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大学入学四十年

已有 2306 次阅读 2018-11-10 08:44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20181028日,首都师范大学(原北京师范学院)为七七级、七八级学生入学四十周年举办了一个活动,邀请当年的七七、七八级学生返校参加。我们当年是政教系七七级的,这次大家都还比较踊跃。有同学说,我们都是年纪不小的人了,有些已经过了古稀之年,有一大批直奔古稀之年,更多的同学也都过了花甲之年。下次再相聚,可能就有同学来不了了。所以大家还是很珍惜这次聚会。

我们七七级原来是两个班。一个班是正常招生入学的。他们都集体住宿。我们班是后来扩招的,开始都是走读,后来也有大多数同学住校了。我们组是平均年龄最大的,绝大多数都没有住宿,一直坚持走读。虽然走读的多是已婚的,有的也都有了娃了,但那些当时未婚没娃的,也没有住宿,还是坚持走读。

我们这个班入学比起住宿班的同学还是有些坎坷的。我们班同学在报志愿的时候,几乎都没有(不是几乎都没有,是没有一个人)报考政教系。有报中文的,有报历史的,有报外语的,也有报广院编辑专业的。我们这个班年龄有大的,也有不太大的。考试成绩都不低,就是没有学校要。当时我们都已经对上大学感到绝望了。至于下一次还能不能参加考试,心里都没底,直犯二乎。

然而,在正常学生入学后的不到两个月,我们接到了北京师范学院政教系的来信,询问我们是否愿意到政教系学习。如果愿意,就请于某月某日(日期都不一样,是分期分批)到学校参加面谈。我不知道算不算面试,但绝对就是一个interview。面对这样的机会,再怎么不满意也不会放弃。于是我们班的同学最后都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据说,当年高考结束后,各大学招生都不太愿意招收我们这些年龄偏大的学生。结果有些人非常愤怒,向高层上书,要求读大学。高层了解到情况后,要求各高校挖掘潜力,尽可能多招学生。北京师范学院,可能还有北京师范大学,在这方面态度比较坚决,比北大、清华强多了。我们这批学生就是北京师范学生招进去了。

虽然当年对进入政教系学习不是太满意,但毕竟是有学可上了,这就非同小可。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我们还是非常感谢母校的。这次,在我们班的班会上,我写了这样几句话:正是母校那宽阔的胸怀,接纳了我们这些几乎被遗忘的学子,正是母校那火热的身躯,温暖了我们几乎都要凉下来的心灵。这是我们心里真实的写照。虽然我在大学里算不上好学生,课程考试成绩乱七八糟。主要是对当时上的课程没有太大的兴趣。但是,我也没有浪费时间,在图书馆里如饥似渴阅读了很多书籍,而且几乎是什么领域的都会涉及。

毕业后,为了读研究生,在准备考研的日子里,等于把在大学里学过的课程又重新学了一遍。虽然在学校的时候,学得不太好,稀里糊涂的。但是重新再学,毕竟还有过去的印象,不是完全的一无所知。所以再捡起来学,似乎并不那么特别困难。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回炉重炼,我考研究生的成绩还算说得过去。终于被录取了,我开始了一段新的生活。

看上去,在学术方面,我在母校的学习方面没有太多的收获。其实不然,母校的那段时光对我后来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毕竟知道了什么是大学,知道了如何使用图书馆。很多基础的东西都是在那个时候打下来的。虽然当时自己并不自觉,但后来发现确实如此。

大学里的同学关系也是很有意思的。因为当时班上的很多活动是分组的。所以主要与组内的同学接触得更多一些。对于其他组的同学接触得就不那么多。对于住宿班的同学接触的机会就更少。后来系里把我们这两个班合成了一个大班,有150多人。他们班原来80多人,我们班原来60多人。这150多人,怎么可能让每个同学都和其他所有同学都有过接触,都说过话。这次聚会,我们组内的当年走读的女生,就承认,我们班有好多同学她愣是没说过一句话。这也确实是实情。我也有不少同学在学校时没说过话。有的都是在毕业后,有机会聚会时才有接触,说上了话。毕业后说的话比在学校时说的话还多,这是丝毫不奇怪的事。

当年读大学,至今已经四十年。这已经超过我们现在年龄的一多半了。而感觉时间就是白驹过隙,一眨眼的事。还需要对人生发表什么感慨吗?似乎没有这个必要。我们多少也是见过些世面的,也是多少经受过坎坷的,没有必要发什么感慨。人生就是如此。感慨不感慨都是这个样子,没有必要犯什么矫情。

现在同学见面,大家很热情,也非常高兴,就足够了。可别在朋友圈里发表稍显偏激的文字,有人愿意回应和争论,也有人不愿意。一争论起来,结果都没有好的。有的人会愤怒,有的人会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反正最后有翻脸的。即使没有翻脸,那也都是面和心不和。有必要吗?不知道,有没有必要就都是这样子了。这也是世态炎凉,无法改变的。那就听之任之吧。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系里为我们复制的当年自己填写的学籍卡。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145473.html

上一篇:当年找对象的标准
下一篇:复杂的金庸作品
收藏 IP: 114.241.11.*| 热度|

6 张学文 韩玉芬 丁邦平 刘全慧 朱晓刚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21: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