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一个新生命的出世 精选

已有 5034 次阅读 2017-1-31 09:49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一个新的生命的诞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地球上诸多生命个体中多出来一个个体吗?这个个体对诸多其他个体有意义吗?如果有的话,那么意义何在?如果没有意义,那么为什么要让这样一个个体来到这个世界上?这样的问题可能每天都在困扰着不少人。有人就认为,如果不能给自己的孩子带来更好的生活,那就不应该把他(她)带到这个世界上,让他(她)白白受了那么多苦。

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这个世界上得到更加美好的生活。如果做不到,退而求其次,希望他(她)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个一生。再退而求其次,希望他(她)每天都能快乐。当然,我们都知道,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至少从本人感觉到,人们所得到的烦恼可能比快乐要多一些,如果不是说痛苦会更多一些的话。

至少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这三个部分:快乐、烦恼和痛苦。而就多数人的感受来说,快乐不会大于烦恼与痛苦的总和。如果真的能有快乐大于烦恼与痛苦的总和这样的人生,那就真的要烧高香了。然而,并不是如此,即使是所谓富二代,官二代,他们自身的感受恐怕也和多数普通人的感受没有太大的区别。身在福中不知福,是他们当中多数人的表现。所以痛苦与烦恼加在一起也要多于他们所感觉到的快乐。

这样看来,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要与烦恼和痛苦相伴的,能从这些烦恼与痛苦中找到一点快乐,就算是很幸运的了。老百姓说,找乐,找乐,就说明快乐要自己去找。就和没有天上掉馅饼一样,快乐也不会自动地从天上掉下来。

人来到这个世上,要经历很多坎坷。小时候得学会照料自己,别让自己出什么事。别噎着,卡着,别到野塘里游水,别玩火,走路别让车给撞着。上学之后,别学了坏。青春期,别干太多的冲动的事。至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挫折,那几乎就都是信手拈来,想躲都躲不掉。唯一的办法就是去面对,去克服这面前的障碍和困难。

进入到恋爱时节,也要对自己的情感有所控制,特别不能在失恋或者有情敌的情况下做冲动的事。更不能去做铤而走险而触犯法律的事。这都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况。这人生的路上,一步一个坑,步步都是坑,当爹妈的能不惦记着?能不操碎了心?就算是操碎了心,有时也挡不住那些祸患的到来。

男孩子不能学坏,女孩子更不能学坏。据说,女孩子学了坏,要改好比男孩还要难。所以人生的路上,每一步都要小心谨慎,每一步都不能随意放纵。多不容易呀。每个孩子,在做任何选择时,特别是在情绪冲动时的选择时,最好先不要忙于做出决定,还是先要冷静一下。等情绪镇定下来,再来判断原来想要做出的决定是不是理智,否则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

做父母的,没有一天不牵挂自己的孩子。这是人之常情,但常情的背后有时也会失于理智。不少父母,其实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等到当父母的多少明白一点的时候,对孩子教育的最佳时期可能已经错过了。再怎么后悔,再怎么捶胸顿足,也没有招数可想了。另外,对孩子的事,父母也还是要想得开一些。孩子从离开母体的那一刻,就开始了一天天远离父母的行程。对父母来说,特别是对母亲来说,这是一个残酷的过程。可是这同时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没有人能挽回,没有人能逃得掉这样的命运。可能很多做母亲的认为这是个悲剧。其实它不是悲剧,这是喜剧。因为如果孩子永远不离开母亲,他就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做母亲的,必须要懂得忍受这样的煎熬。如果想开了,或许这也就不再成为煎熬了。

生命永远是一个过程,英语中的life span可能更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生命有始有终。其终点在它开始的那一瞬就已经决定了。每个父母都必须冷静地意识到这一点。或许对于父母特别是对于母亲来说,这种认知未免残酷了一点,但这的确是事实,我们每个人都要冷静地面对。唯有冷静,唯有理智,我们在生活的选择中可能才会少犯错误。

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能过上比我们这一代更美好的生活。这种愿望本身没有错。我们更需要告诉孩子们,这种美好的生活主要是靠他们自己的努力和劳动而得到的。任何其他的方式都不可能真正地得到这样美好的生活。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必须要克服自己面对的困难,解决他们自己的难题,要有更加伟大的勇气与智慧。不管命运给他们带来怎样的痛苦和不幸,这都是他们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那一部分。而痛苦与不幸从来就不是折磨我们的永恒的酷刑,而是我们获得勇气的重要途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030620.html

上一篇:现实的美国底气从哪儿来?
下一篇:新技术的研发
收藏 IP: 221.216.47.*| 热度|

9 黄永义 罗汉江 汪育才 吕喆 俞立平 信忠保 biofans ericmapes yunmu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0 22: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