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职称评审权的下放

已有 3598 次阅读 2017-4-19 09:3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教育部联合其他几个部委发布了一个关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简政放权的文件,这个文件的名义是个《意见》。虽然只是个意见,但好像又必须要执行的。尽管必须执行,但由于发的是意见,而不是要求,没有硬杠杠,所以它终究还是一个意见。言外之意在于,如果不去强制执行,好像也没多大的关系。而且既然是意见,如果不执行,教育部似乎也不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多少年来,教育部管辖或者不管辖的高校,都对教育部经常喜欢发布《意见》表示头痛。部里下发的文件,谁敢不执行?可是执行了之后会怎样,出了问题教育部是负责还是不负责?这里是有点含混不清的。如果下属高校不执行,教育部是追究还是不追究,似乎都没有个明确的说法。

所以很多意见在不同高校,执行情况不同,结果也不相同。坚决执行的,往往落不着好,惹出一大堆问题,没人给负责擦屁股,找了一堆麻烦给自己。而那些不打算执行,或者打了折扣才执行的,好像也没吃什么亏。能捞到的好处都不少捞,反正比那些傻了巴叽老老实实去执行的高校要舒服得多。这样的事例实在是太多了,数不胜数。

这次所谓新的《意见》,其中一个主要内容,是把职称评审权下放到高校。这个意见本身就有点怪。很多高校,特别是985高校,早就是自己在评审职称了。多少年来,谁当教授,谁当副教授,谁能评上,谁不能评上,基本都是学校的高评委一锤定音。所以,这个文件对于这些高校没有什么意义。

那些原来没有评审职称权的学校,大约只有中级职称能在自己学校评审,高级职称必须由所在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评审组,或者评委会来评审。这些专家一般都是所在地的985211学校的教授们组成。至于谁能评上,谁评不上,这里的猫儿匿就少不了。所以无评审权的学校无可奈何,申请职称的被评审人也是惴惴不安,不知道这块馅饼能不能砸到自己的头上。

其实,早把评审权交给学校,早就省了很多事了。不用担心被评上的高级职称人数太多而失控。因为学校教职工的工资总额是不能乱动的,所以教授与副教授的名额是受到一定限制的,不可能人人都能当教授。这么一想,就没有想不开的事。好多事就是这样,教授太少,会打击老师们的积极性,教授太多,不干活的人也多,学校也不乐意,照样打击老师们的积极性。所以保持一个什么样的比例,这是学校管理方的一个大学问。就要看管理一方有没有这个能力和智慧了。

工资总额限制着教授们的名额。所以由谁来评审谁当教授,根本就不是个问题。过去好多事想不开,干了不少蠢事。现在想开了,事反倒更好办了。

要我说,不光职称评审权可以下放到高校,连博士点都可以下放到高校。不是都愿意招博士吗?不是都愿意设立更多的博士点吗?不如完全敞开,谁愿招谁招,愿招多少招多少。当然,教育行政部门有对学科点进行监控的权利,不合格的,甭废话,照砍不误。这就有点像宽进严出的办法。招生可以宽进严出,博士点的设立也可以宽进严出。再有,各个高校如果都招同学科的博士点,那么时间一长,就能分出高下来。那种质量较高的博士和博士点,自然会受到社会的认可。那些质次价也不低的博士点和博士,也就没有多少人待见。时间一长,也会形成自然淘汰。

将来求职和招聘,也不会再看什么学位与学历了,还是要看真枪实干。再有,过去教育部总要考察什么就业率,完全是自欺欺人的事情。这个指标根本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你要一个数字往上报,下面总有办法糊弄你。这年头,凑个数字还没办法?教育部你能派员专门检查这一块吗?你有那精力吗?你有那时间吗?你有那人手吗?如果什么都没有,还一定要高校上报这个数字,不是瞎耽误工夫吗?

无用功的事,以后教育部还是少做。如果实在闲得没事干,好好考察一下基础教育情况,解决一下老少边穷地区的经费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

高校的发展应该是自身管理越来越开放,同时也需要主管部门监管的越来越严格。两者都是很重要的,缺一不可。不该管的瞎管,肯定要出乱子。该管的不管,也同样要出问题。那么,官员们知道到底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049783.html

上一篇: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
下一篇:文化市场中的资本
收藏 IP: 114.244.44.*| 热度|

1 赵美娣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4: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