走,租赁给更多的居民居住。文革后落实政策,这些四合院的产权才交还给房主,但里面的住户可是一时半会很难搬走。有的房主费了好大的劲才把其他住户给弄走了,但没过多久,是旧城改造,又是拆迁,这四合院有多少保留下来的,真说不好。

在北京,更多的是一种大杂院。那种院子不是正规的四合院,是依据什么样的格局建起来的,似乎也说不清楚。有的大杂院是源自于四合院。住的人多了,房子依然不够住,于是人们在院里开始建小房,也有说叫搭小屋的。那时,人们经常学摸哪儿有拆房的,就过去捡砖头。捡不到整砖,半头砖也行。如果半头也不够,小碎砖头也凑合。北京人搭小屋的本事还真不小。就这些半头砖、碎砖块,也能把一门小屋搭起来。有的当作厨房,有的就直接住人。家里有大姑娘、大小伙子的,就经常一个人住在那里。有的孩子大了,结婚没房,也就将就着用这样的房子当孩子的洞房。

大杂院的人际关系一般都还可以。远亲不如近邻,不是只是说说,而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必然要采取的生活态度。当然,什么事都不是绝对的。赶上碰到关系不对付的街坊,那日子过得就有点糟心了。关系不睦,又每天不得不低头不见抬头见,这要多别扭就有多别扭。关系不睦的原因也比较多,经常都是为一点生活琐事。可是时间一长,这梁子结下了,再解开就难了。如果想要搬家,也很不容易。要新找一个地方租住,几乎没有多大的可能。要换房,也不容易找到合适的。所以唯一的招数就是忍着。天天干架谁也受不了,可是就这样也是免不了出现争吵甚至动手的。

所以大杂院的生活不是像某些人所描述的,邻里都是和和气气的那么美好。当然,和气相处的是多数。可是有一粒耗子屎,这满院子的住户心里都不痛快。这就是那时的现实。

人们为了改善居住的环境,最先盼望的就是拆迁。那时的拆迁是有可能扩大居住面积的。那时的拆迁也很少有现金补偿,反正给房就行。实在不行,就多给个一间半间的,问题也都能解决。可是不是全北京的老旧房屋都能赶上拆迁。所以大伙儿只能那么盼望着,也不敢实指望会成为现实。

据说,当时北京有关部门有个统计,说要从根本上解决北京市居住人口的住房问题,按照当时的住宅建设进度,得有七十年。而且这七十年也未必能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听到这个信儿,心不都得凉透了?七十年,三代人都解决不了啊。只是没想到,改革开放以后,住房的面积与房屋质量的变化会这么快。虽然北京至今还有人住在老旧房屋里,但据说都有了改造的规划。所以,现在居住条件还不太好的居民总算能有个看得见的盼头。人们只是希望这样的盼头尽快成为现实。

公众号.jpg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162431.html

上一篇:何为批判
下一篇:过年的回忆
收藏 IP: 221.216.249.*| 热度|

2 王大元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