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ng903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feng9038

博文

王猛世家考索

已有 2900 次阅读 2018-7-3 11:06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王猛世家, 石勒与襄国, 石虎都邺

 

 

            王猛家世考索

                             作者:李 沣

《晋书王猛传》载:“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人也。家於魏郡。少贫贱,以鬻畚为业,尝货畚於洛阳。”《咸丰青州府志》虽本《晋书》,但与《晋书》文字略有不同,曰:“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人也。家於魏郡。瓌(与瑰字同)姿儁(同俊)伟,博学好兵书,少游于邺。”要研究王猛世家,看了这些文献记载,很容易产生下列疑问:第一,王猛本北海剧(今山东寿光)人,为什么?或者说在什么历史背景或家庭变故下就“家於魏郡”或“少游于邺”?第二,王猛“少游于邺”,必然是跟随父亲或某长辈,但文献中对王猛父或某长辈为什么只字未提?第三,既然王猛“少贫贱,以鬻畚为业”,为什么能“博学好兵书”?从《晋书》对王猛介绍的字里行间中,很容易感到,这中间似有隐情或曰避讳。

王猛是北海剧人,为什么少年就移居到魏郡?王猛生于公元323年,“少游于邺”的话,说明公元323年前后,王猛父或者王猛的整个家庭就在某种历史原因下迁移到了魏郡。文献中虽然对王猛家庭的这种具体变迁无记载,但从西晋末年和“永嘉这乱”后的山东青州地域的政治、军事的大变动及石勒、石虎对襄国、邺的经营中,还是能窥见到王猛家庭变动的大致原由和路径。

王猛生于太宁元年(公元323年),王猛父大约生活在公元300年前后。

公元300年前后,山东或者说青州地,战争频繁,各种势力此起彼伏,州郡县衙变来变去,民不聊生。战争中的降俘,各种权势的征调,为避战乱和天灾的迁徙流亡,人口处于东西南北的不停顿地流动中。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下,北海剧地王猛的父辈,很可能被卷离乡背井之中。

一、北海剧地(山东寿光)王猛父辈的生存变迁

公元304年,匈奴单于刘渊改称汉王,王弥、曹嶷聚众青、徐,刘渊以王弥为青、徐二州牧。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太傅越以苟唏领青州刺史,都督青州诸军事。唏至青州,日行斩戮,州人谓之“屠伯”。后唏“以弟纯领青州,刑杀更甚於唏”,不少青州人被迫外逃流于异地。

1、王弥与青州

王弥,东莱(今山东莱州)人,从小涉猎文史,有学术勇略,少游于洛阳。初随刘伯根起兵造反,伯根死后聚徒海渚。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王弥自称平东大将军,帅众活跃于青、徐二州境内,攻杀郡守县令,广收当地百姓并集外地流民,具有了称霸一方的实力。永嘉二年(公元308年)“王弥收集亡散,兵复大振。分遣诸将攻掠青、徐、兖、豫四州,所过攻陷郡县,多杀守令,有众数万。”(《通鉴》卷八十六),后进军泰山,入许昌,进逼洛阳,后又归附汉王刘渊,刘渊任王弥为司隶校尉、加侍中特进。

永嘉二年(公元308年)王弥与石勒攻邺陷之。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汉主刘聪遣刘曜、王弥、石勒攻洛阳,洛阳陷,俘怀帝,西晋灭亡。王弥为大将军,石勒为幽州牧。此时石勒与王弥相处甚密,但“外相亲而内相忌”,后石勒用计杀王弥,将王弥部众全收编到石勒军,因此石勒军中有大量东莱、青州兵。

在这段历史变动中,王猛的父辈,有可能先是王弥部下,后并入石勒军中。

2、邵续与青州

邵续,魏郡安阳人。素有壮志,博览经史,善谈理义。时天下渐乱,邵续在家乡“纠合亡命数百人”。续为人宽厚,“流散多归附之”。大司马、幽州都督王浚任命邵续为安抚将军、乐陵太守,屯兵在厌次(今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东南)。

建兴二年(公元314年),石勒攻破王浚军队后,邵续孤立无援,假意归附石勒。渤海太守东莱人“刘胤弃郡依续”。

建兴四年(公元316年)邵续被东晋帝任为平原乐安太守、冀州刺史。石勒委任的“南和令赵领等率广川、渤海千余家背勒归续。”(《晋书•邵续传》)

