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xiuji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xiujiang

博文

林毅夫把谁带到坑里了?——解析孙建波林毅夫之争兼评新结构...

已有 2682 次阅读 2017-9-30 10:5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林毅夫把谁带到坑里了?——解析孙建波林毅夫之争兼评新结构经济学

2017年夏天,国师级的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为振兴东北经济开出了一剂药方,引发了广泛热议,林毅夫的主张遭到孙建波等人的迎头痛击。一篇评论文章“林毅夫要把吉林带到坑里?东北发展该发挥比较优势还是补短板?”夺走了罩在名家大腕头顶上的光环,抢尽了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的风头。一向言辞得体,在学术的江湖中从来没弄湿过鞋的林教授阴沟里翻船,成为学术圈里发生的最有趣的一件事。

孙建波概括说,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给吉林开出的药方是:遵循比较优势,轻工业短板必须补上。并进一步指出:短板怎么补?承接津浙粤产业转移 发展五大产业群。甚至很具体地提出:吉林省均可以在此窗口机遇期内与之合作创造条件大力承接这些省市的轻纺行业进行产业转移。为吉林设计了三个初步方案,包括“吉林省轻纺工业提振计划”工程、“长春-天津电子信息产业联合转型升级计划”工程、“吉林-广东家电与电子信息产业智能化升级计划”工程。针对林毅夫的药方,人们不禁要问:吉林凭什么要承接江浙淘汰的产业?吉林报告的课题研究执行负责人付才辉在回应孙建波的批评时只是重申自己的主张,没有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使人觉得这个药方确实有点乱点鸳鸯之嫌。

自以为高明的药方被意想不到地打脸,见多识广的林毅夫只用了一句“建议你还是先看看吉林报告的内容再做上述的论断”就想从容化解掉。

引发争议的《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是一篇长达473页的长篇巨制。通读一遍下来,没有十天半个月根本就不可能。况且其中的很多内容是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消化理解的,这意味着包括孙建波在内的诸多批评者可能没有系统地读过这篇报告。其实,林毅夫他们的这个报告是很有内容的,至少我觉得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研读,是很值得的。林毅夫开出的药方虽然有欠斟酌,但其研究团队以吉林为样板,所开展的深入系统的研究还是非常有价值的。他们根据经济学比较优势原理对吉林经济状况进行的量化评估是一项非常基础性的工作,使人们对东北的经济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进一步对东北经济作出诊断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据。吉林报告使有关东北问题的讨论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作为一个阶段性的研究成果,成为今后研究东北经济问题不可缺少的参考资料。这是林毅夫团队关于东北经济问题作出的重要学术贡献。不管是否同意林毅夫的药方,关心东北经济发展的人都应该系统地通读一下林毅夫的研究报告。从林毅夫团队做出的工作价值来看,这个报告一发布就劈头盖脸的遭到一顿批评与指责,确实有点冤。

东北的水太深了,连林老师这样从台湾海峡的大风大浪里闯过来的游泳高手都免不了呛水。其实也不尽然。吉林报告引发争议在很大程度上与林毅夫团队对自己的研究结果理解不到位,表达不准确有关。中央党校教授郭强说得好:学者做企业咨询的,最不靠谱的就是告诉企业应该生产什么产品;学者做政府咨询的,最不靠谱的就是告诉政府应该发展什么产业。孙建波正是在这方面抓住了林毅夫团队的表达漏洞,把报告中的几句原话挑拣出来,罗列到一块,竟然产生了非常突出的负面效果。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样的反驳是相当具有杀伤力的。也正因为此,孙建波才一石激起千重浪,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相较而言,林毅夫团队的回应则显得有点苍白无力。针对诸多的批评和质疑,没有相应的解释,只是一味强调自己原来的主张,这样的应对方式无异于这样一种争辩,我们说的没错,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这样的说辞给人的感觉是被批评者有错不改,是很难让人信服的。倒是一位观察者网网友的评论替他们说到了点子上:“林毅夫的方案的最核心一条是抛开历史,轻装上阵,按照比较优势,重新塑造优势产业,大家看明白了吗?”

