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读小说《三体》

已有 2236 次阅读 2017-11-9 07:50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刘慈欣的小说《三体》被评为雨果奖,听到这个消息后,也有一种想要阅读这部作品的冲动。但杂事太多,一时也没有立刻去找来读。最近,在微信阅读里发现,可以读到这部作品,就直接打开来读了起来。

刚开始读的时候,感觉相当吃力。虽然开始部分的文革背景我还是比较熟悉的,但涉及到红岸基地这一块时,就不是太明白了。特别是那位女科学家叶文洁,侥幸进入红岸基地,免除了继续受到文革中的残酷迫害。可是她为什么一定要杀死两位军人,其中一位还是她的丈夫,而且她并不爱她的丈夫。可是到底什么原因使她一定要杀死他们,是为了保守向宇宙发送信息的秘密吗?我不是太理解。

书中提到,在那个时候,世界上已经有人看到人类文明使地球遭受各种破坏,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这使得一些人,其中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感觉到人类文明实在是太恶劣了,甚至不惜要毁掉人类的文明。而这些人与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上的人取得了联系,在地球上组织了三体组织,企图配合三体世界上的人,来摧毁地球文明与人类。

因为是断断续续读的,所以有的情节记得也不太准确了。在写这篇文字的时候,也不打算把原著翻出来,把细节叙述得更准确些。我就是想通过这种单纯的记忆,看看这本书到底给自己留下怎样的印象。所以,如果有不准确的地方,读者也不必指责本人。

三体世界中的领导者看到他们的三体世界即将毁灭,急需寻找一个宇宙中的绿洲来拯救自己的文明和世界。这样看起来,其中地球上存在的问题,在三体世界上也同样存在。或者,三体世界上的危机比地球上的危机更为紧迫和严重。当三体世界上的一位监听宇宙信号的工作人员收到地球发来的信息后,立刻回复,让他们一定不要对三体世界发出的任何信息作出回答,他担心,地球会被三体世界入侵,乃至最终被三体世界所奴役和殖民。但三体世界的领导者们自诩他们的智能远高于地球,他们把地球人视为昆虫,认为如果他们与地球人作战,那他们的胜利根本不在话下。

地球上的科学家了解到三体世界的动机后,感到完全绝望。三体世界的人视地球人,就如地球人看待昆虫,那这个仗还能怎么打?还有胜利的可能吗?而一位姓史的警官,人称大史,却说出了这样一番话:昆虫生活的年代比人类出现的年代要久远得多,人类对付昆虫也采用了很多方式,但现在人与昆虫之间的战争,人真的取得胜利了吗?昆虫到底是被消灭了,还是更多了?至少我们还在继续与昆虫之间的斗争。原话我记不清楚了,但大意就是这样。

这个观点让两位科学家一下子就不再陷入沮丧与绝望。他们感觉到,他们还能做点什么,他们没有必要,包括整个人类也没有必要在三体这个更强大的世界面前不战而降。

我想也是,我们对付昆虫用了多少中方法,古代对付蚊子用蒿草,现代用过DDT。对付苍蝇也用过苍蝇拍,现在也是有各种灭蝇的药物。光是对付农业中的所谓害虫,从最早的DDT、六六六、后来的10591605,还有乐果什么的,估计不下数百种。但是用着用着,发现这些药物虽然能对付一时,但不可能让昆虫灭绝。更要命的是,这些农药开始对人类自身产生危害了,人们现在要使用这些药物,就不得不更谨慎小心。能不用就不用。甚至开始使用天敌来对付这些小虫子。可是天敌本身就是有限的。天敌不可能灭绝这些对手,只是在调节自然界中各种物种之间的平衡。所以人类还要不断地与这些昆虫,无论是益虫还是害虫,继续共存下去。

现实中的今天的人类,也在不断地探索宇宙太空,寻找地外文明,企图与这样的文明取得联系。倘若人类有一天真的与这样的地外文明取得了联系,后面将会发生什么?我们现在不知道。无非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取得联系的地外文明比人类的文明程度更高,科学更发达,自然总体实力也会更强大。那么这样的地外文明会入侵地球吗?会奴役地球吗?我们不知道。如果真的有这样的可能性,人类又将如之奈何?是战斗?是投降?似乎哪一种选择的结果都不一定太好,至少会非常惨烈。但如果我们与地外文明之间发生这样的争执,那么我们这些被地外文明视为昆虫的人类,能像地球上的昆虫那样,顽强的生活和继续繁衍下去吗?我相信,地球上的人类是会坚持这样做的。如果我们遇到的地外文明,实力不如我们,那我们会去殖民和奴役他们吗?绝大多数的回答应该是不会。不过,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悖论:既然文明程度高的我们不会去奴役文明程度不如我们的其他文明,那么如果其他文明程度比我们高的地外文明和生物,就一定会来奴役我们吗?这似乎也应该是不会。正如,或许曾经的我们视昆虫如仇敌,一定欲除之而后快。但今天的我们,肯定不会再持有当年的观点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与其他地外文明相遇,更多的可能是和平相处,而不会是更惨烈的战争。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084405.html

上一篇:十月革命节
下一篇:传统文化中的道
收藏 IP: 221.221.95.*| 热度|

2 吕喆 yangb91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7: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