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rongd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rongdong

博文

张荣东:博士后智库《中日韩贸易指数报告2016》全球公开发布

已有 4001 次阅读 2016-9-23 21:32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博士后, style, 山东, 贸易, 潍坊

张荣东:博士后智库《中日韩贸易指数报告2016》在山东潍坊市中日韩产业博览会论坛上首次向全球公开发布

本报告由安徽大学创新管理研究中心 博士后智库和中经智库联合编制发布!本报告有中文、日文、韩文、英文四个语种版本。具体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博士后智库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下午好!

  非常荣幸应邀参加中日韩产业博览会。在这样一个盛大而隆重的场合,面向全球,首次发布“中日韩贸易发展指数”,无论对编制者、见证者、传播者和应用者,都很有意义。

  作为团队研究成果和大会创新内容,我代表课题组对指数的基本结论(包括功能作用)和编制方法(包括数据模型)向诸位作一简要介绍。

  中日韩贸易发展指数结果显示,2006—2015年间,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2014年达到最高值164.75后略有回落。对比中日贸易发展指数和中韩贸易发展指数,走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83。

  期间,受全球经济周期及各国经贸环境政策影响,指数走势阶段特征明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缓慢上升期。2006—2009年,指数从基期

100点上升到2008年的115.46,之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指数略有回落达到113.97,年均增长率5.31%。

  第二阶段,快速上升期。2009—2012年,受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进程的影响,市场信心提振,指数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达到12.57%。  

  第三阶段,稳定调整期。2012—2015年,受世界经济低迷影响,指数走势较为平稳,略有回落。

  在三个子指数中,中日韩投资合作子指数增长较快,波动较大。特别是2012年中日韩三国正式签订投资协定并启动自贸区谈判后,中国与日韩之间直接投资往来规模成倍增长。

  相信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立,将进一步推动中日韩贸易发展,促进区域间产业转移和资本输出。有助于加快东北亚在内的泛太平洋地区一体化进程,有助于提升包括中日韩在全球贸易市场的定价权和话语权,有助于带动新经济带形成爆发性经济增长。

  课题组还借此机会对潍坊市对日韩贸易情况做了简单梳理。潍坊处于中日韩东亚经济圈的核心区域,也是中日韩贸易合作的重要示范和实践前沿。2006—2015十年间,潍坊市不断优化贸易政策,搭建贸易平台,改善贸易环境,促进贸易发展,与日韩进出口贸易总额整体呈先增长后稳定的态势,欧盟和美国与潍坊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已经连续两年超过日韩;日韩在潍投资项目数量均呈下降态势,但外资金额增长较快,投资强度有所提升,投资结构有所优化。

借助于这样的决策工具,我们可以从容地观察和处理复杂的事情。这些指标之间有着极强的关联性并构成一个动态的贸易生态系统。每一个指标数值的变化,都代表着我们该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做到什么程度是合适的。如果完全依赖人的经验获得及时、准确的判断,我想我们都知道那有多难。

当我们厘清中日韩贸易的发展规律,当我们把握了中日韩贸易的前瞻趋势,我们面前就有了中日韩贸易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

一是衡量贸易发展水平,昭示国家发展理念;二是促进市场要素流动,推动贸易转型升级;三是提供决策支持工具,提高制度安排效率;四是研判市场竞争形势,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未来还可以基于指数积累的结构化数据,进行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无限拓展应用空间。

  中日韩贸易发展指数应用贸易引力模型,指标体系完整,模型公开透明,数据来源权威。未来将不断丰富分析维度,扩大分析范围,完善分析方法,优化分析结果。

感谢分享!

中日韩贸易发展指数报告

(2016)

 

