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yx111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yx11111

博文

英国点滴感受 精选

已有 8709 次阅读 2012-5-14 14:49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英国

 赴英之前外事处请外教针对英国的历史、文化、安全等方面进行的培训对我帮助很大,使我得以到英国后一一对应,很大程度上加快了与英国社会的融合速度。在英国42天感觉英语上的进步很大,毕竟学习英语很多年这次算是一次实战,所以很珍惜这难得的机会。我的原则是除了上好每一天课之外,就抓紧时间到田间地头到老百姓中间,通过问路、问价、到博物馆参观,找机会和英国人交流这些方式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效果还不错。加上对英国社会的细心观察,觉得自己现在可以给学生更多对这个快速发展世界的感悟。现在连给女儿讲英语也很有信心,觉得自己的英语英国人能听懂,孩子学了以后会用得上。

 对英国的感受很多,简单列举几项如下:

一、环境方面

        英国除了伦敦都叫乡下,伦敦其实不像想象的那样有高楼大厦,居民区都是23层的小楼,前面一个庭院后面一个花园,只是在CANARY WARLF银行区有一些高楼大厦。在主要的商业区也是56层楼算是高楼了,和印象中北京上海高楼林立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英国城乡差距很小,至少在居住条件上没有什么差别。除了水泥地就是草地,灰很少。从伦敦一路向南向北两边牧场居多,包括羊群、马群和牛群,空气很好。

二、博物馆 

 一次上午上完课,下午去英国国家艺术馆。这次是真正近距离目睹了大师们的绘画作品,当看到凡高的向日葵时,我还问负责这间展室的英国女孩这些画是真的吗,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大部分的画都不带任何防护,只有少数表面可能有一层薄薄的玻璃。从英国画家的到欧洲画家的,当然各个门派的也很齐全,意大利画家选材侧重于圣经故事的较多,如果对圣经了解的少恐怕理解上会出现些问题,但像法国的莫奈等画家的人物和风景画作内容上比较好理解,只是技法上我还是门外汉。看了几个小时感觉自己的绘画水平提高了不少,现场还有些认真的粉丝现场临摹。我觉得作为搞艺术的人像这样的圣殿是一定要现场看一看的,就连我这对画画不是很内行的人都看出了不少门道,有的风景画画的真是动人心弦,有的人物画也是呼之欲出。只可惜不让拍照,否则我一定把自己中意的都拍下来。参观过程中有些画作有专人讲解,每到这个时候我就驻足倾听,收获也很大。由于英国的场馆大部分都免费,所以来来往往参观的人很多,可以看出来每间展室的工作人员也很紧张,这也难怪,很多都是国宝级的,万一出个三长两短不是闹着玩的。回来时坐地铁(在英国叫undergroundtube)rail(大部分在地上的铁路),跑长途的才叫train。英国的公交很发达,指示还是很清楚的,我们都有免费的通票所以很容易就到家。再者英国所有的卫生间都免费提供厕纸,这也比较人性化。自来水都可以直接饮用,着装很随便,奇装异服也没有人太注意,看一眼也就罢了。总之这里虽然不喊解放思想的口号,思想上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倒有很多。到英国来包括国家艺术馆的许多地方真的想再去一次,不知道能否成行啊。

 我很喜欢博物馆,小时候寒假暑假到哈尔滨姥爷家,也是离的近最迟23天就去一次黑龙江省博物馆,现在对那只后来不幸在西安烧毁的鸭嘴恐龙还记忆深刻,一楼大厅的娃娃鱼以及和它暂时和平相处的青蛙还不时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近些年逐渐实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心愿,上海博物馆也去过,北京国家博物馆也去过、广东省博物馆、浙江、辽宁、长春总之去一个地方博物馆基本上我都去看一看,想来这种心情和小时候总希望挖地窖的时候能挖出点宝贝有些心理上的传承。在东北大学听过一次建龙大讲坛请的是辽宁省博物馆的老馆长讲古墓挖掘的事,也是超喜欢兴奋了好多天,书都不想读了,想去多郭尔斯内蒙访古,但由于穷得掉渣只好英雄气短干呆着省钱。这次去大英博物馆确实有黄山归来不看山之意。这博物馆馆藏也真是丰富得乱花渐欲迷人眼。一是通过看实物兼顾说明丰富了词汇量、各个说明都是阅读理解提高了阅读能力,再者周围不乏英国人,听他们对展品的评论也无形之中锻炼了听力。有些馆人多感觉很热,而日本馆由于人少很是凉爽。我们转到快到5点集合时间的时候,也是位卑未敢忘忧国,有个同志建议去中国馆看看洋鬼子都把中国什么东西给弄来了,去了之后当然是一肚子不满,但看看附近洋鬼子不像是假想敌,也就黯然消气了。我还觉得很多东西要不是洋人抢走、偷走、买走,文革时还真不知道是什么下场。等出了中国厅,发现楼下两个34米高一米多厚的巨型石头雕塑都被洋人给弄来了,想想楼上的瓶瓶罐罐弄到英国来也就是小儿科的事情了。

