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期末考试 精选

已有 7061 次阅读 2017-7-9 06:43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期末考试已经过去了。每学期的考试对学生来说,都不是小事。对教师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老师考前要出题。这题怎么出?出什么题?是偏难一点,还是偏容易一点?是事先就预估好一个什么及格率、优秀率,还是阅卷时再随机确定,走哪儿算哪儿?另外,不及格的比例安排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不及格就要补考,补考也是很麻烦的事。最好没有补考。可是没有补考就得没有不及格的。让所有的人都及格吗?不太合理。可是,哪怕只有一个不及格的,也要安排补考,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工作负担。这一大堆的问题,都会让老师们纠结不已。

没办法,这就是教学全过程最后一个环节的必须。学生躲不过去,教师也逃不过去。大家明明看着是一次煎熬,可是都还要硬着头皮往上冲。这滋味得有多难受啊。可是,难受也得受。难(南)受也不能往北去。对老师来说,监考和阅卷都是特别枯燥和乏味的工作,但又都是必须要做的工作。

看到学校里一个公众号发的一则消息,提到这个学期有关马克思主义原理考试的情况。看内容,今年的试题里有一则关于“大国重器”的题目。没有看到具体的试卷,从里面讨论的情况看,这似乎是一道论述题,可能是要让学生们谈谈对大国重器的理解之类。这个题目肯定不是课堂上讲过的,至少不是重点讲过的。所以不少学生感觉有点发懵。所以在回答这道题目时,估计也是懵着答的。既然是懵着答,自然心里就没有什么底。而心里没底,就难免有点发慌,不知道这道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过去考试,老师都说,你只要踩到几个点,给分的点,那这道题基本就能过。可是谁知道这里都要求什么点,都有什么点。所以一想到这些,学生们就越发不安起来。可能有人估计自己已经考砸了。

正在同学们心内惶惶的时候,有位任课老师在公众号上发言了。这是我们的高宁老师。据说,学生们对他的课特别欢迎。讲课既有条理和逻辑,又很生动,再加上点幽默,这样的老师确实难得,学生们欢迎他也是很自然的。高宁老师写了如下的话。

我读本科时,有一门必修课是教育学,4学分。任课老师叫钱志亮。钱老师的期末考试是闭卷。70道单项选题,每题一分。最后一题是论述,就是给这门课提意见。那70道单选题的问题很具体,例如黑板上的灯与黑板的夹角是多少度,教室第一排最靠边的座位和黑板的夹角是多少度,男女厕所的“蹲位”怎样按人数比例确定等等。70题基本都是数字,总题库大概有近200个数字,还有其他很多概念,很难背。我背了两天,到考场还是有点乱,而且越答越乱。

于是在凌乱中答到第15题。突然发现试卷上有一句话:“同学们,前15题的答案是×××××,你们答对了么?”我当时觉得似乎能听到考场里此起彼伏的窃喜声。于是,70题就这样在钱老师的提示下愉快地答完了。然后又看到在最后一题有一行提示,“请同学们把之前答错的题再记一遍吧。”

我一直觉得这是试卷的一种境界。考试不是折磨学生,而是最后一课,是师生互动的最后一课。

所以,无论你们今天答得如何,暂时不用想它,踏踏实实地准备下一场考试吧~~最后一题没有标准答案~~至于前几道题,对于这门课是重要的,但我觉得也没有完全正确的答案,否则人类的问题早解决了~~当然,大家的表达和论证一定有差别,那是你们之前的积累和修养,指望短短几十个学时解决不了多少问题~~但应该不会接到我的电话~~放心吧~~

我说完了!~~现在我要去大吃一顿~~

我读了以上高宁老师的留言,心里很有感触。考试本身有多种形式,无法确认到底哪一种更好、更合适。但把考试不作为折磨学生的工具,考试是老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最后一课,这样的话还是很能打动人的。高宁老师文字的后面有一片点赞之声,有的感慨最大的遗憾是没有选高老师的课,有的学生说,遇到这样好的老师真是人生一大幸事啊。还有女孩子公开宣称要向高老师表白。当然这只是一种情绪,而不能当真的。

当年的我,干过一次臭事,哦,确实很臭,不是台湾腔的糗事。由于我认为我任课的那个班学生在学这门课程时,很不认真,所以认为他们应该为自己的不认真付出代价。在考试时,出的题目并不难,但由于他们平时确实没有认真去学,所以在试卷上答得都很不理想。我一下子给了差不多百分之二十的不及格。其中还有几个在其他课程上学得很好的学生。这一下子学生炸了窝,非要跟我对话。我倒是不惧怕对话,但系领导担心会有冲突和麻烦,使劲拉着我不让我去。最后的解决是重新算分,把那么多不及格都提到了及格以上,这就算是息事宁人了。

所以和高宁老师一比,我觉得自己很惭愧。虽然我的出发点并不是要整学生,但结果却险些出了乱子。这确实值得我认真反省。当然,学生不认真学有他们自身的原因,他们也确实需要承担他们的责任。这里当然也有老师的原因,更有当时大环境的原因。可是在那种并不有利的大环境中,做老师的如何让这门课发挥它最大的效用,是需要讲究的。而我恰恰没有做到认真讲究,这就是我的问题。

过去有句老话: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老师的法宝。如果现在仍然这样来看成绩和考试,显然是过时了,不合适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在各种不同的环境里,发挥课程学习的最大功能,我们要怎样对待考试,同样让它产生最好的效果,这都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065340.html

上一篇:第三方支付与国际金融
下一篇:尊重选择的权利
收藏 IP: 111.201.72.*| 热度|

11 吕喆 吕学庚 郑永军 蔡小宁 王林平 黄永义 王安良 shenlu biofans xlsd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7: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