太兴元年(公元318年),段匹磾杀死刘琨,“夷晋多怨叛,遂率其徒依(邵)续。”(《晋书•邵续传》)邵续早先就与曹嶷不断争夺青州,即“续先与曹嶷极相侵掠,嶷因存等败”。此时,邵续势力大增,又开始与曹嶷争夺青州,派遣军队进屯济南黄巾固(今山东章丘),迫使曹嶷求和。

太兴三年(公元320年),石勒派石虎攻厌次,连下邵续别营11处,邵续逃跑中被石虎伏骑所俘。《太平御览赵书》载:“后石率精骑五千袭续,一战,生擒续于青丘,钳颈拲手,于襄国青阳城门顿头称囚。”邵续在青丘(今寿光青水泊)被俘。说明青丘也是邵续的活动区域。

上述史实说明,公元318年前后,邵续在乐陵南及青州地,收编、收容了不少军士和流民。这中间,也可能有王猛父辈。

3、曹嶷与青州

王弥被石勒诱杀后,曹嶷被汉主刘聪(刘渊子)委任为青州刺史。

曹嶷收降齐、鲁之间郡县壁垒40余处,到公元315年“尽得齐、鲁间郡县,自镇临淄,有众十余万。”形成了割据青齐的局面。

太宁元年(公元323年,亦即王猛出生之年)后赵主石勒派石虎率步骑4万大举东进,曹嶷及部将纷纷投降,青州各郡县相继被石虎攻占。石虎攻下广固城后,坑杀降卒3万人,并将曹嶷送襄国杀之。

太宁二年(公元324年)后赵将兵都尉石瞻寇下邳、彭城,取东莞、东海。“彭城内史刘绩、东莞太守竺珍、东海太守萧诞以郡叛降于勒。”(《晋书石勒载记》)尔后石“虎遣使四出,招诱民夷,……东夷校尉封抽、护军宋晃等皆应之,凡得三十六城。”“营丘内史鲜于屈亦遣使降赵。”石虎攻青州,灭曹嶷,收降山东东部含营丘的郡县官吏和属民,北海剧县的王猛父辈,也有可能在这一事件中被石虎收拢。

二、石勒、石虎对襄国和邺的经营

羯族石勒早年曾经历过“两个胡一枷”,被卖到山东为奴,与汉人多有交往。苦难的经历,使他对晋的高级士族仇恨极深,但对一般汉人并无恶感。他深知要在中原立足,必须得到汉的低级士族和中小地主的同情和支持。因此,石勒、石虎一方面对战场上的敌对者无情坑杀,另一方面又对一般官吏、百姓尤其是低级士族,进行收容和重用。或迁往襄国,或吸收他们参预政权机构。

永嘉二年(公元308年)石勒寇魏郡、汲郡、顿丘,“百姓望风降附者五十余垒,皆假垒主将军、都尉印绶,简其强壮五万为军士,老弱安堵如故。勒执魏郡太守王粹于三台,杀之。”(《通鉴》卷八十六)

永嘉三年(公元309年)石勒寇钜鹿、常山,“集衣冠人物,别为君子营,以赵郡张宾(汉族失意士人)为谋主”,把众多低及士族,别立一营,由张宾统管。

永嘉四年(公元310年),石勒将取南阳,侯脱、严嶷遣众一万迎战,大败。勒斩侯脱囚严嶷,尽收编其众。

永嘉六年(公元312年)石勒听张宾计,进据有三台之险的襄国。襄国,汉旧县,今河北邢台南,永嘉六年(公元314年),石“勒僭号遂定都焉。”襄国,是石勒的都城。石勒冠冀、幽州时,把大量降人迁于襄国。

石勒在襄国修建德殿、徵文殿、崇训宫、澧水宫、明堂辟雍灵台、桑梓苑和崇仁里。

建兴元年(公元313年),石勒使石虎攻邺,三台流民皆降于勒。石勒在襄国“立太学,简明经善书吏,署为文学掾,选将佐子弟三百人教之。”选将佐的子弟300人入太学读书。

不久,又“增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训十余小学于襄国四门,简将佐豪右子弟百余人以教之,且备击柝之卫(宿卫)后来,石勒还下令“郡国立学官,每项 郡置博士祭酒一人,弟子百五十人。”(《晋书石勒载记》)