三、BBC

       BBC的主播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有一个女主播怀孕了还在主持节目,边上的男主播为了让她舒服些忙着把一个靠垫往她身后塞。另一个女主播是个罗锅也在主持节目。在骚乱期间BBC仍然保持客观真实的风格。

四、公园

坐车去海德公园,一进门就看到有英国人站在自带的椅子上大声演讲,周围的人们注目倾听。我放眼找到人最多围观的地方,发现原来此君嗓门最高,具体说的什么我没有细听,但发现演讲者旁边的一对男女也在认真地辩论,感觉到此君的高声宣讲没有白流汗,还是有人动心而海德公园再给我深点印象就是鸭子妈妈敢领着小鸭子在岸上和人共用道路并且暂时还看不出有变成烤鸭的危险。整个公园人工雕琢的痕迹不多,主要是在伦敦闹市给人提供了一个休息、锻炼远离尘嚣的所在。在湖边有为纪念戴安娜王妃而修建的一个环形水渠,虽然戴安娜已离去多年,但从人们领着孩子甚至有的大人自己也在环形水渠中一圈圈排队行走可以看出,王妃在百姓心中还是有位置,婚姻的幸福与否是上天注定的,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但做好事做善事如戴安娜王妃的很多慈善事业,却不以其个人的飞短流长打什么折扣,善莫大焉!顺路走到圣詹姆斯公园,和海德公园很像,只不过公园里多了很多大雁和叫不上名的大型飞禽。公园里湖水很浅,由于树木很多走在公园里很凉快。

