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月27日来到爱尔兰都柏林儿子这儿度假。儿子在都柏林圣三一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一年多了。昨天他也首先看到SCI数据库提供的期刊IF数据,我们父子两简单查看了一下各自专业刊物IF数据变化,就没有再议论此事。然而当我打开科学网的最新博文,发现原来这几天,科学网上很热闹,许多博主正怀着那样焦急的心情等待这个数据库的发表。一些博主几乎在IF发表的第一时间发表博文,内容大多没有什么新意。这些博文无非为这几类:第一类,将IF数据挂在上面;第二类提供分专业刊物的IF,算是做了点社会义务活;第三类,老生常谈提供点关于IF基本概念,这些概念只要是真正做基础或应用基础研究的人一般都知道,我也在以前的几篇博文中分别提及。
我无意对我国部分学者这样趋之若鹜地对SCI数据库提供期刊IF数据追捧现象给予过多地批评。但是如果我们的研究人员对IF怀着那种期待心情,而无视SCI数据库其他有用功能(我也介绍过),这就本末倒置。这种现象不要再去批评管理部门的评价机制和措施,而是我们科学研究人员需要扪心自问自己,你究竟是以什么心态对待科学研究的?因为,对于大多年轻人,尤其是研究生们,他们科研之路才刚开始,需要大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对SCI的IF数据追捧总是人为所致。科学网最近有个对SCI数据库 IF的投票调查,我选择“偶尔感兴趣”栏目。我看到超过半数人投“比较关心和非常关心”。我判断真正做研究的科研人员一般发表论文被SCI收录的期刊估计不会超过20个,国际专业刊物估计更少。我和我的学生迄今发表论文的国际专业期刊只有10个左右(当然都是专业主流刊物)。地球人都知道,IF数据一般都有波动,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现象,完全用不着怀着那种急切心情看待这个数据。说句不太好听的话:当你的科研成果还处在幼年期时,IF和你有什么关系。
我3月份提交过2篇博文:“努力做一个淡定的人”至今评论近百次,而且以年轻人居多,其中大多数人赞成博文“努力克服浮躁”的观点。“做自己的科学研究”博文是我和我的学生多年科学研究的体会,寄希望年轻人少受“浮云”干扰,潜心做自己的科学研究。在你经历若干年科研“痛苦”后,你的心灵一定会得到稍许“净化”,你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一定会“水到渠成”,那样你也许为那些期刊的高IF值做了点实际贡献,当然SCI数据库是不会表扬你的。但你的内心一定会得到科研收获的“快感”。
2012年6月30日于爱尔兰都柏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2: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