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rong1945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ianrong1945

博文

悖论佯谬知多少? 精选

已有 22533 次阅读 2015-9-8 09:10 |个人分类:系列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悖论, 佯谬

1-悖论佯谬知多少?

佯谬和悖论在英语中只有一个词:paradox,而在中文中这两个词的意思稍有不同,看起来中国人脑袋中的弯弯较之西人的确是多了一些。笔者喜欢这两个词的微妙区别,用它表明物理佯谬与数学悖论之不同恰到好处。

中文的“悖论”,一般指因为数学定义不完善,或逻辑推理之漏洞而导出了互为矛盾的结果。比如著名的“理发师悖论”。

传说有一个理发师,将他的顾客集合定义为城中所有“不给自己理发之人”。但某一天,当他想给自已理发时却发现他的“顾客”定义是自相矛盾的。因为如果他不给自己理发,他自己就属于“顾客”,就应该给自己理发;但如果他给自己理发,他自己就不属于“顾客”了,但他给自己理了发,又是顾客,到底自己算不算顾客?该不该给自己理发?这逻辑似乎怎么也理不清楚,由此而构成了“悖论”。

理发师悖论实际上等同于罗素悖论,英国哲学家及数学家罗素(Bertrand  William Russell1872-1970年)提出的这个悖论当时在数学界引起轩然大波,或者称之为引发了第三次数学危机,因为那时的数学家们正在庆幸康托(G.Cantor, 1845-1918年)的“集合论”解决了数学的基础问题,没想到这个作为基础之基础自身裂了一条大口。

数学的三次危机都可以说是与悖论联系在一起。第一次数学危机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希帕索斯悖论,起因于研究某些三角形边长比例时发现的无理数,泄漏这个“怪数”的学者希帕索斯(Hippasus,大约公元前500年)被他的同门弟兄扔进大海处死。第二次危机则与芝诺悖论及贝克莱悖论有关,基于对无穷小量本质的研究,它的解决为牛顿、莱布尼茨创建的微积分学奠定了基础。因为毕达哥拉斯学派在淹死了希帕索斯之后,对错误有所认识,被迫承认了无理数,并提出单子,有点类似“极小量”的概念。不过,这个做法却又遭到了诡辩数学家芝诺一派的嘲笑,编出一个快跑运动员阿格里斯永远也追不上乌龟的“芝诺悖论”,令历代数学家们反复纠结不已。牛顿发明微积分之后,虽然在实用上颇具优势,但理论基础尚未完善,贝克莱等人便用悖论来质疑牛顿的无穷小量,将其称之为微积分中的“鬼魂”。

因为前两次数学危机的解决,建立了实数理论和极限理论,最后又因为有了康托的集合论,数学家们兴奋激动,认为数学第一次有了“基础牢靠”的理论。

然而,当初康托的集合论对“集合”的定义太原始了,以为把任何一堆什么东西放在一起,只要它们具有某种简单定义的相同性质,再加以数学抽象后,就可以叫做“集合”了。可没有想到如此“朴素”的想法也会导致许多悖论,罗素悖论是其一。因此,这些悖论解决之后,人们便将康托原来的理论称为“朴素集合论”。

实际上,集合可以分为在逻辑上不相同的两大类,一类(A)可以包括集合自身,另一类(B)不能包括自身。可以包括自身的,比如说,图书馆的集合仍然是图书馆;不能包括自身的,比如说,全体自然数构成的集合并不是一个自然数。

显然一个集合不是A类就应该是B类,似乎没有第三种可能。但是,罗素问:由所有B类集合组成的集合X,是A类还是B类?如果你说XA类,则X应该包括其自身,但是X是由B类组成,不应该包括其自身。如果你说XB类,则X不包括其自身,但按照X的定义,X包括了所有的B类集合,当然也包括了其自身。

总之,无论把X分为哪一类都是自相矛盾的,这就是罗素悖论(Russell Paradox),即理发师悖论的学术版。

还有一个与朴素集合论有关的悖论,叫做“说谎者悖论”LiarParadox),由它引申出来许多版本的小故事。它的典型语言表达为:“我说的话都是假话”。为什么说它是悖论?因为如果你判定这句话是真话,便否定了话中的结论,自相矛盾;如果你判定这句话是假话,那么引号中的结论又变成了一句真话,仍然产生矛盾。

反正,上述这两个悖论导致了一种“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的尴尬局面。说谎者悖论中的那句话,无论说它是真还是假都有矛盾;而罗素悖论中的集合X,包含自己或不包含自己也都有矛盾。朴素集合论产生的另一个有趣悖论“Curry’s Paradox”,与上述两个悖论有点不一样,它导致的荒谬结论是“左也正确,右也正确”,永远正确!