五、印象中的旅行 

从伦敦出发一路向北,走M40公路。两边都很干净,牧场较多。可能和英国饮食习惯有关,都爱吃肉。到了牛津大学城,天还在下雨。首先参观了一个博物馆,由于时间较紧,走的很急。不过不愧是英国最古老的博物馆,很有收获。在雨中漫步牛津,还是一样的干净,就是找不到牛津大学的正门,问过才知道因为这是大学城,压根就没有什么大门。先前看过钱钟书爱人杨绛写的我们仨,对他们在牛津的生活即羡慕又迷惑,这次得以到书中描述的他们去过的市场、商店、学院走走,愈发对牛津感到亲切。上车直奔straford avon ford,莎士比亚故居,下车地有一个小丑的雕像,下面一句话是:愚蠢的人总认为自己很聪明,聪明的人总认为自己很蠢。我私下想一下自己自卑的可以应该是聪明人,也就很开心地进行游览了,逛逛小镇的商业区,看看镇中心的小河,就又开向另一个目标,华威城堡。城堡很有历史了,里面还有一些骑士的表演项目,这是第一次设身处地参观书中常见的城堡,高高的塔尖、厚重的城墙、豪华的宫殿、美丽的护城河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雨一阵阵下的急起来,倒也没浇灭猎奇的心,护城河里还有野鸭子,衬托着远处整洁的农舍、碧绿的良田很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特别是还下着雨,不免萌生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赶到曼彻斯特已是7点左右,城市建筑都是英国特色的,没有什么高楼大厦,富有历史感的几层楼房随处可见,街上人也不是很多,到曼联的主场转了转,我不是球迷也就是浅尝辄止吧。晚上在曼城郊区宾馆露宿,结束了第一天的行程。第2天早晨起来,吃了一顿精美的英式早餐便赶往湖区,在湖区的大湖里搭游船一通神游,景色以远处山坡上吃草的羊群配合掩映在树林中的别墅结合清澈幽深的湖水见长。之后来到雪莱和华兹华斯在湖区的故居参观,我对这二位作家早有耳闻,特别是雪莱的弗莱肯斯坦是我小时候很喜欢的一本科幻小说,所以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镇里的房屋都是就地取材石头砌的,在前行时车子抛锚,我帮着修了修,获邀在大吧车上唱歌还是得到了一定的认可。继续到了一个以铁匠和爱情著称的小镇,正赶上一对新人举行婚礼。这镇子有个别名叫爱的小镇。之后赶往格拉斯哥。格拉斯哥是个很新潮的城市,离我们住的地方很近是一家挨一家的酒吧,可以从震耳欲聋的音乐和前卫大胆的着装上判断出这里是纸醉金迷的好去处。第二天才知道这里还是治安案件频发的城市,总之这里是享乐主义者的好去处。第三天早晨起来便向苏格兰高地进发,高地的风光的确很独特:神秘的荒原、大开大放的群山、潺潺的溪流、野花和羊群。再往前走就出现了一个个高原湖泊,最后来到了著名的尼斯湖,湖水很深,水都是黑色的,坐游船游览一番,水怪自然是看不着的,风很大,大约1个小时左右回到岸边,本来想在尼斯湖游泳,但现场观察完也就作罢了,水很凉,再加上高地本来天气多变,时不时还下点雨,回程时眼看着进入雨区,雨下的很大。中途在英国最高峰停下来观赏,那里还有一个二战的纪念碑。英国人很遵守交通规则,路很窄但交通秩序良好。基本不见有超车的,可见交通方面人的因素还是主要的。晚上7点多来到苏珊大妈生活的小镇住了下来。第四天早晨起来来到爱丁堡,一个很美丽的海边城市。有大教堂、古堡等。在商店买了几条苏格兰围脖。爱丁堡是很有文化气息的城市,哈里波特的作者就生活在这里,漫步在街上时就能看到远处的大海。海鸟即大又聪明,不时有海鸟落下找吃的,也不太怕人,看到人靠近它先观察下有没有危险,看我是拍照,啪啪几口把垃圾袋叨破便悠闲地进餐了,哈利波特电影里飞鸟传书的情景还是有一定现实基础的。从爱丁堡出来来到一处城堡,据说是哈里波特电影里那个城堡,我在外面拍了张照片没进去,进去要26镑。之后来到约克市,这里以大教堂和悠久的历史闻名,有句话说的是:约克的历史就是英国的历史。参观了城墙、教堂、街路。一家专门卖兵器的商店钩起了我的兴趣,我反复看那些兵器盔甲,真比我小时候自己用木头做的兵器和西瓜作的头盔以及布做的盔甲要好许多许多。在约克大教堂有两个冰箱贴上说的话很感人,索性3镑买了下来。两个人淌着哈喇子等待吃汉堡的场景也很吸引我,卖汉堡的把大个猪腿拿出来切成大片撕碎放在面包里,真是看着很有食欲。我当时看的都忘记拍照片了。晚上在曼彻斯特宾馆住宿。第5天一早就直奔向往已久的剑桥了,在剑桥的康河里,我大声朗诵徐志摩的诗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志摩真是太有名气了,连撑船的英国小伙都知道中国人是奔着康桥来的,一个劲介绍徐志摩是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我看着两岸翠绿的草坪及追随游船要面包的鸭子,感受古色古香大学建筑的魅力,回味着徐志摩的诗句,望着近在咫尺的康桥,说真的这何常不是我的一个梦想呢,而不经意间这就变成了现实,真是很满足。离开剑桥回到伦敦已经5点多。这趟旅程纵横英国,在车上导游问了一个问题就是车跑了多少公里,我回答是2450公里,真实路程是2468公里,我的一个队友猜2480获得第一名,我是第二名,还是很有天分啊。

六、社会福利 

英国的孩子很幸福,孩子显得都很轻松。据说有些孩子小学毕业连读写都有问题。每个家庭的孩子也很多。福利也很好。如果两个大人都没工作,那么一个孩子每周补贴200镑。并且孩子从小学到高中都免费,大人没工作孩子读大学也免费。

