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

已有 3790 次阅读 2018-2-4 07:46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有很大的不同,这是众所皆知的。过去,讲中国哲学也是按照西方哲学的路子,一定要分什么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从某种角度上说,这样来分一下,似乎也无不可,但这样一来,中国哲学的本质特征就看不到了。

西方哲学,自古希腊始,一直在追问世界的本原。本质来自于物,还是来自于心,这也是后世追问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一个根源。恩格斯说,世界究竟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精神是第一性的,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恩格斯这样讲的根据就是西方哲学的全部历史。

但是,对于中国哲学来说,似乎不太像是那么回事。中国哲学不像古希腊人那样,一定要追问世界的本原。或许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这样来追问未必能问得到,未必能问得清,未必能问得出什么有意义的事情来。如果人们做不到,那这样的追问就未必有意义。既然是没有意义的事,那也就不一定要做下去,不一定要问下去。或许中国人在西方人看来,是很实用的。没有意义的事,没有用的事,就没有做的必要。西方人似乎比中国要更轴,没有意义也要问,或许将来这个无意义就成了有意义的事了呢?这样的情况也不是没有过。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人生十分短暂,要做还是要做更有意义的事吧。我们不知道世界的本原,也问不出世界的本原。但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我们要处理很多方面的关系,为了要活得更好,那么在处理这些关系上就要下更多的功夫。所以,中国古代的先贤们虽然在很多问题的看法上不相一致,但有一个概念是比较一致的,至少在名称上是一致的。那个概念就是“道”。

对于“道”的定义,中国古代的先贤们似乎也是不大追问的,因为同样说不清楚。但每个不同的先贤,对于“道”,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至少在讨论人与道的关系上,大家见解都不尽相同,但不妨碍大家都来思考这个问题。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俩人都没说道是什么,可是俩人都有对道的概念的自己的理解。虽然没有给出具体的定义,但是,孔子与老子都认为,道是一种最高的意境,一种最高的规律,或者一种最高的道理。在那个时候,他们认为,能知道这些就不错了。

在孔子那里,“礼”如果不是最高的道,也是道的较高的表达之一。所以孔子非常看重礼的作用。礼就是制度,就是规矩。在孔子看来,人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规矩,需要这样的制度,要不然,就会天下大乱。天下一乱,很多事就不好办。孔子一辈子都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礼崩乐坏是孔子绝对不能容忍的。只是孔子那个时代,旧礼之崩坏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了。孔子之所以终身未遂复礼之志,恐怕也在于他对于礼的理解有点过于狭窄了。他只知道周礼,但不知道其实,礼这种东西是可以不断变化与发展的。

老子则认为,道的表现有太多的种类。至少在强弱之间,二者的关系并不绝对,强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就强不起来,而弱者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战胜强者。这其中的道可谓玄妙无穷。曾经有人说,老子是站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一边,是一种对世事的哀叹。这话今天看起来有点不那么靠谱。老子更是讲的天下大势,似乎才更有点沾边。

孔子、老子,讲的就是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这是与古希腊追问自然界本原所根本不同的地方。古希腊追问自然界本原自有其内在的原因和道理,而中国古代先贤们主要来思考社会内部人之间关系的处理问题,也有其根本的原因与道理。这两者不是相互对立的,更不是孰更先进、孰更落后的问题。

中国并不排斥西方哲学,但中国也看到了西方哲学的缺陷。而中国哲学自身的用处和魅力而尚不为当代西方所了解、所认识。中国人自己也未必都能了解到中国哲学内在的根本。这就说明我们对自己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真是需要认真总结并加以科学的继承。我们要建立所谓文化自信,当然离不开对中国古代先贤们思想成果的了解、认识、敬重与热爱。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能够流传至今,这文化本身的优势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中国的文化自信,离不开向全世界的传播。但迄今为止,世界文化的话语权,仍然掌握在西方手里,这与西方哲学的话语权是有着直接关系的。中国并不想在这个问题上与西方争夺什么,但中国的哲学、中国的文化理应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所以,中国哲学在世界上话语权方面的权重是有必要增加一些的。这也要求中国必须在传播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方面下更大的功夫。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098350.html

上一篇:学历出身
下一篇:观看《恋爱先生》时的一些杂想
收藏 IP: 123.113.223.*| 热度|

2 周少祥 范秀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7: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