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人生如戏,岁月如歌 精选

已有 9262 次阅读 2013-1-31 09:45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人这一辈子很有意思。因为它要经历几个重要活动阶段,而且每个阶段都充满了好奇与挑战,都有值得回味的故事,认真总结回顾一下很有意义。这些阶段除了幼儿阶段外,可以粗分为三个阶段:求学阶段(一般到大学本科为16年,到研究生为21年)、工作阶段(以60岁退休为限有33~38年)、退休阶段(活到80岁以上20~)。在工作阶段中,我们一般人难以做到刘少奇同志曾经说过的“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据我所知,即使在欧美国家工作到70岁以上的人也不是很多,一般人到了65岁左右就准备享受天伦之乐,或者从事一些与在职时的业务无关的休闲之类活动。因为,在欧美那些发达国家“快乐的生活与工作”是贯穿她们一生的“主旋律”。从逻辑上讲这三个阶段的经历与状态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例如求学阶段的表现自然会影响到你工作的选择,进而影响你的工作状态与待遇(收入);工作期间的质量与待遇也可能会影响到你退休时生活水平与质量(至少退休收入)。真可谓“求学不努力,工作徒伤悲,退休收入微”。人生经历的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丰富的经历可写。但是内容最丰富的还是第二阶段。因为这个阶段持续时间最长,参与社会交流互动程度最高,是体现“人这一辈子”生活是否阳光还是窝囊,憋屈的重要阶段。

我正式退休一年有余,人生重要的“第二阶段”正式完成(尽管科学研究尚未完全结束)。所以,写篇博文议论一下“人这一辈子”好像还靠点谱。几十年来看到周围有人风光无限,有人荣华富贵,有人指点江山(指在不同规模单位里的领导),有人碌碌无为(像我等凡人)。芸芸众生在凡间这个舞台上游戏人生,尽力表演,最后每人总归有一个结局。想起一句话,准确的表达记不得了,意思好像是说:时间是“对人对事”最客观公正的评判者,还有“谁笑到最后,谁笑的最好”。如果我们以退休为界,用观察的一个实例来议论一下“人这一辈子”中的“第二阶段”相关话题,也许能对年轻人正确地“游戏人生”提供点“正能量”。

话说当年来自一个大学同一个专业同一年级几位英姿勃发的同学毕业留校当老师。当年个个似乎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无奈当年世道正乱,英雄乃无用武之地。而今40多年过去,现在均已经退休,结束了他们“大学老师”角色的重要阶段。而今他们大多满头白发,有的已经有点老态龙钟,有的已经英年早逝。总结分析一下他们几十年来在职场的经历和“表演”,也许能给年轻人淡定对待“职场人生”提供点参考。当然这儿我要首先申明,博文只对事不对人,所说事情主要基于事实,没有对错之分。否则对不起这些为国家奋斗了几十年的人,尤其是已经作古的人。况且,无论在职时当领导也好,当教授也罢,你再风光,退休以后还不都是“人人平等”了。

这几位同学简单可分为两类:3位积极要求进步,后来也成为组织中的人为第一类,属于“偏红”的人;另外3位属于思想比较落后的人为第二类,属于“偏专”的人。先来说说第一类中的3位同学。其中1人后来调回家乡一个省属大学任教。他是这些同学中资格最老的先进分子(大学本科期间就成为组织中的人)。人很耿直,坦荡,遇到不平之事也会发表点意见,所以有时也不讨领导喜欢。他夫人说他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遗憾的是这位同学在62岁时因冠心病去世,让他的同班同学们甚为悲伤。

