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说到淡定

已有 2017 次阅读 2017-10-13 07:36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还有一种特质,名为淡定。这在历史上,有不少关于淡定的故事。留侯张良年轻时遇到黄石公,黄石公故意把鞋子掉落在桥上,命张良捡拾起来。最初,张良心里也很是不忿,不想答理这位老人。但一想黄石公年纪很大,自己不妨帮他把鞋捡拾起来。张良捡起来之后,黄石公又命张良,把鞋给我穿上(履我),张良自然仍然不高兴,但再想已经把鞋捡起来了,再帮他穿上又有何妨。于是张良忍住气帮老人穿上了鞋。后来,黄石公将太公兵法传给了张良,帮助张良辅佐刘邦打下了汉室天下。

可见,淡定并不是一种先天就有的气质,需要人们的修炼。作为年轻人,遇到黄石公这种没有道理的要求,张良开始也并不是高兴。但他毕竟有自己的修养,对于老人,没有必要过于较真,于是就按照老人的要求去做了。有了一,又有了再,张良依然没有发怒,继续按照老人的要求去做。没想到却得到了天下珍贵的兵书。当然,张良自己并没有想到,由于自己对老人的尊敬,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但至少这件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时,特别是让人不高兴不愉快的事情的时候,没有必要就发火,耍脾气。因为这样做不会得到任何益处,而受到伤害的可能既是自己,又是他人。而这种淡定和隐忍,则有可能帮助你获得成功。

三国时,北海孔融,即四岁让梨的那位,成年后,恃才居傲,得罪了曹操。后来曹操派人来抓他。他对来人说,抓我走可以,希望不要伤害我的两个儿子。其时,孔融的长子,年已九岁,遇到家中这样的变故,居然没有慌乱,只对父亲说了这样两句话: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这是《世说新语》里讲的故事,历史上是否真的发生过这样的事,没有得到确证。或许历史上有过这事发生,也可能发生在别人的身上,而不是孔融和他的儿子身上,不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在命运已经注定的情况下,慌乱和恐惧都没有用,那么淡定至少可以保持人的尊严。这也是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一种表现。不惧死亡,也是人生的一大智慧。在中国历史上有多少志士豪杰在死亡面前都能表现得如此淡定,也是一种佳话。

苏轼的父亲苏洵写过这样的话: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苏轼写的《留侯论》中也有这样的句子: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意思就是:有大勇气的人,面对突然降临的变故而不吃惊,无缘无故地受到别人的攻击而不愤怒,这就是有大抱负的人,其志向一定十分高远。这就是淡定的高境界。

这样的境界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但一定是有志者追求的境界目标。淡定包括了隐忍,包括了无畏。1996年,当“银河号”无故遭到美军强行登船,搜查什么化学武器原料的时候,中国感受到了极大的屈辱。但在国力不如人的时候,这种隐忍是必要的,匹夫之勇是要不得的。1999年,当中国驻南联盟使馆遭到美军轰炸,我们三名新闻工作者惨遭杀害的时候,中国除了强烈抗议之外,再次强忍了下来。因为中国知道,任何直接的报复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韬光养晦焉知不是为了隐忍?那绝不是什么心机的掩饰,而是高远志向的必然。2001年,南海撞机时,我们的飞行员英勇牺牲,我们依然隐忍了下来。那时的淡定有一种被动,有一种无奈。但这样的淡定依然是必须的。

到了2016年,美国在南海搞出什么仲裁的把戏时,中国的淡定就是另一种气质了。你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我自然有我的应对之策。我们根本不承认这个仲裁的合法性,同时,在此之前及在此之后,我们在南海填海造岛。中国强大的工程能力为国家强大的底气做了最好的注释。中国高超的太极拳法以四两拨千斤,化解了南海看上去十分紧迫的危机。再后来,中国在南海的局势上牢牢掌握了主动权,这样的淡定让全世界都刮目相看。

2017年中印在洞朗的对峙,中国依然淡定地予以回应。无论印度如何骄狂,无论美国媒体如何挑拨,各类激将法层出不穷,但中国都不为所动。我该干什么就干什么。需要战争准备的,我一条都不少。但我就是不为各种外界的噪声所干扰,我拿定的主意不会轻易改动。最后,中国几乎不花费任何代价,如果有代价,那也是极小的代价,就化解了这场危机。这种淡定的背后,蕴藏着真正的神勇。

这种淡定,也可叫气定神闲的。并不是在实力雄厚,把握较高的情况下,才需要淡定。既然在实力不如人的时候,依然需要淡定。而在这种时候所保持的淡定,难度更大。在与我们的对手斗智斗勇的时候,无论对手是强还是弱,我们都需要保持淡定。任何骄狂,任何恐惧,都只能让我们输得更惨。面对强者而表现的恐惧,在气势上就输人一筹。面对弱者而表现的骄狂,同样也是败军之象。淡定表现出勇敢,淡定表现出自信,更表现出对于对手的战略藐视。

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或许就是对于淡定的一种更好的诠释。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080562.html

上一篇:经济学、经济学说史、经济史
下一篇: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空间
收藏 IP: 221.219.24.*| 热度|

2 姚伟 emberash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4: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