七、读书习惯 

英国人读书的习惯很好,报纸在火车上免费发放,metro的早报和晚报内容很丰富,广告很少,可读性很强。天天阅读这两份报纸对我提高英语有一定帮助。火车上随处可见看报纸读书的人。

八、种族平等的社会 
         英国有白人、黑人当然还有亚洲人,中国的、印度的等等,但总的来说融合的很好,英国人谁也不愿意被贴上种族歧视的标签。当然也有尴尬的时候,一次我问一个清洁工路,那个人很不客气地说“I donn't know asian”。
九、低调的机关 
         英国的国家机关都很低调,唐宁街10号就很小一个牌子。其他的town hall就更简单了,往往不知道是什么单位。就连议会大厦也不见什么牌子,议会大厦对面的建筑我问了之后才知道是老苏格兰场。
十、英国购物 

我对名牌本不以为然,也不懂。不过今天有一些新体验。早9点刚过我们已经到了某名牌店门口,很难找,我们在网上查好以后,一个老外领着我们去的。又公交又地铁折腾几次后到了一个应该是可以称得上安静的、也属于伦敦几区之内的地方。门口居然有两拨中国人在等待,不时有人到橱窗前评头品足,在预习功课,制定目标。我一向属于容易被催眠的人,被他们这么一鼓动。一股热流上升,有了上战场之前的冲动积累。这时人逐渐多了起来,大部分是慕名而来的中国人,还有少部分老外,我稍微放心些。按照我们的思维定势,生活的第一原则是尽量少上当被骗。见到老外使我心安。10点终于到来了,大门缓慢划起,大伙涌到门前,我也产生了从门缝钻进去的念头,不多见的是理智战胜了情感,我咬牙挺了一会便随人流鱼贯而入,先是存包,之后正式购物。里面商品很多,且无人帮着试,一切自助,自己找尺寸自己试,营业员早已适应了顾客的慌乱和激情,只负责把零乱扔放的商品归位,在一片淘金般气场的鼓动下,我马上进入状态,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模糊回想一下自己的钱包,便开始语无伦次地行动起来,真是很神奇的经历啊!

隔日到Bicester购物村购物,这里名牌店铺林立,美女靓男联合老弱病残齐齐亮相。时至下午整条几百米长的街道已被摩拳擦掌的人群占领。四面是掏钱声和收款机的开关声。裙子与裤子齐飞、狐汗与脚臭同在。人们翻箱倒柜淘金般寻找真爱,这厢买6个包那厢买5条裤,你方唱罢我登场,互相较劲毫不示弱,我弱弱问一句:买的不少啊,对方勃然曰:我来干什么来了,我立刻哑口无言。眼前忽又出现一长蛇阵,细看原来是英国大煎饼阵。那英国大煎饼也无非是摊开、加肉肠或水果、卷上、派发四招。英国大煎饼犒赏三军之后,群情激昂,暂时安营扎寨埋锅造饭的名牌大军振臂高呼把钱花光的口号又冲进各个名牌敌阵,一时杀声震天,攻城拔寨好不快活。得胜归来,兴奋劲一过,面对腰酸腿疼等大战后的伤痛,在得胜回伦敦的战车上,鼾声四起,梦里又回吹角连营,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十一、伦敦市内散步及教堂文化 

