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S研究员是我30多年前的本科学生,当年我是他们一门专业课(Magnetic prospecting)的助教。他本科毕业后又在学校读了硕士研究生,然后就在一个研究所工作,并在职完成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还获得过全国百篇优秀论文。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地球负荷理论及其应用。我们之间对学术研究拥有共同爱好,加上我是他们所的兼职博士生导师,我们还一起指导过一位博士生,所以他与我来往相对其他老师多一些。
HS学问做的不错,成果也很丰硕。他与加拿大University of Calgary教授长期合作,重要成果大多发表在我们地球物理学科的国际主流刊物上。但我的印象里他是个 “埋头拉车,从不抬头看路”的人,总是与世无争的样子,与外界联系也不多,从不会拉关系。他申请杰青经历了五次答辩,最后总算赶上杰青末班车,如愿以偿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我敢说他可是真正凭自己实力获得这个“光荣头衔”和项目经费。
今年11月7日学校建校60周年校庆期间,他和另外2位杰青院友(其中一位本科我直接教过,而且一直从事与这门课程相关研究)出席校庆活动,并为他们的师弟师妹们和院里老师做了一个学术报告。这也算是向老师们汇报自己多年来的标志性成果。7号下午院里庆祝大会后(我们地球物理系是建校之初的四大系之一),全体校友和老师共进晚餐时HS对我说:刘老师,最近我可能有一个比较好的成果要发表。依据我的经验脱口而出,是发表在Nature-Geoscience成果吧。他直佩服我猜测如此准确。他说已经正式接收,预计下个月初正式在线出版。Nature-Geoscience是于2008年Nature集团出版的子刊。我猜测,作为国际顶尖学术出版机构(麦克米兰出版集团),面对世界学术繁荣昌盛现状,仅靠Nature周刊显然无法承载如此多的成果。也许他们认为要想将更多世界范围内创新成果收入她们的囊中,必须扩大刊物的承载量。为此Nature系列子刊应运而生,这些子刊几乎涉及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所有领域。因此,Nature-Geoscience是完全按照周刊论文的评价标准和运作模式发表成果。我也曾经提交过一篇我认为自己最好成果到Nature-Geoscience刊物,很遗憾没有进入Review in depth阶段(因为只有通过编辑部内部评审,才会到外审专家手里进行正式评审,这个阶段大约要剔除3/4手稿)。当然我还在等待时机,争取“突破”这个刊物。这个刊物一年后2009年第一次汤普森发布的期刊引文数据中IF就高达8.108,2010年达到10.392,2011年更是高达11.754。显示这个刊物很快受到国际地球科学界同行的热捧。所以,我的学生能够在这个顶尖刊物发表学术成果,作为老师倍感欣慰。
昨天,他及时给我发来这篇论文,论文全文5页,但是补充材料高达41页(未编辑版)。尽管我和他学科不同(我们地球物理学科,以物理场性质分有地震学,地电学,重力学和地磁学四个门类,我为地磁学),但是从应用角度我基本看清楚了这篇论文成果的重大创新之处。这篇论文成果的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方法和应用。他提出一种新的方法从卫星重力场中提取出北美北欧地区陆地水储量变化信息。由于这些水储量变化的探测受古冰盖消融的严重影响,所以研究出新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这篇论文成果显示了我们地球物理专业学生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记得我当年学习了仅一年的数学、物理基础课(由于文化大革命被迫停课),老师们说,我们地球物理勘探专业的数学难度与清华大学工科相当。我们地球物理专业还有一位学生在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子实验室做通讯专业教授,其成果与通讯专业本科毕业的教授毫不逊色(前不久我儿子应他邀请在他那儿做了一个报告)。当然,内行人知道,通讯领域中的信号分析和处理对于我们地球物理专业属于基本功。难怪我儿子几年前说,有一位来自美国MIT教授在新加坡NTU讲学说,他原来就是从事地球物理学研究。所以,我曾经在很多场合谈到一个大学生多学点数学和基础物理方面的知识的重要性。厚实的数理基础对他们后续继续攻读研究生,或者从事一些技术职业都非常有利。我考察过我们地球物理学生毕业后,随着时间推移,工作的门类越来越多。数学是逻辑思维的代表,他让人考虑问题更加严谨和缜密。建议年轻人在可能条件下多学点数学知识,这对于你的职业一定有所帮助。
2012年12月6日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0: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