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简记儿子参加美国MIT的一次课题组会 精选

已有 21083 次阅读 2013-3-5 10:37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美国

刚有一位博友在我的博文:“我国学术期刊发展有点难”的评论中说:“我个人的感受是投稿被拒后常常得不到专业性的审稿意见”,我回复:“是的,我将有一篇博文谈到这个问题,等着”。这就促使我尽快提交这篇博文(已经写好一段时间了)。

最近,与儿子视频交流中介绍了他参加一次课题组会的情况,我觉得有点意思,特作简介。他所在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实验室(MIT Computer Sc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CSAIL)的“学习与智能系统组”(The Learning and Intelligent Systems Group-LISG)。这个组由2个教授,3个博士后(除了儿子,另外两个都是来自马赛诸塞大学的博士),9个博士研究生,3个硕士研究生和11个本科生组成。在一个研究组的网页上列出参与的本科生名单可能是MIT的一个特点(或者是这个课题组的特点)。CSAIL实验室由很多研究组构成。一般情况下,每个研究组只有一位教授(副教授或助理教授)领衔。但是LISG课题组有两位冠名正教授领衔实不多见。两位教授中一个为IEEE 会士和“先进人工智能协会”的创始会士(Founding Fellow of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AAI) ,他也是儿子博士后视频面试的教授,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牛教授。另一位女教授也是先进人工智能协会的会士,还是机器学习研究杂志(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的创办者,她是儿子博士后导师。课题组主页上介绍了组内成员取得的丰硕成果,可以看出这应该是一个很牛的课题组。

出席这次组会的除了两位教授外,还有组内成员20多位(几乎包括了各个层次的研究人员,博士后、访问学者、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首先Founding Fellow教授向组内成员以聊天方式介绍MIT位居世界第一的许多专业与技术成果的辉煌历史。例如尽管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1946,是由美国滨州大学和美国国防部创造,但是后来MIT1951计算机储存程序方面也做出过开创性贡献。他问在座的是否知道通讯之父Claude Shannon, 1937年获得MIT最高水平硕士论文称号,并于1940年博士毕业,并在MIT工作多年。因为组内的研究生和其他博士后主要从事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相关研究,对通讯方面的领军人物不是很清楚,所以不知道Claude Shannon为何方神圣。这时儿子说他当然知道,但也并不清楚Claude ShannonMIT的关系。他只知道Claude Shannon在贝尔实验室做出过通讯领域重大贡献。教授接着说,原来Claude Shannon的办公室就在现在办公室位置的旧楼一层,他也是在MIT起家。后来儿子还发来Claude Shannon分别于1961年和1963年在MIT指导过的两位博士研究生的论文。

这位教授继续谈到上世纪60年代MIT就研究出具有感应功能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只不过那时控制机器人的计算机是一个庞然大物。而现在,随着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小型化,一台具有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体积大大减小。这也是智能机器人已经开始应用于很多领域的前提,即小型化和智能化。但是基本原理仍然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显示了MIT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研究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又谈到计算机三维视觉识别,号称计算机图形学之父的Sutherland,他是在1959本科毕业于卡纳基梅隆大学,1960年硕士毕业于加州理工,进入MIT师从Claude Shannon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并在博士学习期间取得重大成果,1963年他以“A man- machine graph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题目的博士毕业论文毕业。我想Founding Fellow教授向组内成员以科普的形式娓娓道来,讲解MIT科学技术的创造历史。他的目的是希望组内成员需要了解MIT的“光荣历史”,并从中受到鼓舞。树立做世界上最好的科学研究的信心,要有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理念和意识。

然后,儿子导师教授主要讲解论文审稿的相关事情。她说有一篇组内成员撰写的手稿将于近期群发给组内各位,请各位认真阅读,并力所能及地写出具体评审意见。这种做法让我想起一位美国地质调查所朋友告诉我的事情。他说所有美国地调所研究人员(至少是他所在部门)完成的手稿按规定都必须先在所内进行评审,通过后还要相关部门负责人批准,然后才能正式向相关期刊杂志提交手稿。女教授向组内成员详细介绍“如何撰写论文审稿意见”。她特别强调在论文评审意见中切记不要使用简单“空洞”词汇,例如“手稿内容太简单、没有什么创新、不值得发表、坚决拒稿等”。一篇手稿评审意见的核心是尽可能对手稿提出建设性意见,真正能帮助作者修改手稿。这与我们国家学术期刊手稿评审时经常出现“拒绝手稿”没有任何评审意见完全不同。显然,人家是对的,我们不对。

我们一般课题组的组会内容无非涉及几个方面:讨论组内成员(主要为研究生)研究进展(包括实验和数据处理)、文献调研情况、手稿进行情况、项目(建议)申请书和参加相关学术会议汇报等。像这个课题组这次组会那样,由教授们聊天方式向学生们“灌输”一点思想,而不一定要采取哪种看似正规的“说教”,“此处无声似有声”,教授们身上散发出哪种优雅的学术风范,往往会给学生传递出巨大的正能量,这是我们往往忽视或者是无能为力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667270.html

上一篇:我国学术期刊发展真有点难
下一篇:科学研究创新一定需要积累
收藏 IP: 111.172.32.*| 热度|

50 苏光松 武夷山 陆俊茜 程星 齐国臣 曹聪 郑艺文 王府民 刘洋 李汝资 曹建军 陈冬生 刘淼 孙军昌 孙学军 孙亮 林中祥 陈波 曾庆平 高文元 庄世宇 彭真明 雷海鹏 黄晓磊 任晓龙 傅贵 曾云 邵明飞 崔庆彬 田云川 江涛 牛丕业 张启峰 唐常杰 罗帆 李宇斌 韩枫 傅蕴德 丁国如 程池 张冲 sypoplar DANYANGZ biofans techolic crossing yunmu zaimingyu xuqingzheng moonoo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0: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