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与国外人文社会学科的对话与接轨

已有 2208 次阅读 2017-7-27 04:4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八十年代,当中国刚刚开始开放,开始了解西方的时候,除了科学技术这一块得到人们很大的关注以外,一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开始关注西方的哲学社会科学。当时,有些人开始翻译国外这一类的学术著作,作为研究的第一步。在这个过程中,国内的学者们开始发现,人家在说什么,我们完全不了解,甚至都看不懂。于是国内的学者们心里有点慌,也有点虚,觉得我们和人家差距太大了。于是,就有人提出,我们应该尽快能跟国外的学术研究者能对上话。如果我们不能跟人家对上话,那就是我们太落后了。而我们应该尽快改变这样的落后面貌。

当时,我也大致关注了一下有关方面的情况。对我来说,自然首先想了解一下当时的西方哲学类的学术研究。说实话,不是一般地看不懂,是真的看不懂。什么结构主义、建构、解构,还有现象学、解释学、新康德主义、存在主义什么的,完全不知道人家说的是什么。至于胡塞尔、海德格尔以及先期的尼采、叔本华,他们的著作也是基本看不懂。看不懂就别说对话了,人家说的是什么都不知道。这已经似乎完全没有什么办法了。

不过,对于西方哲学的另一大块,即分析哲学、包括实证主义、逻辑原子主义之类的,反而不是太难懂。因为它们依靠最基本的形式逻辑(这里所说的形式逻辑与中国国内所用的形式逻辑不太一样,它们讲究的是逻辑的形式化,即运用逻辑的命题演算与谓词演算来探讨哲学问题),而不是像前面提到的非理性主义的那些流派那样,完全靠自己创造的概念和语词来构造自己的理论。

不错、雅斯贝尔斯用的是一套自己的概念体系,海德格尔用的也是一套自己的概念体系,福柯自然也不例外。所以,要读懂他们的著作,不仅对于中国人来说,相当困难。其实西方的哲学家们,要读懂他们同样非常困难。很多情况下就只能靠自己的揣摸,或者想象。这就导致对同一个哲学家或者同一本哲学著作,就会有不同的解读。为此,这样的研究就显得非常热闹。看不懂的,就越是觉得高深莫测,就越是觉得学问之高深。人们就越是趋之若鹜。

多年后,我算看得稍微明白了一点。这些流派的这些哲学家,不过是从自己的眼光来看待西方的当今世界。特别是在西方工业化基本完成之后,出现了所谓后现代主义。这种后现代主义呈现出一种懒散、颓废、慵懒、无望、冷漠,甚至某种绝望。当然,那些哲学家们面对这样的现实,也是百感交集。有的人认为需要改变这样的现象,有的人认为需要挽救这样的状态,也有的人认为倒不如顺其自然。于是,这诸多的哲学流派,不过都是这样一些心理的反映。对这样的心理,懂,还是不懂,其实没多少要紧。无论这是他们的有病呻吟还是无病呻吟,都和我们没有太大的关系。当然,如果你想真的了解当今的资本主义,了解发达国家的精神状态,有兴趣对它们进行研究也无不可。至于对话、接轨之类,真的是无所谓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现在发现,有些中国人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在西方学术界那里,反而认识得比较肤浅。至于这是为什么,我还不是太清楚。但在与国外的教授们进行交流的时候,我就发现,在我们这里几乎是一目了然的问题,对他们来说,似乎理解的状态要浅显得多。在这样的交流中,我们能得到的只是他们掌握的一些基本的情况与资料,至于他们的观点,或者所谓idea,并没有发现有多深刻的东西。或许,我所了解的还很不广泛,有坐井观天的嫌疑。也许有更深刻的理论我还没有接触到。

不过,现在所看到的是,在八十年代曾经那么火、那么热闹的研究,到了今天,其中绝大部分都已经销声匿迹了。这似乎就跟追捧明星似的,今天这个大火,大家一股脑儿地追这个明星,明天另一个又火了起来,于是大家就又一股脑儿地去追那个明星。我不知道这到底是学术研究呢,还是追星大赛?但是这样的情况在西方并不罕见。倒是在逻辑实证主义或者分析哲学那里,这样的情况似乎还不是这样,但在中国人所热衷的那些非理性主义的哲学流派,这样的情况还是相当普遍的。

对于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们来说,现在看来,是不是能与西方同行们对上话,其实真没那么要紧。中国有中国自己的课题要研究,中国的课题与西方的课题可能有些方面有交集,但更多的方面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而且,在我看来,如果中国学术界要想在世界上获得真正的话语权,那并不是去模仿或者跟在人家屁股后头就能得到的。中国必须在自己的研究课题中创造出真正的有效的成果,不仅能够解决现实的问题,而且在理论上有更高的建树,那你的话语权就会牢牢地建立起来。如果只是跟在别人后头,鹦鹉学舌,那肯定是永远也不会有出息的。

曾经有位中国的哲学工作者,多年来一直在追着拉兹洛搞所谓系统哲学研究。拉兹洛的东西我也读过,虽然不能说完全与现实没有关系,但其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他自己想象的结果。我都不知道,这样的东西也能算学术研究?但是,在整个八十年代,以及九十年代的头两年,似乎一直就是这样。不过,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拉兹洛在中国似乎就开始销声匿迹了。那位中国的研究者,可能也是因为退休了,这事就这么拉倒了。

不过,对于中国更多的哲学研究者来说,还是更关注于中国自己的事情。尽管中国的哲学研究在某些人看来似乎不太入流,但毕竟是在做与自己国家有关的事情。在改革过程中,中国哲学家们对于中国改革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几乎所有问题都进行过探讨,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观点,都在力图为国家的发展与成长奉献自己的力量。而中国的经济学家们,与中国的哲学家们有所不同。他们几乎全盘接受了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硬生生地把这门经济学做成了中国的主流经济学。他们企图用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来解释所有的中国经济现象,制定中国的经济发展政策。但是现在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中央坚决地反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那些所谓主流经济学家们已经处在一个相当尴尬的境地。

现在,似乎再也没什么人提出要和国外的哲学社会科学搞什么对话和接轨了。是因为已经能对话了吗?似乎不是这样。是因为已经接上轨了吗?更不是这样。大概还是因为本来就不需要这种跟屁虫式的对话与接轨吧?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068240.html

上一篇:中国的战略重点与未来的变化态势
下一篇:金融监管与金融安全
收藏 IP: 222.130.157.*| 热度|

1 吕喆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