一篇文章有一千个人读,就有一千种读法,其中,就难免有人对作品的本意做出误读。在这方面,作者的表达方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要想让读者准确把握作品的本意,作者就要想办法把自己的思想表达的清晰而准确。这样才能尽可能的减少读者困惑和误解。吉林报告是一个有很高专业阅读门槛的作品,不是林毅夫老师所说的那样,你读了以后就能明白。这项研究获得的大量数据背后蕴含的,经济政策含义,即使是具有一定学术功底的专业人员也需要反复咀嚼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才能吃透。

吉林报告是运用林毅夫创立的新结构经济学的增长甄别与因势利导(GIFF)来帮助地方政策制定者遴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并进一步采取“两轨六步法”来促进有竞争力的私人部门的发展。林毅夫团队开发的GIFF计算模型是很有技术含量的产业优势识别方法,他们通过比较同一产业在不同国家的成本来甄别某个国家在全球市场中发展哪些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如果用来比较的是不同省份或地区的数据,就会找出适合某个地区发展的在国内市场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来。这是对比较优势的横向判断。而根据一个地区的产业与全世界和全国的技术前沿距离而划分的五类特性不同的产业,来甄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则是对比较优势的纵向判断。这种纵横交错的方式犹如用一个坐标系来定位某个产业,其设计思路是相当合理的。这样的方法得出的判断应当说是相当可靠的。吉林报告的成果主体即是吉林优势产业的识别,其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是毋庸置疑的。正如林毅夫团队所言,这个方法已经在很多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实际应用,经过了实践的检验。GIFF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具有比较好的应用价值。在引入这个方法以前,人们对产业的判断靠的是经验和直觉,根据不足,具有很大的随机性。GIFF方法与人们的经验并不冲突,但比仅凭经验做出的判断更有根据,更准确。

在判断哪些产业是适合吉林发展的优势产业方面,孙建波的主张与林毅夫的结论基本是一致的,只不过是GIFF方法识别出来了更多孙建波没法识别出来的优势产业,在这次争论中饱受抨击的轻纺工业就是其中的一个。林毅夫没有把东北带进坑里,却把自己扯进了漩涡里。吉林报告的诊断做得不错,但药方的表述确实有点问题。报告21页“吉林省如果按照我们前面所分析的,恶补轻纺产业集群的短板……吉林振兴发展,不在话下。”这样的说法,确实是主动找砭的感觉!东北应该发展轻工业,是个连出租车司机都能说得上来的主张,采用如此高大上的技术,去论证一个人人都能想的到的常识,不管怎么看,都是一件相当滑稽的事情。况且,轻纺工业在很多东北人的经验认知里,与报告里的结论有相当大的差距,东北过去不但有很发达的纺织业,而且亚麻纺织还很有特色,这一切都随着东北经济的滑坡而灰飞烟灭了。东北纺织业的消亡也不过就是十多年前的事,人们的记忆犹在,林毅夫团队哪壶不开提哪壶,遭到迎头痛砭是很自然的,一点儿也不冤。

GIFF这种高水平的研究,却得出“吉林需要恶补轻纺产业集群的短板”这样没水平的结论,是个很奇怪的逻辑。吉林报告通篇做的都是产业比较优势的识别工作。其结果是帮助吉林确认了一系列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其数量之多,超出了人们平常的理解和直观的想象,这是一件非常让人振奋的事情,从这些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吉林发展轻工业空间很大,大有可为!这个结论是吉林报告研究结果自然延伸的落脚点,而不是什么吉林需要恶补轻工业。吉林报告的结果得出这样的结论有伪逻辑之嫌。这表明林毅夫团队对自己研究的问题的理解不到位,深层次的认识比较模糊。这是一个林毅夫团队需要特别注意和加强的地方。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问题,为经济学理论走向实际应用开辟了道路,是现代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大进步!但经济学的数学化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在强化经济学家的数学技能的同时,对经济学原理本身的理解反而弱化了。经济学研究成果数学模型做的很精致,但对其经济含义的解释却很粗糙,很多表述含糊其词,经济理论阐述模糊成为学术作品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在这方面林毅夫团队的吉林报告也没有免俗。这充分反映了林毅夫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尚不成熟的现状。技术和理论作为该学说的两大支柱,数学建模技术见长,而经济理论偏短。作为一种从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经济学说,其理论内涵有待充实。

