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对当年北京拆建的另类思考

已有 1882 次阅读 2018-3-13 07:46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对于老北京城的拆建,今天在网络上的很多人都认为,当年梁思诚认为应该保留北京旧城,而在旧城之外的地方另建新的北京城区。人们都认为,梁思诚的思路是对的,而不赞成梁的建议的方案是不对的。只是现在听到的似乎只是支持梁的一方的观点,而与梁的观点不一致的另一方,没有听到他们不赞同梁的意见观点的根据到底是什么。

今天再来讨论孰对孰错,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但是实际上的意义也确实不算太大了。事情已经是现在这个样子了。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对国内现有的古城古镇,以及古老村落,如何进行建设与保护的相互统一,在这方面应该再多下一点功夫。不过,相对于北京来说,国内现有的古城能与北京媲美的似乎只有西安。而西安现在也只是保留了城墙,其他城区内的老旧建筑,今天保留下来的似乎也并不多。我去西安,只是去看过碑林、大雁塔、小雁塔。这还都算是古迹。而陕西历史博物馆再辉煌壮观,也只是当代建筑了。其他的都在西安城外,不属于古都建设与保护的范围了。

现在闲来无事,就假设一下,如果当年采取的梁思庄的建设,今天的北京会成什么样子?我不懂建筑,完全是凭空胡思乱想,供诸位一笑或一骂。

在北京旧城的保护中,保留北京城墙应该是最不费事的了。然而,事情似乎并不那么简单。一个西直门,当年修地铁据说是误拆了。就是本来没打算拆西直门,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稀里糊涂地给拆了,留下了许多遗憾。不过,据说当年在拆西直门的时候,发现了在西直门下还有一座元代的城门。这事今天好像没人再提起来了。

西直门在被拆之间,城门楼再侧的城墙已经被拆开两个豁口,南边一个,北边一个。两个豁口是为车辆交通方便而拆开的。南边的是为进城的车辆而开,北边的是为出城的车辆而开。所以。在城门楼被拆之前,西直门已经不算是完整的了。如果北京的四九城的城门和城墙都保留原状,那么北京城墙内的交通今天将是完全不可行的。路窄,车多,人挤,而今天的汽车数量根本就是北京旧城无法容纳的。

那么这该怎么办?把城里的居民全部搬迁?这是一个办法,但未必是最好的办法。人搬走了,房子留下了。房子里还住不住人了?住吧,交通不便,购物不便,物流不便。根本就成了不宜居的地方。老北京的四合院,没有上下水,没有暖气,没有燃气管道,这日子搁在今天谁能过得下去?如果为了能住上人,把这引起管道和基本设施都建设起来,这不还得挖沟、扩路,那还不是得拆掉一些房屋。不说别的,单是那些牌楼,就够市政建设喝一壶的。东单牌楼、西单牌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在哪儿挖沟?当时通电,只能靠立电线杆子。现在都铺设管道了。这几条大街底下得怎么施工才能解决这么多复杂的问题?

如果旧城不搞基础设施的建设,那绝对就不能住人。不能住人的城市还叫城市吗?房屋需要修缮吗?各个城门楼、箭楼、牌楼都需要修缮,当时的中国,当时的北京,承受得起如此高昂的费用吗?当年,我路过东直门和西直门时,看到高大的城楼,柱子都是油漆剥落,陈旧不堪。这样的城门楼看上去,谁会认为这是我们的宝贝?所以拆的时候到底有多少百姓是真正心疼的。说句不客气的话,当时门楼和城墙一拆,城里的人往城外一望,可比原来豁亮多了。而且,老百姓还能把拆下的旧城砖搬到自己家里的院子里,将来完全可以用它来搭盖小房,以解决自家住房的不足。

不拆天安门前的中华门,就不可能建成长安街。也不可能建成天安门广场。当然,这些都可以在旧城之外的地区建设起来。可是如果完全不建设,也无资金修缮,还没有人住,那么老旧的北京城还会有人气吗?那不就是死气沉沉吗?这到底要怎么办?那时的梁思诚有更好的办法吗?

因为不了解梁思城的具体方案,所以也无法评价。但我估计,这只能是揣测,没有任何依据。如果不对,还望批评指正。我的揣测是,梁的方案也有缺陷。他说不能拆,可是没说清楚,或者没有更为具体有效的方案来说明如何保护,如何解决这一系列的难题。这也不能全怪他。他的出发点就是保护旧城。至于其他的问题,也未必都是他能解决的。这也不是他的问题。国家那么穷,要做的事那么多,谁还专门为保护北京旧城花那么大的精力。尽管今天我们可以指责前人考虑不周,可以指责前人头脑简单,可以指责前人没有文物保护的意识。可是如果当年是我们在处理这样的问题,谁能拿得出更好的办法来呢?

没办法,人们的思维就是需要通过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才能得到进步和发展。没有任何事物的认识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今天对当年的决策可以痛心疾首,可以顿足捶胸,但都无济于事。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以史为鉴,尽可能不重复地犯错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103598.html

上一篇:先进技术使用的辩证法
下一篇:什么叫下辈子?
收藏 IP: 111.201.76.*| 热度|

1 吕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20: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