另一位组织中的同学故事比较多。他一直将主要精力放在要求进步上,听说汇报材料写了不少,经过苦苦努力争取总算加入了组织。后来又继续努力奋斗,希望能在官场上一试身手,最后总算谋得一个副处级职位,也曾经代理过正处级职务。但是无奈再向上晋升困难重重,内心也是焦急万分。因为,多年来向往官场之路,忽视业务学习,科研成果平平。原来以为只要在官场谋得一职,职称晋升时终究不会吃亏。晋升副高时由于有副处级职务比其他几位很是顺利。但是世事难料,无奈晋升正高时,学校推行职称“适度量化”举措,领导头衔不管用。要求晋升教授的人必需要有任副高以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篇(当时还未强调SCI),还有其它比较硬的量化条件。这位同学知道自己离这些条件差得远,发牢骚说:这简直是搞“突然袭击”。实际上就是提前多少年公布这个举措,这位同学由于一门心思想当官,远离学术研究多年,也不可能出多少科研成果。他只是希望条件不要那样过于量化,至少在条件中有“原则上”那样灵活一点词汇(当然文件中没有),那样职称晋升时还有活动余地。所以教授职称晋升之路异常艰难,直到将近10年后才得以晋升为“正高工”。因为,正高工的学术条件大大低于教授。当然,最让同学们悲伤的是这位同学晋升为“正高工”不久身患绝症,也在62岁时离世。

第一类中第三位同学很有特点,一直到退休都属于思想“红得发紫”的人。但却是典型的“红而不专”,当过多年基层组织的支部书记(没有级别)。几十年来基本上没有做过科研项目,也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当年晋升副教授要考英语没有参加,只好第二年凭资历解决,直到退休,一直保持这批同学中唯一的副高记录。

第二类的3个同学也有点意思。虽然思想都比较落后外,在业务上的表现差异也较大。其中一位想走点捷径,到国外搞了一个“论文博士”头衔,在晋升副教授还真起了点作用。但由于学术成果终究是要靠“干货”,论文、奖励和项目一样都不能少。所以,“论文博士”头衔到晋升教授时作用就不大了。因为,这个学校对于60后出生的教师晋升职称才开始要求博士学位。况且这些40后当年那有几个读了博士的,硕士也不多。后来他又调到另外一个学院,看到哪儿是否容易些。没想到哪儿强手如林,更不容易,后来还是凭借资历晋升成功教授,还想当个博士生导师一直到60岁退休也未能如愿。

第二类中另一位同学一直在实验室工作,好像还当过实验中心的副主任,人很实在。他很清楚学术之路不好走,就充分利用实验室的有利条件一门心思钻研技术,还真是如愿练就了一门工程探测技术,一直用到退休后的现在。据说去年挣了20多万的项目。他的“正高工”职称还比那位领导同学早了好几年。要说最有意思的还要算第二类同学中的最后一位,姑且称他为“思想落后者“。因为,大学毕业那年经过负责分配老师向他所在班级团支部做工作才勉强入团(因为学校决定他留校,不是团员太没面子)。他这个人很实在,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好一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架势,但是暗自一直紧抓钻研业务不松手。当年晋升教授时,只有他在正常晋升时对照“量化条件”“全部符合”,顺利晋升教授,后来还被聘为博士生导师,算是一位“不红但专”的典型。其实这位“思想落后者”在1982年就在这几位同学中露了一手。当年他们一起参加晋升讲师英语考试。只有这位思想落后者以65分的微弱优势通过。其他几人均不及格,听说大多只有20~40分,只好来年补考,走走过场都通过。

所以,通过这几位同学的经历大致可以看出,一个人还是要靠真本事吃饭,任何捷径最好别走。要求思想进步无可厚非,但一定不要妨碍业务。况且当下考察一个人的思想是否进步已经不是几十年前这几位同学经历的那个时代了。我想一个人如果“业务一塌糊涂”,我们的组织会看中吗?因此,我想忠告年轻人,将努力做好业务当成你的“第一要务”和“第一抓手”。年轻是你们的最大资本,这个资本是必须通过勤奋努力才会使收益最大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658133.html

上一篇:一个务实的人大代表
下一篇:我国人才评价机制中的两难境遇
收藏 IP: 58.49.43.*| 热度|

44 王善勇 徐耀 张海霞 赵美娣 汪育才 魏武 张俊鹏 刘懿 鲍海飞 徐绍辉 陈国文 林涛 武夷山 陆俊茜 马兆武 江成 刘淼 闵应骅 褚昭明 罗帆 王启云 刘全慧 戴德昌 李土荣 徐晓 卢新华 刘桂秋 韦玉程 王浩 唐常杰 肖海 王枫 刘钢 张玉秀 杨月琴 韩枫 饶思远 傅蕴德 clp286 zhangcz07 anran123 wiseflower Ilikemusic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1: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