 上完上午的课,下午又开始了伦敦的经典线路之旅,先是到唐宁街,一睹英国政治中心的风采,之后是议会大厦、大本钟、威斯敏斯特教堂,好在它们都在同一条线路上,一路走来尽收眼底。西敏教堂没进去。总之感觉建筑结合了典雅和大气的特点,虽是西式建筑也很震撼,比上海外滩雄伟很多。不时还有名人的雕像,如克伦威尔、乔治5世等。在唐宁街9号首相府边上的墙壁上写着5大洲的名字以及教育这个词,显示了英国力图以自己的先进的方面教育引领世界的雄心。去了邻近的高等法院给孩子买了两件纪念品。穿过圣詹姆斯公园到白金汉宫时已过4点,4点是白金汉宫的关门时间,没有进去白金汉宫,但门口的飞翔女神的造型以及周围的雕塑还是看得出是大师级的手笔。在这里也终于看到了带着熊皮帽子的皇家卫队,据说这一顶帽子要5公斤,带到脑袋上还真不是很轻松。但军人都以加入皇家卫队为荣。返回的路上我顺路进了一家教堂,进去之后看到两个黑人牧师说的很动情,下边的人们都低着头好像是忏悔的样子,有个黑人兄弟把头和腰弯得很低,好像要反思的事情不少,我没有听懂牧师说什么,否则我要忏悔的事也不会少,正观察间,牧师一句指令大伙齐齐跪下了,跪下之后一会挥手,一会低头做沉思状。又站起来唱了一会歌,歌由于平静旋律好,听起来很舒服。又是牧师说了什么,大伙瞻前顾后找人握手,前面的黑人转过身来和我握手,看眼神确实很慈祥,我也侧身看到右边的老太太已经向我伸出手来,我赶紧和她握了手,知道我后座有人,我没有回头展示我的仁慈,毕竟还有些腼腆,过了片刻,大伙鱼贯而出走到牧师身前的一长凳上跪下,等着牧师发东西,牧师一般都直接放到他们嘴里,到了我时,牧师可能也感觉到了不认识我,把一片不知什么东西放到我手里,我对英国的食品安全还是有点信心,放到嘴里没吃出是什么滋味。又跟着前仰后合折腾一阵,仪式结束了。我在国内见过教堂的点滴情况,但英国这个普通小教堂人们的虔诚还是让我震动很大。

十二、伦敦骚乱 

我亲身经历了伦敦20多年不曾发生、让老百姓都很紧张的骚乱。有过抱头鼠窜的时刻也有感觉要在异国他乡灭火的恐惧。骚乱是由于在伦敦警察怀疑一个黑人青年带枪,黑人青年袭警,警察将其击毙引起的。头两天我在苏格兰的旅游途中知道伦敦发生了骚乱,由于被击毙的黑人青年的叔叔是个黑帮人物,通过黑莓手机、facebook等召集愤怒的人们到托特纳姆抗议,进而和警察发生冲突。以往警察面对示威采取倾向于调控的态度,让他们适度释放不强加干涉。没想到这次事态发展失控。记得在骚乱第三天,我结束旅行回到Lewisham center,下了DLR上了公交车我就问旁面的黑人妇女这边情况怎么样,黑人妇女说没问题,可车刚开没几步,一个高个子特警就跑过来示意车不能再开了,车上的人都被迫下车,我到前面问司机什么情况,司机这时也是低着头抱着方向盘no no 的摇头很烦躁的样子。没有办法下车走了几步,发现那里好似一个战区,黑人小青年群情激奋和警察针锋相对,垃圾箱也踢倒了,有的还冒着烟。我们两男两女问警察情况,警察说黑人青年向警察扔石头,你们注意安全。知道警察是主要受攻击目标他们也负责不了我们的安全,我们决定往住的方向走,可走着走着发现三三两两的黑人当然包括部分白人青年神情很凶狠的样子,大多穿着带帽子的衣服,不少都把帽子扣到脑袋上,个别的蒙面人更让人不安。在我前面走的一个白人女孩就被迎面的一个黑人青年摸脸,那个女孩吓得直跑,这根本就和绅士不搭边的行为还表现在一个玻璃瓶子摔到我脚下,我看到几个人往我们这边指指点点。路人同样都非常紧张,没有办法我们想回到最初的地铁站,往回走不远,两个黑人妇女就向我们摆手意思是前面绝对不能过去了,很危险。我们给房东打电话,房东也不敢出来接,偶尔过去几个黑出租我们也不敢坐,当时是非常害怕。这时边上快速走来一个亚洲女孩,我就问她你是中国人吗?她说是青岛来的,并且告诉我们你们不能回家了,赶紧找个旅店住下吧,还说她老板由于害怕关店了,否则我们可以到她老板那躲躲,她告诉了我们旅店的位置,英国的旅店确实很少。我们就往那个方向走找旅店,到了格林威治附近白人稍多一点的地方出现了公交车,我们就又上了公交车,公交车走没多远就发现很多黑人青年聚集着很激动的样子,车门一开上来很多黑人小姑娘,大声喧哗咒骂,估计是那些黑人青年的女朋友,行动累了,回家休息,公交车上一片混乱,伴随着这些黑人女孩的吵闹,有些乘客包括我们都很害怕心里没底,过了几站,这批女孩下车了,开车的司机就说不会停车了,一站到终点。这时车上有些乘客就开始哭泣,我们更是不知到哪里去,问傍边一个年龄大的黑人男子,他说你们就往前走离lewisham越远越好。那时已经是晚上8点左右,路上人很少了,本来英国道路上人就不多,这个时候一些稍偏点的地方人就更少,同行的一个女同志这时就说想她的女儿害怕见不着孩子了,我们两个男人也不是一般的紧张,这时车路过bromly的一片墓地,我心中也泛起了不详的涟漪。我当时就想如果没有住的地方我们应该在哪落脚呢,女同志要给大使馆打电话,我说这个时候大使馆也难帮上忙,还得是我保护你呀!好不容易下车了,按照我们在车上问的路,附近有个旅店,此时天开始下小雨,一问这个旅店还满员,真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感觉。这时我看见一辆新的宝马车上下来一个人倒烟灰,我就问他能否把我们拉到一个有旅店的地方,这个男人真答应我们了,上车时我一激动从右侧上车了,看见司机在那坐着,忘了在英国驾驶员是在右侧的。在车上该中年男子说他是塞浦路斯人,还说他有一个中国女朋友,问我们是不是北京来的,在那个时候真是思考不进去北京上海的问题了,就说是北京来的。他果然把我们送到了并排两家旅店,下车后我握着他的手说,永远不能忘记你,他没要我们一分钱,到今天我都十分感谢这个土耳其人。这两个旅店一个满员,另一个有个房间,谢天谢地在凄风冷雨的夜晚我们终于找到了落脚的地方。电视里还在播放骚乱的场景,bbc此时客观真实的对伯明翰被烧商店及各地已有蔓延趋势的打砸抢的报道加上外边一阵紧似一阵的警车声使我们这些失魂落魄的外国人在恐惧和不安中渡过了一个不眠之夜。第二天我们亲眼看到了砸碎的商店,也是在骚乱第四天伦敦增加了10000警力,骚乱才慢慢平息,在我们潜回自己的住处后,房东说你们安全就好,我们真是无言以对啊!和我同住的俄罗斯小伙经历更是独特,正在酒吧和朋友闲聊,结果一批人打砸抢进来,他撒腿就跑,把朋友都跑丢了。

