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ng903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feng9038

博文

我的浅薄

已有 3179 次阅读 2020-10-26 10:1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张世英, 哲学

          

           我的浅薄    李沣


昨日,偶读光明网北京大学哲学系叶朗教授写的《心游天地外,意在有无间——悼念张世英先生》一文,感触颇多,这些感触用一名话概括,即“我很浅薄”。

自己上大学时学过哲学,参军入伍后又两次进军政大学(今国防大学前身)学哲学,觉得对哲学比较精通。但看了叶朗教授对张先生的哲学研究介绍,自己对哲学还只是一知半解,对哲学的基本问理解片面、机械、浅薄。

 

张世英(1921年5月20日—2020年9月10日),武汉人。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先后在经济系、社会学系、哲学系学习。1946至1952年先后在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任教

 

对张世英先生的大名,早就熟悉,而且还觉得有些神秘。多年前就读过张先生的《欧洲哲学史简论》,觉得不读哲学史,就很难理解马恩原著。因为马恩原著是在古典哲学,尤其是在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基础上,经过批判、吸收形成的。张先生这本书我是反来复去地读。另外,对张先生在天津育德学院(李济深为董事长、姜般若为院长)的教学经历,因为某种原因已被人们遗忘。在我写姜般若和育德学院时,发现在育德学院的教职员中,现在从网上唯一能找到名字的就是张世英,张世英在1950年前后,曾在育德学院任教。

001RJRbtzy7ocWRVx0Ofe&690.jpg












001RJRbtzy7ocX8IIesf0.jpg


                育德学院纪念册上的照片和通讯录

 

一、对黑格尔的简单否定

在学习哲学中,一个挥之不去的名字就是黑格尔。但提起黑格尔,就是唯心主义的代表,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对立面,就是批判和否定,就如叶朗先生说的:“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学术界都有一些人以批评黑格尔(寻找他的错误和毛病)为时髦。当年恩格斯就曾对这种批评黑格尔的时髦进行过批评,因为这种批评黑格尔的时髦在恩格斯那个时代就有了。”

恩格斯说:“由于‘体系’的需要,他(指黑格尔)在这里常常不得不求救于强制性的结构,这些结构直到现在还引起他的渺小的敌人如此可怕的喊叫。但是这些结构仅仅是他的建筑物的骨架和脚手架,人们只要不是无谓地停留在它们面前,而且深入到大厦里面去,那就会发现无数的珍宝,这些珍宝就是在今天也还是具有充分的价值。”(《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51页)恩格斯又说:“不要到黑格尔的著作中去寻找成了他的结构和杠杆的那些错误结论和有意歪曲,这纯粹是小学生的作业。更为重要的是,在错误的形式下和人为的联系中找出正确的和天才的东西来。”(《致康·施米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476页)而我,当然还有很多中国学者,长期以来,就是停留在黑格尔骨架面前说三道四,而没有到骨架里挖掘珍宝,如恩格斯说的“这纯粹是小学生作业。”不管时代背景如何,这是我的浅薄。

二、关于“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

张先生说:“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突出地体现了他对西方的‘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的批判,为西方现当代哲学中‘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基本思想铺垫了宽广的道路。”(引自林可济、黄雯《张世英哲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23页)

张先生指出,在西方哲学史上,关于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的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把世界万物看成是与人处于彼此外在的关系之中,并且以我为主体,以他人他物为客体,主体凭着认识事物(客体)的本质、规律性以征服客体,从而达到主体与客体统一。这种关系叫“主客关系”,又叫“主客二分”。另一种看法是把二者看作血肉相连的关系,没有世界则没有人,没有人则世界万物是没有意义的。用美国当代哲学家蒂利希的话说就是“没有世界的自我是空的,没有自我的世界是死的”。这种关系也就是王阳明说的“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 (参看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3-5页)

这“人心一点灵明”异常重要,没有人,没有人心的灵明,物质世界是死的,它的存在,它的多样性,它的美都毫无意义,甚至可以说它存在也不存在。

张先生说:“人与万物(万物既包括物,也包括人)都处于一个无限的精神性联系的整体之中。无精神性的物本身是抽象的,无意义的。处于审美意识中的物(艺术品)之所以能与人对话、交流,就在于人与物处于精神性的统一体之中,处于人与世界的合一之中。”(张世英《哲学导论》,第249页)这就是柳宗元说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美是照亮,美是创造,美是生成. 所以宗白华先生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页)

以往学哲学、讲哲学,特别强调物质第一性,把人的活动都视作被动反映,忽略了世界之所以千变万化、千奇百怪,不断进步,日新月异,关键是人,是人心的活动和创造。没有人、人心发展变化的历史,物质世界是一片死寂和空白。世界之所以不断进步,是因为人的意识、审美意识的不断追求和进步。

因此,如叶朗先生做的,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转向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提出了“美在意象”的命题。对哲学与美,美在意象,过去一无所之,这又是自己的浅薄。

三、学者的人生境界

 张先生说,人与动物不同,就在于人有这点“灵明”,正是这点“灵明”照亮了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于是世界有了意义。“‘境界’就是一个人的‘灵明’所照亮的、他所生活于其中的、有意义的世界。”(张世英《哲学导论》,第81页)

什么是审美的人生?审美的人生就是诗意的人生,创造的人生,爱的人生。

  诗意的人生就是跳出“自我”,跳出主客二者的限隔,用审美的眼光和审美的心胸看待世界,照亮万物一体的世界,体验它的无限意味和情趣,从而享受“现在”,回到人的精神家园。

  创造的人生是一个人从事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的创造,生命力和创造力高度发挥,甚至达到极致。这是生生不息的人生,这是自我实现的人生,这是五彩缤纷的人生。

  爱的人生是在万物一体的体验中产生的感恩的心情,一种拥抱一切的胸怀,一种“世界何等美好”的感悟,一种回报的渴望,一种崇高的责任感。

一个人,一个学者,不仅要注重增加自己的知识和学问,更重要的还要注重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象,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要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

以上是叶朗先生的高论,哲学与美学,哲学与人生,原来还有这番生活的联系。长期以来,认为哲学就是一切知识的理论概括,就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不知道它与美学、它与人生的关系,这又是自己的浅薄。

     

                                          写于2020年10月26日星期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1609-1255781.html

上一篇:金秋西山游
下一篇:对周夷王烹齐哀公真象的分析
收藏 IP: 113.45.75.*| 热度|

10 郑永军 武夷山 尤明庆 孙颉 王安良 刘钢 董全 杜学领 陈志飞 李月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6: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