2016年9月

目录

核心观点1

第一章  中日韩贸易发展指数评价结果3

一、中日韩贸易发展总指数评价结果3

(一)总指数结果3

(二)中日、中韩贸易发展指数评价结果4

二、中日韩贸易往来子指数评价结果6

(一)贸易往来子指数评价结果6

(二)中日、中韩贸易往来子指数评价结果7

三、中日韩投资合作子指数评价结果8

(一)投资合作子指数评价结果8

(二)中日、中韩投资合作子指数评价结果9

四、中日韩经贸环境子指数评价结果10

(一)经贸环境子指数评价结果10

(二)中日、中韩经贸环境子指数评价结果11

第二章  中日韩贸易发展指数专题分析12

一、中日韩贸易往来专题分析12

(一)贸易规模分析13

(二)贸易强度分析18

(三)贸易结构分析20

二、中日韩投资合作专题分析26

(一)中日韩投资规模分析26

(二)中日、中韩双边投资分析27

(三)中国对日韩经济合作分析30

三、中日韩经贸环境专题分析31

(一)中日韩贸易市场环境分析31

(二)中日韩贸易政策环境分析32

第三章  潍坊与日韩贸易发展专题分析40

一、潍坊与日韩贸易往来专题分析40

(一)潍坊与日韩贸易规模40

(二)潍坊与日韩贸易占比分析43

二、潍坊与日韩投资合作专题分析44

(一)潍坊与日韩投资合作规模45

(二)日韩在潍坊投资企业分析46

三、潍坊与日韩经贸环境专题分析47

(一)潍坊市政府政策多管齐下推动经贸合作深度发展47

(二)潍坊海关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加强贸易投资便利化48

(三)举办中日韩产业博览会,搭建双向经贸投资合作平台49

(四)中日韩三国将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加强合作49

附件:指数基本要素及编制方法51

一、指数功能定义51

(一)指数定义51

(二)功能定位51

二、指数路线体系53

(一)技术路线53

(二)指标体系55

三、指数编制方法60

(一)算法模型60

(二)权重模型61

四、权重调查问卷64

(一)打分规则说明64

(二)专家打分65


图目录

图 1 中日韩贸易发展指数4

图 2 中日、中韩贸易发展指数走势图5

图 3中日韩贸易往来子指数6

图 4 中日、中韩贸易往来子指数走势图7

图 5中日韩投资合作子指数8

图 6中日、中韩投资合作子指数走势图9

图 7 中日韩经贸环境子指数10

图 8 中日、中韩经贸环境子指数走势图11

图 9 2015年中国月度进出口额及增长速度14

图 10 2006-2015年中日、中韩商品贸易进出口规模16

图 11 2015年中国与前十大贸易伙伴贸易额及占比19

图 12 2006-2015年中日、中韩双边投资额(亿美元)28

图 13 2006-2015年中国对日韩经济合作情况30

图 14 2006-2015年中日韩三国GDP及人均GDP32

图 15 中国自由贸易区协议签署情况33

图 16 中韩自贸协定签署过程34

图 17 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进程35

图 18 中日韩及OECD国家海关手续效率38

图 19 2012-2016年中日韩营商便利指数排名38

图 20 潍坊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贸易总额(万美元)走势42

图 21 潍坊与日韩进出口贸易额(万美元)43

图 22 潍坊对日本和韩国进出口贸易额占潍坊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44

图 23 潍坊对日本和韩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分别占潍坊市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44

图 24 日韩在潍坊投资项目数(个)45

图 25日韩在潍坊投资项目合同金额(万美元)46

图 26中日韩贸易发展指数研究路线图54

表目录

表 1 2006-2015年各国进出口额占世界进出口额比重14

表 2 中国同日本、韩国双边贸易规模15

表 3 2006-2015年中国与日、韩贸易强度指数18

表 4 2015年中、日、韩贸易伙伴关系占比及排名20

表 5 2015年日本对中国主要出口商品及占比22

表 6 2015年日本自中国主要进口产品及占比23

表 7 2015年韩国对中国主要出口商品及占比24

表 8 2015年韩国自中国主要进口产品及占比25

表 9 2006-2014年中日韩三国FDI流量占世界的比重26

表 10 中日韩贸易发展指数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55


V

中日韩贸易发展指数报告(2016)

核心观点

中日韩贸易发展指数,基于数据驱动,从战略层面与全局视野,对中日韩贸易往来、投资合作及经贸环境进行立体化创新评价与动态表征,以指数形式定量描述和深度解析中日韩贸易发展态势和运行状况。

中日韩贸易发展指数对促进三国在经济、贸易、投资等领域的深度交流与合作,促进三国经济融合与互利共赢具有积极意义。主要功能体现在四个层面:

一是衡量贸易发展水平,昭示国家发展理念;二是促进市场要素流动,推动贸易转型升级;三是提供决策支持工具,提高制度安排效率;四是研判市场竞争形势,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为中日韩贸易发展树立晴雨表和风向标。


阅读 50
2投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2701-1004657.html

上一篇:欢迎关注博士后智库微信公众号进行学术投稿
下一篇:七月二号有一场学术报告会在等你?
收藏 IP: 122.4.19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7: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