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不少博主又在谈论SCI的功过是非(我认为是个伪命题)。记得以前科学网就有多篇关于这个话题的博文被编辑戴了小红花并选为首页,说明这个话题很有生命力。这次主要是饶毅教授的文章:SCI害中国,,,。他是一个名人,对我国科教界提过许多好建议,似乎政府有关部门有时也比较重视他的建议,是我比较欣赏的一个江西老表。我在他的这篇博文下面评述了一句话:SCI没有害中国,要害是自己。
众所周知,SCI只是一个科学引文(Science Citation Index)数据库,她的诞生至今也不过40多年的历史,它没有任何“阶级属性”。用改革开放初期时髦话说,它“既不姓资,也不姓社”。她作为一个科学计量工具默默无闻地为科学大众服务,是一个货真价实的为科学界服务的好“后勤部长”。
曾记得20多年前,我经常到临校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查找SCI数据图书。那时还没有电子数据库,每期厚厚一大本,查完后多日我才知道原来人家是选择了世界上部分期刊作为统计来源数据(目前有8000多种)。根据这些期刊发表论文及引文数据,将论文作者群与读者群之间建立联系。它对于分析科学研究进展,热点研究方向及潜在科学研究新领域很有帮助。现在,SCI机构开发出了很多功能科学计量数据库,说明它的生命力正处于旺盛时期。如果我没有记错话,南京大学在曲钦岳校长主政期间曾经连续6年位居SCI收录论文数全国高校第一名,大大提高了学校学术地位和整体实力(据说学校在国内由以前排10多名,跃进到10名以内),并引起其他名牌高校(尤其是那些规模大的重点高校)重视。那么,现在我们反思重视发表学术论文的理念和做法有什么不对吗?南京大学现在国内高校的显著地位与当年曲校长重视“学术发展及成果”的办学理念没有关系吗?听人说过,重视SCI论文及其由此给学校学术研究及学术氛围带来的正面影响至今不衰。
至于科学评价中是否应当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及SCI评价中的乱象是另一个话题。我在科学网已经提交过2篇博文:“发表论文究竟是为什么?”,“也谈科学评价”进行了一定阐述。我是旗帜鲜明支持“科学评价中重视学术论文”举措。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研究人员个人网页中通常由学习经历、研究经历、研究重点、出版物等四部分组成。在出版物中有的人只列代表作,有的甚至列出详细论文清单。我们海归们应当非常清楚,学术论文代表的科学成果意义在国际上具有普世价值。一个科研人员的学术影响力主要靠同行对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正面评价,其中SCI也是其中重要工具之一。当然具体评价时人家不会像我们有的机构那样去“数论文篇数和点数(即影响因子)”。在我的记忆中,我的学校1995年之前学校的教师职称评审,尤其是副教授,基本上是由系里提名,学校职称委员会程序上投票决定。教授职称也是将名额分配到系(现在的院),系里一般按照资历和行政职位讨论提出候选人。由于没有具体定量指标,最终结果有的与申请人成果及学术水平关系不大。后来学校第一次出台职称评定量化指标,其中教授要同时满足4条: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2篇(那时还是以数量为主);主持国家级项目(主要指国家基金项目)一项;专著一部;省部级奖励(一等前5名,二等前3名,三等第1名)。在具体操作时,先由申请人填写一个简表,只有基本达到标准者才会填写详细申请表格。我想这种职称评定中适度定量化措施,应该可以适当遏制评定职称中开房收钱的腐败现象。没有适度量化指标的职称评定,很容易陷入人为“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就不行”的“人治”,给某些领导及权威们关照自己“小圈子“利益的歪风邪气大开方便之门。
我们不能因为醉驾闯祸怪罪酒!鱼刺喉咙怪罪鱼!喝水呛口怪罪水!抽烟得病怪罪烟!核电事故怪罪放射性物质!同样,科学评价中滥用SCI数据库现象怪谁?地球人都知道。SCI没有惹怒任何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1: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