公元330年(王猛7岁)石勒即皇帝位。

公元331年(王猛8岁),石勒如邺,将营新宫,“又诏公卿以下举贤良方正,乃令举人得更相蔫引,以广求贤路,起明堂、辟雍、灵台于襄国城西”(《晋书石勒载记》);石勒“朝其群臣于邺,命郡国立学官,每郡置博士祭酒二人,弟子百五十人,三考修成,显升台府,於是擢拜太学生五人为佐著作郎录述时事。”

三、王猛的生长时代和生活环境

王猛生于公元323年,也就是石虎伐青州的那一年。王猛少游于邺,也就是说他六岁左右就生活在魏郡邺。《晋书•王猛传》载:“时人罕能识也,惟徐统(高平人徐统为后赵右光禄大夫、司隶校尉,有知人之鉴。)见而奇之,召为功曹,遁而不应。遂隐于华阴山。”功曹,职官名。司隶校尉设功曹从事,实为长官助理。徐统召王猛为“功曹”,实为让王猛当他的助理。说明王猛这时已长大成人,成为了官场的人才。如果此时他20岁左右的话,其大致年代为公元343年左右,也就是说王猛在邺度过的的幼年、童年、青年,大致是公元329年至343年。

公元320年,石勒攻取河北后,即在襄国立太学,选将佐子弟三百人教之。不久,又“增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训十余小学于襄国四门,简将佐豪右子弟百余人以教之。”

公元330年(王猛7岁)石勒即皇帝位。

公元331年(王猛8岁),石勒如邺,将营新宫,“又诏公卿以下举贤良方正,乃令举人得更相蔫引,以广求贤路,起明堂、辟雍、灵台于襄国城西” ,又“徙朝臣掾属已上士族者三百户于襄国崇仁里,置公族大夫以领之。”(《晋书石勒载记》);石勒“朝其群臣于邺,命郡国立学官,每郡置博士祭酒二人,弟子百五十人,三考修成,显升台府,於是擢拜太学生五人为佐著作郎录述时事。”

 

公元335年(王猛12岁),石虎迁都于邺。“季龙(石虎)虽昏虐无道,而颇慕经学,遣国子博士,诣洛阳写石经、校中经,于秘书国子祭酒聂熊注《谷梁春秋》,列于学官。”(《晋书石季龙载记》)

公元338年(王猛15岁)石“虎入令支宫,论功封赏各有差,……士大夫之有才行者皆擢叙之。”

王猛随父辈或在襄国或在邺,如若《晋书》所言,王猛“少贫贱,以鬻畚为业”,从小就在社会的最底层,为糊口贩畚为生,苦苦挣扎的话,他就没有条件读书学习,就不可能“博学好兵书”,就不可能知识渊博、儒法娴熟、满腹经纶,就不可能对江南晋及江北秦和燕的政治、经济、军事了如指掌并能运筹帷幄。王猛的政治、军事才华和功业,源自他青少年时期受过良好的教育。尽管他的求学读书经历史无载,但联系石勒、石虎在襄国和邺大办教育的史实,王猛的知识和才华,很可能来自这些教育机构。

如何兹全先生言,王猛父辈可能是中小地主,而且是书香门第。王猛也很可能进过石勒办的小学读书,在襄国或邺接触过各种学问和政治信息。

公元333年(王猛时年10岁)石勒病死,石虎实际成了后赵之主。

建武元年(公元334年,王猛时年11岁)石虎“自襄国徙都于邺”。邺,曾改为临漳县,在今河北邯郸南。后赵的旧都襄国和新都邺,虽相距二百里,但两城紧密相连,都是石赵的政治中心。《十六国疆域志》载:石虎“自襄国徙都之至邺,道里相去二百里,每所舍辄立一宫。”

成帝咸康八年(公元342年,王猛时年19岁)“赵王虎作台观四十余所于邺,又营洛阳、长安二宫,作者四十余万人;又欲自邺起阁道至襄国。”(《通鉴》卷九十七)可见后赵的襄国和邺,是个统一整体。

襄国与邺,都是后赵的政治中心。并开始征调各郡县劳役作太武殿于襄国,作东、西宫于邺。然后又“青、冀、幽州,三五发卒,诸州造甲者五十万人。兼公侯牧守竞兴私利,百姓失业,十室而七。……发诸州26万人,修洛阳宫。……发近郡男女十六万,车十万乘,运土筑华林苑及长墙於邺北,广长数十里。”(《晋书石季龙载记》)

王猛的家庭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在襄国或邺靠鬻畚为生的;王猛就是在这种大背下,在襄国或邺度过了童年和青年时期的。

