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娘炮现象

已有 5256 次阅读 2018-9-22 08:07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关于所谓男性趋于女性化,即所谓“娘炮”的议论,这些日子在网上也是很热闹的。很多人对这种现象的出现表示不满,认为舆论的引导有问题。也有的观点认为,喜好什么样的时尚,是个人的自由,他人无权置喙。客观地说,如果只是个人的爱好,他人确实没有权利多那么一嘴。但问题在于,现在这种现象并不只存在于个人的爱好之中,而是被娱乐界中的某些资本集团拿来当作时尚的导向,并以此来大赚其钱。这就不可能只是个人的爱好问题了。

所谓这种娘炮状的小鲜肉是从什么时候兴起的,我没有查,所以不太清楚。因为我娱乐界的任何新闻或者信息都没有兴趣,所以我的这种无知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了。后来看到如电视、如网络上这类人物多次出镜,感觉这里肯定有不对劲的地方。

一个民族,在其成长与繁衍的过程中,是要经历很多磨难的。当然,在磨难的过程中,可能也有少量的相对安稳的时期。在磨难的状态下,这种娘炮现象一般不太容易出现。因为那时的人们都在为克服磨难而奋斗,那时需要的是阳刚,是无畏,是勇敢,是抗争。娘炮类人物是没有市场的。可能在极个别达官贵人那里,会豢养几个这种娘炮式人物,但这些人物是见不得光的,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在磨难中的民族,如果没有这种阳刚之气,没有这种无畏精神,是很难度过这种磨难的。

在相对安稳的时期,这种娘炮式人物可能会出现得多一些。人们觉得生活安逸了,总要想着法子、变着花样去享受。对娘炮式形象的追求就成了这种享受中的一种畸态。这多半也是有钱有势人们喜欢干的事情。而有钱有势的人,其影响力会超过一般普通的人,因此,这种形象对当时的社会观感是有一种导向作用的。人家富人都喜欢的玩意儿,想必有道理,想必差不了。这种从富心理一旦蔓延开来,就会带坏整个社会风气。两晋时,这种娘炮式追求在当时的富人中很是时兴,结果呢?北方的少数民族一打过来,江南的贵族没有丝毫还手之力。有人认为,这种娘炮形象就是一种亡国之态,这是有道理的。

近年来,国内娱乐界出现的所谓小鲜肉,即娘炮现象,是娱乐界资本抛出的一个看上去新颖,而实际上是陈腐不堪的货色。用古典的眼光看,那不过就是一种面首文化,或者龙阳文化。那是人类文化中最腐朽、最无耻的文化。客观地说,娱乐界资本的这个创意在市场上似乎是成功的。

但这种成功是危险的。特别是对民族下一代的培养,那几乎就是一剂毒药。它在毒害我们的孩子,不但毒害我们的男孩,也毒害我们的女孩。对一部分男孩来说,这种娘炮成了他们模仿的榜样。对于女孩来说,这可能成为她们未来爱人的模板,或者未来后代的示范。这不是要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命吗?

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这种文化也是异类,不能登大雅之堂。虽然我看过的西方影视作品不多,但至少没有在西方的影视作品中看到这种类似于娘炮或者把头发染成绿色鸡冠的崩克作为正面形象来宣传的,这里不包括同性恋。同性恋在西方可以接受或者容忍,但西方对这种娘炮也只是置之不理,而不会拿它作为什么幌子来四外招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娘炮这类东西很难让人理解和接受。

那么,作为文艺形象,我们都说,应该创作出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娘炮这类形象应该距离老百姓的喜闻乐见比较遥远。所以,娱乐界打出这一炮来制造轰动或者吸引眼球,或者吸纳金钱,都不会让大多数老百姓所接受。个人的爱好不必说了,但你只是停留在个人层面上,别人倒也不必指责。但是你端出来作为娱乐消费的一盘菜,这就值得商榷了。

从文艺宣传角度来说,我们可以创作出来的能为老百姓所接受、所喜欢的作品,其题材和形式有成千上万,关键在于我们的文艺创作者有没有下更大的功夫。在人民群众中间,创作的源泉是无穷无尽的,来自人民的题材和样式,真的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是现在有的娱乐资本似乎已经黔驴技穷,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作品,只能靠着这种所谓小鲜肉,所谓不男不女的娘炮来吸引眼球,这是娱乐界的可悲呢?还是娱乐界的不幸呢?

我们的文艺界,现在看来病得不轻。虽然也有个别的优秀作品问世,但对于我们这个时代,对于现实我们的人民的需求来说,还是太少、太不够了。我们需要一支有着健康思想和高涨热情的文艺创作队伍和表演队伍,但是现在看来,现有的状态是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满意的。文艺界很大一部分人都是以捞钱为目的,对于别的什么都无所谓。这是危险的,是有害的,迟早也是要被人民群众所抛弃的。个别人的嗜痂之癖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文艺界的诸公们,还是好自为之吧。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136268.html

上一篇:会出现什么样的制度失败
下一篇:梨花颂还是梨花祭
收藏 IP: 123.123.53.*| 热度|

4 李斐 信忠保 刘钢 孙杨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6: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