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以来

已有 2697 次阅读 2017-6-13 05:41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思想政治理论课从2007年改革以来,已历经十年。应该承认,这十年来,经过不少课程教师的努力,在这类课程上,确实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还有不少问题存在,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最近,有教师在这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可能由于篇幅所限,有些问题仍然没有讲到点子上。

我曾经是讲授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的。在我看来,一个最要害的弱点就是教材。当时教育部也不知道是怎么了,脑子一抽,就给这本教材定调定得特别高,不光说这本教材如何如何好,还说绝对不能私自改动。这种做法实在是太可笑了。简单地说,一本新改课程的教材,问题肯定是存在的。不论有多少专家把关,这些问题都是无法避免的。而教育部当时来那么一手,实际上是在扼杀教材的改进,而且扼杀教师的主动性,把课程放在一个很尴尬的境地。

当时的教材就是一个大杂烩。只是把原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材大致做了一些微调,基本框架都没有变,然后,再硬塞进政治经济学方面的一点内容,最后才象征性地添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东西。这部教材,仍以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为主,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理论成了纯粹的摆设,而科学社会主义那一块简直成了可有可无的部分了。那就是三十晚上的兔子,有它过年,没它也过年。

在课程改革的初期,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但问题是必须坚持改下去。这样的教材改动不是靠什么专家来把持,而必须根据国内外实际情况的变化,根据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以及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代现实问题的思考来编写。

根据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这一生的贡献主要就是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教材为什么不能从这两个伟大的贡献入手,来认真讨论这两个理论在现实中存在的意义,以及当代世界对这两个领域中存在的挑战。这才是很有意义的事。既要阐述理论,也必须结合实际。特别是当代世界的挑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很大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如果不能回答这里的问题,不能勇敢接受这样的挑战,那马克思主义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回避这样的挑战是不明智的,也是缺乏说服力的。

比如,对于历史唯物论,到底是不是一种对当今世界各类问题进行分析和认识的有力工具?对于纷纭复杂的世界,如何理清其中的脉络?如何分析其中的关键因素?都不可能离开历史唯物论。我们的教师,能不能在课堂上运用历史唯物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今天世界上这如此复杂的问题?如何看待当今世界上很大的恐怖主义威胁?如何看待美国和日本在南海与东海对中国的挑衅?如何分析“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如何看待当今世界的各种矛盾与对抗?这不仅要求教师必须关注和研究这些问题,更需要要求教师熟练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来分析和回答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不是纯理论的,但是要想梳理清楚,就不可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的理论与观点。

再看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今天还有意义吗?高技术在产业中的运用,大量自动化生产线与机器人在生产领域中的运用,是不是能够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的课程必须给出自己的回答。马克思当年提出过一些思路,但在那个时候,生产领域中的科技含量远没有达到今天的水平。那么,马克思的基本理论能不能正确地回答这样的挑战与问题?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如果马克思的基本理论能够准确回答这样的问题,那么马克思当年对于资本主义所做出的判断和结论就是成立的。如果马克思的理论回答不了这样的问题,那么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全部判断和结论就都不成立。这样严峻的挑战难道我们能够回避和置之不理吗?

我们有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课老师,自身的理论水平还是不足以接受这样的挑战的。这就要求我们的任课教师一方面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原著,真正地要下狠功夫;另一方面也要研究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这方面要下的功夫也是不小的。没有这两样功夫,是没有能力讲好这门课程的。

当前,对于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工作,以及与敌对势力的斗争,都需要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刘的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没有这样的提高,我们的课程是很难胜任相关的重担的。

如果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从聘任任课教师开始,就需要严格把关,除了业务素质水平之外,政治水平的要求也不能降低。而这项要求在今天的情况下,确实存在相当的困难。所以,从我们相关学科的硕士和博士的培养开始,必须要有针对性和方向性的标准,不是任何报考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研究生,都能胜任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的。这项任务至少也是一项百年大计。绝对不能忽视,绝对不以掉以轻心。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060429.html

上一篇:不只是恢复高考
下一篇:小时候的教育
收藏 IP: 111.201.77.*| 热度|

1 zousu2010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6: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