但对“以鬻畚为业”该如何理解?王猛的家庭是真“贫贱”,是靠卖苦力的小商贩,还是属于有一定生产经营能力的小业主?因史无载,只有根据畚业的生产特点和市场所需情况作一些分析和推测。

石虎在邺除修台观四十余所外,还大量运土筑华林苑和长数十里的邺北长墙。

这些工程的主体,就是“大量搬运土方”,而运土的主要工具就是“畚”。 《左传》:“畚筑”,注“畚,盛土器 。以草索为之,莒属(筐、篓、篮、笼皆莒属)。”;《晋书石季龙载记》云:石虎“於是穷骄极侈,劳役繁兴,畚鍤 相寻,干戈不息。”畚鍤,大兴土木中挖运泥土的工具。

《淮南子》云:“禹之时,天下大水。禹身执畚鍤,以为民先。”

由此可知,石虎驱使数十万人在邺大修台观、华林苑、邺北长墙和洛阳宫,这就需要大量畚类运土工具。

“畚”虽属“莒”类,但“畚”与“莒类中的篓、篮、筐不同,篓、篮、筐是生活中的一般盛物器,它比较精致、轻巧。而“畚”,是盛土、运土器,运土必然能承重,因此“畚”必然粗糙、笨重、结实,也由此决定其价格低廉。携带运输不便和价格低廉,决定“鬻畚”不会长途贩运,而是就地自产自销。由于几十万人在挖土运土,当时邺和洛阳对畚的需求,不像民间日常生活中对篓、篮、筐的一般零星需求,而是集中需求、大量需求、频繁需求。由此也可以推知,以“鬻畚为业”的王猛家庭,其经营规模是相当可观的。在魏郡邺和洛阳以“鬻畚为业”的王猛父子,不可能是小商小贩,而很可能是小作坊的业主,甚至于是石虎门下负责筹措挖运泥土“畚”的小官吏。

何兹全先生曾说过:《晋书》说王猛少贫贱,“但他有机会读书,也不会真正是贫苦人家子弟。王猛大约出身于中下层地主家庭。”他还说:“晋代地主阶级的精神面貌,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作为特权阶层的士族地主,崇尚老、庄,盛行清谈;中下层地主继承汉儒的传统,是务实的,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王猛自幼所受的教育是儒法合流的教育,是务实的,反对玄虚的。”(《何兹全文集》第二卷第875页,中华书局2006年版)何先生的推测恐怕与事实相近。

四、王猛的后代

前文已叙,王猛祖、父,史无载。关于王猛的后代,《宋书王镇恶传》曰:“王镇恶,北海剧人,祖猛。父休,为河东大守。”表明王猛的儿子为王休,孙子为王镇恶。《山东通史、魏晋南北朝卷》载:“东晋太元九年(384年),关中大乱,年仅13岁的王镇恶跟随叔父王曜奔东晋,客居于荆州。”这又表明,王猛还有个儿子叫王曜,是王休的兄弟。

《民国寿光县志》载:“王宪,字显则,北海剧人,祖猛,苻秦丞相。父休,河东太守。宪幼孤,随伯父永在邺。苻丕称尊号,复以永为丞相。永为慕容永所杀,宪法匿于清河人家。”寿光县志的这段记载表明,王猛还有个儿子叫王永,苻丕时为丞相。王猛的孙子王宪,可能是王镇恶弟。因王宪幼时父休故,王宪随伯父王永在邺。

这也表明,王猛除有儿子王休、王曜外,还有一个儿子叫王永。但他的儿孙因战乱就各奔东西了。孙子王镇恶,随叔父王曜奔东晋,客居于荆州,后随刘裕北伐后秦,进据长安。刘穆之死后,刘裕怕大权旁落,留下王镇恶镇守长安,自己东归建康。留守长安的将领不和,沈田子将王镇恶诱杀,“此时,王镇恶年仅46岁,其兄弟7人亦同时被杀。”(《山东通史魏晋南北朝卷》第328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说明王镇恶还有兄弟7人。

孙子王宪,随伯父王永在邺,初为上谷太守,后拜外都大官,复任中都断狱。

 

 

完稿于2018年7月3日星期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1609-1122036.html

上一篇:南北长街的腾退保护工程式与万寿兴隆寺的先行
下一篇:王猛事功详考
收藏 IP: 1.202.24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3: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