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大学教授应当积极参与本科生成长教育 精选

已有 6433 次阅读 2021-10-25 07:3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大学教授应当积极参与本科生成长教育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近日,学校一个学院的院长读了我的文章《名师出高徒》后发来他的读后感。他对文章中提到的教授很熟悉,他说:“xx教授在培养学生方面付出了大量心血,关键是他爱学生,对学生高度负责。我们有些教授不愿意花时间在学生身上,整天忙于各类活动和应酬。有的‘被安排’或自愿到一些管理岗位工作,繁琐的管理工作占用了他们大部分时间,想培养学生却心有余力不足,这就是现状。” 作为身在大学围城内数十年的老教师我自然非常清楚和理解院长所指现象属实。

刚才收到一位重点大学教授转发来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计算机学院一位知名教授(IEEE Fellow)给他的邮件。这位教授与NTU教授年龄相仿,科研成果丰硕,他两是交往10多年的好朋友,科研上合作多年,两人之间知根知底相互信任。教授想请他抽点时间在线听听课题组里研究生的学术汇报,然后就研究生学习研究针对性地提点建议。然而NTU教授回复说:I am so sorry. I am currently bloodily overwhelmed with so many teaching and editorial works。意思是由于目前教学和期刊编辑工作太忙(忙的焦头烂额)。NTU教授没有时间满足教授的请求,但是答应给他们研究生和团队教师做一个题目为:An Introduction to Writing Survey/Review Paper科学鸡汤报告。教学属于大学教授的本职工作,期刊编辑工作属于社会服务性质。NTU教授信中表达了一个著名大学教授的日常应该承担的本质工作。我曾经两次访问NTU并与他们的教授有所接触,对他们大学教学工作有所了解,尤其欣赏NTU教授对本科教育认真负责精神。其实,据我所知,欧美大学普遍比较重视教授参与大学本科生培养教育。因为,大学本科生教育作为一个国家科技人才培养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由此,我想到我们大学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大学教授与学生成长教育。

现在我们大学教授的工作在我的印象里,除了学校安排的课堂教学的刚性任务外,其它大量与本科学生成长相关事情似乎只属于良心活。某些知名教授对本科生课堂教学任务也不太愿意承担,至于参与某些本科生课堂外活动(学生成长教育的重要阵地)指导更是认为属于“份外事”。目前我国大学普遍实行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对于本科生教育是一个极大挑战。教授们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带有某种程度功利色彩的“三奋斗”:奋斗科研项目,奋斗SCI论文,奋斗学术荣誉称号(包括奖励)。三奋斗可以带给教授诸多实惠,学校也从中可以获得各种社会排名所需要的指标,似乎属于“双赢”。至于与大学本科生成长相关事情大多数属于柔性的对教师考核和职称晋升没有约束力的“额外”工作。这样的大学教育环境下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大学生。剑桥大学校长乐思哲-博里塞维奇爵士提出的一个理想大学生的基本要素:“极高的学术天分,刻苦学习的潜能,必须有独立人格,学术上有自由思考能力,要有志向,不断鞭策自己,具有改变世界的雄心壮志”(刘庆生,听剑桥大学校长讲述大学的真谛,2012年8月4日科学网)。我想这样高大上的学生培养目标如果没有他们书院体制的师生一对一的指导交流机制保证一定办不到。正如耶鲁大学校长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演讲时说:“我们的本科新生很幸运,因为我们安排他们每周有一小时和我们的知名教授交流。”

现代大学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大学生本科期间的学习成长经历绝不仅仅限于专业学习(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与毕业设计),尤其对于我国那些声称要冲击世界一流水平的重点大学,更需要关心指导大学生课堂外知识的学习。正如哈佛大学校长所言:大学生课堂外学习的知识要多于课堂上。理查德.蕾文(1993-2013年耶鲁大学校长,享誉全球的教育家)说:“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大学教育最大的失败。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大学不教知识和技能,却能让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自由地发挥个人潜质,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向,为社会和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这些无疑正确的高大上的大学教育理念都需要我们的大学管理者和教职员工,尤其是知名教授百忙中抽出时间学习高等教育知识,拥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和资本。

教授参与大学生成长教育内容丰富多彩,既可以体现在课堂教学上,例如我的大学物理老师蒋智先生教育我们学习知识要多思。“在课堂上蒋老师常常强调我们学生在学习中要‘多思’。 由于蒋老师‘多思’话说的多了,以至课下我们班同学给他起了一个‘多思老师’的雅号。也许有的同学认为这只是一个玩笑称谓而已,可我却将蒋老师的‘多思教诲’铭记在心里。‘多思’成了我长期以来科学研究中的习惯思维。”(刘庆生,感恩学术路上多位前辈师长,科学网,2018年8月10日),但更多的体现在课堂外。学校管理机构应当合理设置教授与学生定期交流制度,包括交流的基本内容与时间保证。例如南方科技大学书院制度要求每位教授参与学生交流时间年不能少于50小时。因此,我们的教授不要轻易拒绝主动上门交流学生的请求,要改变观念,不要认为花一点时间和学生交流是浪费时间。我相信,大学教授积极参与大学生成长教育的许多箴言教诲与美好场景一定会成为他们“今日我以学校为荣”的光彩记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2021年10月25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1309313.html

上一篇:教授的学术素养
下一篇:写作健脑
收藏 IP: 59.173.202.*| 热度|

17 刘浔江 曾杰 冯大诚 谢力 李侠 路鑫民 王安良 郑永军 蔡博 郭战胜 关勇军 史晓雷 刘波 刘全生 周阿洋 宁利中 冯兆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5: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