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什么才是对孩子负责

已有 3371 次阅读 2018-11-19 07:30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网上有一篇帖子,题目是《为了孩子,请不要移民这里》。文章列举了一些事例,说明一些已经移民美国的父母们,把年幼的孩子带到美国,或者在美国生育了自己的下一代。结果这些孩子,特别是男孩,在长大之后,只会说英语,不会说汉语。而且他们在美国社会中除了极个别的人之外,大多数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歧视。他们内心非常纠结和压抑。而他们的父母则认为他们给孩子安排了最好的生活。但是事实上,这些孩子中的多数,都不怎么快乐,有的有抑郁症,有的有焦虑症,精神方面都多少有那么一些不太健康的问题。

文章还说,这些孩子无法融入美国社会,不是他们不想融入,是美国社会中很多人认为,这种黄皮肤、黑头发、小眼睛的华人孩子,根本就不属于美国这个社会。他们遭到的歧视要严重于黑人甚至西班牙裔的拉美人。他们内心的痛苦无处诉说。在文化上,他们想认同美国,可是美国并不认同于他们。对于中国,他们又很陌生,不懂中文,不能阅读中文书刊。他们也不属于中国文化。他们内心的痛苦无以言表。

看了这篇文章,我立刻想到一件事。大约是两三年前,我在美国的一个同学在朋友圈里发文,说她认识的一个在美国一个社区大学任教的一个中国老师,因其儿子突然自杀,而精神崩溃。这位老师的孩子并不是ABC,即不是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而是老师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带到美国去的。但是这样的孩子与ABC的很多处境是一样的。看了这篇文章,想到这个孩子,我感觉,这个孩子一定遇到了文章中所提到的这种文化困境。而且这样的困境让他已经难以生存了。他的痛苦无处诉说,而他自己又找不到出路。最终走上这条绝路,真是让人痛心不已。这孩子的具体情况虽然我不了解,但这一类孩子的经历都是相似的,所遇到的问题也一定是相似的。

有的父母,去美国的时候,孩子已经很大了。这样的问题在这样的孩子身上可能并不明显。然而,这样的孩子也会结婚,也要在美国生孩子。他们的孩子会不会遇到同样的问题,答案可能是肯定的。这就是所谓华裔第三代。尽管这第三代孩子,可以在美国接受很好的教育,可以找到不错的工作,有不差的收入,但是这种文化上的困境,这种种族上可能遭到的歧视,真有可能一辈子都追随着他们。

我的晚辈中,也有说要移民国外的,当然包括要移民美国。最初,当我听到他们的意向时,我心里是很不痛快、很不高兴的。我倒不了解这篇文章中所说的那些问题。我只觉得那么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很多情况都不了解和熟悉,一家人连大带小就这么迷迷瞪瞪地闯过去,谁知道会遇到什么问题,会出什么事情?但是这些话我又不能说,只能憋在肚子里,跟一些朋友念叨念叨。这两年,他们似乎在国内的事业有了起色,不太提这个事了。但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放弃了这个念头。我主要担心他们的孩子,到了外面,什么事都会遇到。校园的歧视加上霸凌,各种可能的枪击案,跟别的孩子不学好,吸毒和性乱。这些事都实在太恐怖了。这些事情如果落在现在这么小这么可爱的孩子身上,根本就连想都不敢想。

我在跟朋友念叨这事的时候,朋友说,人家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国,你怎么反而不希望他们出去。我说,反正我不高兴。其实我也未必有什么其他的想法,只是从安全角度考虑,那边的安全系数比国内真的是差远了。

我在国外做访问学者的时候,一开始,心情就非常糟糕。可能因为年纪比较大了,适应性也差了。看那边什么都不顺眼,总是在想家。那里不是我们的家,偶尔过去看一看还可以,真像有的人那样,在那里安家扎根,我是根本不会考虑的。直到后来转过年来,离回家的日子近了,心情才稍微好了一点。

我也有大学同学移民国外的。他们的年龄比我还大那么一点。后来听说,家里父母年老多病,希望他们回来照顾。结果这些做儿女的居然用外国的文化习惯来搪塞父母,说什么,外国人的家庭,孩子一到十八岁,家里就不管了。老人不需要管孩子,孩子也没义务管老人。另一个在国内的同学听到他们的说法,气得不得了,利用去国外的机会看到他们,指着他们的鼻子骂他们说,你们做儿女的,说这样的话真是不要脸。可是这样的指责又能有什么用呢?人家早就铁了心了。下决心不管父母,任其自生自灭,别人能奈其何?

父母指望养儿防老,在今天确实也不一定就完全合理。但如果父母需要儿女的时候,儿女却如此冷漠,这实在是说不过去。估计当年他们的父母也是欢欢喜喜地把他们送到国外去的,可是没有料到他们的孩子现在成了如此冷血的动物。你可以说这让他们寒心,也可以说,他们这是自作自受。

当然,向何处移民是公民的自由。但是作为父母,如果真的为孩子着想,至少不要在他们还没有成人之前,就把他们送到那个自以为是天堂的地方。世界上没有天堂,但我们有些父母就跟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这不是对孩子负责的态度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146993.html

上一篇:超前消费与信用资本
下一篇:我的朋友
收藏 IP: 111.201.74.*| 热度|

7 王安良 韩玉芬 范振英 郭景涛 李权 杨立坚 崔树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6: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