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英国引进的中学数学教学

已有 2014 次阅读 2017-3-1 06:44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213日的《中国青年报》有一篇关于英国推行上海数学教学法的报道。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很有意思。我在此不再抄录原文,只做大致的描述:

中国学生上课是按排坐的,大家面孔一律朝向黑板,也就是都朝前看。英国的学生是围着圆圈坐的。老师在中间,孩子坐在四周。中国学生上课,老师都在讲一个内容。而英国学生是老师们根据他们的水平划分为不同的组,不同组的教学内容是有差异的。

按照中国人过去的思维理解,英国的教学更符合实际,更考虑到孩子们之间的差异,也更强调师生的平等。但是,当中国的上海老师,把在中国的教学方式带到英国之后,英国的老师和孩子们都很欢迎这种中国的方式。虽然学生之间没有再分组,但是老师讲的内容,听课的学生都掌握了,而且由于中国老师强调乘法口诀的背诵,对英国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有了很大的帮助。

当然,这并不是说,英国学校里的那一套方法,就完全不顶用,唯有中国的方法才是真理。这样说未免有点过分。不过,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其实有很多问题,是我们原来并不了解的。而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现象,正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与思考的。

比如,就拿按学生的水平分组这个问题来说,就有很多值得思考的。中国学生没有分组,并不是说就完全没有分组的必要,还是因为中国学生多,老师不够多,校舍不够多,一个班挤上四五十个学生是常态,而所谓好学校的班级教室里,挤个六七十个也不算罕见。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分组?可不就得大拨轰了呗。这其实是很无奈的做法。

英国学校把学生分组,初衷是好的,可以理解。但英国的老师们也反映,这种做法,把一个班级的学生的教学内容和进度搞得七上八下,记都记不住,老师头痛得很。现在整班就讲一个内容,这样的烦恼自然就不存在了。而且这并没有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没有造成有的学生掌握得快,而有的学生掌握得慢的现象。至少大家看上去都差不太多。

这一点,也是需要认真琢磨一下的。按学生的水平或者程度分组,有其合理性的一面。毕竟在孩子那里,智力等多种因素是有一定差异的。但是,问题也有另一面。如果大家的身体都是健康的,那么至少在小学阶段,这样的差异其实并不大,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忽略的。我们现在的所谓好生和差生的区别,并不在智力上,而是在学生的注意力上,以及老师对学生的情感差异上。特别是后者,影响非常大,有的老师表现出明显地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厌恶成绩差的学生,这样的做法有时甚至会造成很恶劣的结果。

至少在英国,这些中国老师没有必要表现出对学生这种有差异的情感,所以情况也就与中国的学生情况有所不同。他们是带着任务去的,而且时间都不长,这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估计也不太明显。如果让他们在英国长期教学,保不齐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至于按排坐和围着圆圈坐,是不是会导致师生关系的差异?这可能是有点多虑了。中国人会认为,在中国的课堂上,老师站在讲台前,有点高高在上的感觉。学生仰望老师和黑板,显得要表现出师道尊严的气势。这种想法是不是成立?我不太清楚。但是作为做过学生的自己,在上课听老师在前面讲的时候,根本就没想过这样的问题,自然也不会被这样的问题所困扰。而更多的时候,会想到老师站着讲课,会很累,自己坐着听课,要比老师舒服多了。特别是自己当了老师之后,一直都是站着讲课。年纪大了以后,这两小时的课下来,还是感觉有点疲劳的,即使站在讲台前,哪有什么心思考虑会不会有什么师道尊严呢?

因为只是看到报道,没有亲历亲为,也没有去实地考察,所以这点感受多少显得有点空。根据这有限的一点信息,做一点分析也许还是可以的。或许,中国老师在数学上讲学的这些方法,在英国小学里是适用的。如果在中学呢?不是太清楚了。或许也同样管用,或许就有点不一样了。总之,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深入了解,再做决定和判断。

孩子们之间是有差异的。但是我们如何来认识其中的差异,如何处理这其中的差异,恐怕就不那么简单了。完全的分开,或者完全的不分开,都可能有点绝对。一般说来,如果没有特别的原因,孩子们的早期学习可能用不着那么早就分组。但是到了初中之后的阶段,情况也许就有所不同,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地处理了。一味地肯定这一种做法,否定另一种做法,都有可能有失偏颇。正如,我们既不能单纯地一味肯定中国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单纯地一味地肯定英国的教学方法。或许反过来做也是一样。

世界上的事情太复杂了,教学与教育孩子方面的事情也许就更复杂。究竟有没有所谓一定之规,我估计应该是没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036757.html

上一篇:妻子为什么不愿意听丈夫的?
下一篇:购物之纠结
收藏 IP: 221.219.29.*| 热度|

2 吕喆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