英国虽然曾经被维京人以及诺曼底人征服过,但近代史上其利用坚船利炮对世界的征服造就了它财富的根基,也给它带来了大量外来族群。其国家机器待国民是宽容的,具体是高压还是宽容更适合对社会边缘人群的管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在一个没有战争激发不出浓烈爱国主义热情的社会、在一个靠宗教信仰和社会福利维系的社会如何面对贫困人群负面情绪的总爆发应该是世界性的问题。英国这次挺过来了,别的国家发生这样的事情会怎么样呢?司马迁曾评价没有随其父赴死的伍子胥舍小义而成大事,英国政府是否过多关注予其国民小义了呢?骚乱发生后,英国老百姓对警察的态度反而亲近了不少,这点从骚乱过后的诺丁山狂欢节上老百姓和随处可见的警察搂抱着照相可以看出,毕竟警察没对骚乱分子使用高压水枪和橡皮子弹。世界上没有天堂,宇宙中也不会有。有的只是在碰撞中的重新来过。但英国的骚乱从形式到处理方式都值得他国警示及借鉴。

42天在一个每天都带给我惊奇和欣喜的地方度过还是显得很短暂,对伦敦的好感也是着时间的流逝而发酵升温。这里我只是简单写写记忆中点滴粗略的印记。我想起英国著名作家Samuel Johnson说的一句话:if you are tired of London, you are tired of life的理由是伦敦有人生能赋予的一切,我当然喜欢伦敦,我想伦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会出现在我的记忆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0619-570789.html


下一篇:我的东北大学
收藏 IP: 218.86.103.*| 热度|

20 许培扬 王军强 喻海良 梁建华 曹聪 郑祺 刘进平 李宇斌 温景嵩 周素琴 罗淼 龙涛 陈安 李学宽 贺乐 程辉 唐常杰 neilchau cheng3712 anonymit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2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