我们也可以用自然语言来表述“Curry’s  Paradox”。比如,我给出如此一说:

“如果这句话是真的,则马云是外星人。”

根据数学逻辑,似乎可以证明这句话永远都是真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个条件语句,条件语句的形式为“如果A,则B”,其中包括了两部分:条件A和结论B。这个例子中,A=这句话是真的,B=马云是外星人。

如何证明一个条件语句成立?如果条件A满足时,能够导出结论B,这个条件语句即为“真”。

那么现在,将上述的方法用于上面的那一句话,假设条件“这句话是真的”被满足,“这句话”指的是引号中的整个叙述“如果A,则B”,也就是说,A被满足意味着“如果A,则B”被满足,亦即B成立。也就得到了B“马云是外星人”的结论。所以,上面的说法证明了此条件语句成立。

但是,我们知道事实上马云并不是外星人,所以构成了悖论。此悖论的有趣之处并不在于马云是不是外星人,而是在于我们可以用任何荒谬结论来替代B。那也就是说,通过这个悖论可以证明任何荒谬的结论都是“正确”的。如此看来,这个悖论实在太“悖”了!

以上三个悖论都牵涉到“自我”指涉(self-reference)的问题。理发师不知道该不该给“自己”理发?说谎者声称的是“我”说的话。“Curry’s Paradox”产生悖论的关键是“这句话”的语义表达中包括了条件和结论两者。看起来,将自身包括在“集合”中不是好事,可能会产生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那么,如果将自身排除在集合之外,悖论不就解决了吗?也许问题并非那么简单,但总而言之,这些悖论提醒数学家们重新考察集合的定义,为它制定了一些“公理”作为条条框框,从而使得康托的朴素集合论走向了现代的“公理集合论”。

上面浅谈的是数学中的几个简单悖论,数学中的悖论只和理论自身的逻辑有关,修改理论便可解决。物理中的佯谬除了与理论自身的逻辑体系有关之外,还要符合实验事实。打个比方说,数学理论的高楼大厦自成一体,建立在自己设定的基础结构之上。物理学中则有“实验”和“理论”两座高楼同时建造,彼此相通相连、不断更新。理论大厦不仅仅要满足自身的逻辑自洽,还要和旁边的实验大楼统一考虑,每一层都得建造在自身的下一层以及多层实验楼的基础之上。因此,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既有物理佯谬,也有数学悖论,可能还有一些未理清楚难以归类的混合物产生出来,也许这可算是英语中使用同一个单词表达两者的优越性。

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以及导致危机的悖论的根源,都与连续和无限有关,都是由无限进入到人的思维领域中而导致思考方法之不同而产生的。第一次是从整数、分数扩展到实数,虽然整数和分数也有无限多,但本质上仍然有别于(小数点后数字)无限不循环的无理数。第二次危机中的微积分革命导致对“无限小”本质的探讨,推导总结发展了极限理论。第三次危机涉及的“集合”,显然需要更深究“无限”的概念。

看来,的确如数学家外尔所说:数学是无限的科学。实际上“无限”的概念对物理学和其他科学也至关重要,宇宙(时空)是有限还是无限的?物质是否可以“无限”地分下去?存在“终极理论”吗?是否它只是无限逼近的一个理论极限?人类思维有极限吗?我们(细胞数目)有限的大脑,能真正想通“无限”这个问题吗?就像小狗永远也学不会微积分那样,有些东西对我们人类的大脑来说,是不是也可能是永远无法认知的?

不断地发现、提出、研究、直至最终解决悖论佯谬,这就是科学研究。科学中的悖论佯谬是科学发展的产物,预示我们的认识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正如数学史上悖论引发的三次危机,既是危机又是契机,有力地推动了数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7221-919291.html

上一篇:科学思想3-盲人摸象
下一篇:佯谬-2-夜空为什么黑暗?
收藏 IP: 24.1.57.*| 热度|

37 马红孺 郑智捷 尉剑俊 应行仁 王春艳 王嘉文 罗教明 秦伟 姬扬 田云川 陈南晖 黄永义 张江敏 朱伯靖 赵国求 蒋迅 李学宽 李颖业 张能立 曹须 赵凤光 闵应骅 董全 薛宇 李天成 许优华 何宏 白龙亮 张启峰 mpywang biofans qzw zjzhaokeqin hkcpvli chenyuhuazililu ZYHDZ yangb91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6 0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