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理论中的比较优势原理。其出发点是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一个经济体的比较优势。这是一个得到经济学界广泛认同的理论常识。新结构经济学在这个常识的基础上用新古典的方法研究要素结构跟结构的变迁,其理论基础可以说是很坚实的。林毅夫说,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产业、技术、硬的基础设施、软的制度安排都是要素禀赋结构,经济学说禀赋是资本、自然资源。不同产业是由要素禀赋不同造成的比较优势造成的。因此,新结构经济学主张,最好的方式是在每一区生产当中按照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选择产业技术。如果能这样的话,生产成本会最低,如果软硬设施也是合适的,就可以把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有了竞争优势以后就能够创造最大的剩余,创造资本最大积累,这种情况下就有自发的能够让产业升级的基础。

按照这个思路,新结构经济学强调,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既要有有效的市场也要有有为的政府。市场机制要实现有效的运行,就要按照比较优势发展产业,这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在这方面,林毅夫和他的新结构经济学显然找对了庙门。GIFF识别出来的具有比较优势产业,为企业确定发展方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如何利用和发挥比较优势应该说是投资者决策和企业经营层面的事,在一个市场机制充分运行的经济体,只要把GIFF甄别出来的比较优势产业公布出来,就完成了智库做企业咨询的服务,接下来的工作如何做是企业自己的选择。然而,对那些市场机制不健全的发展中经济体来说,GIFF发布的比较优势产业却往往难以落地,如果没有来自政府的介入与扶持,新结构经济学开出的药方很可能就会变成给猫脖子上系个铃铛的空想。因此,新结构经济学主张有为的政府。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然而,政府如何参与市场,是个争论不休的世界性难题。不管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这个话题都远远没有形成共识。林毅夫提出了有为政府的主张,但到目前为止,新结构经济学在这方面并没有形成太多有价值的理论建树。体现在指导政府行为的六步法上,政府和市场的界线仍然没有分清,政府有为的区域仍然十分模糊,对政府的建议仍然停留在比较肤浅的水平上,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这些都是新结构经济学需要大力加强和完善的地方。事实上,新结构经济学在比较优势方面的多年积淀和研究已经为厘清市场与政府的界线创造了条件。这里不妨做个简单的抛砖引玉。政府在经济中的有为应以不扭曲市场为界,这应当是政府介入市场的最基本原则。所谓的不扭曲市场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不要破坏市场的公平竞争状态。依据这个原则,吉林报告提出的六步建议中那些减免税收,发放补贴等政策措施是不足取的。那么,如果抛弃了这些已经轻车熟路的手段,政府是不是在经济发展方面就无所作为了?其实,新结构经济学已经暗示了政府在这方面的出路,政府应当在提高资本、劳动、技术等要素禀赋上下功夫,在改善要素结构方面花力气,培养和扩大各种产业的比较优势,这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正途。在这方面政府有很多事情可做,可以说是大有可为!然而,吉林报告提出的六步法里,有关这方面的建议很少,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这里顺便纠正一下林毅夫教授长期以来关于比较优势的思维定式。不是只有低工资的廉价劳动力才能产生比较优势,在技术积淀很少的不发达经济体,血汗工厂可能是其参与市场竞争的唯一抓手,而对于具有一定技术存量的发展中经济体而言,保障技术报酬的获取应该是取得比较优势的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那些具有很强竞争优势的发达国家无一不是处于工资水平最高的第一梯队的经济体,这说明自李嘉图以来的传统比较优势学说已经到了需要改进的时代,在设计GIFF模型时,由于技术原因可以不考虑技术报酬,但在培养比较优势的实践中,技术报酬绝对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变量。如果考虑到技术存量的报酬,发展东北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低工资的竞争策略就不是一个符合实际的合理选项。这些年来,作为技术载体的各种人才一直在外流,这是东北经济长期低迷,工资收入偏低,东北人的劳动价值在市场中被低估的长期后果。要振兴东北,适当实行对各类人才具有一定吸引力的高工资政策是必须的。

东北病的症结不是人的观念问题,而是人的生存状态问题。个人没有好的发展条件,企业没有正常的生存环境。投资圈里说,投资不出山海关。这句话不是对东北经济的偏见,而是很多业内人士多年来对自己在东北的失败教训的经验总结。与此对应的东北企业家的一句话是,与官打交道是找死,不与官打交道是等死。描述了这样一种情景,地方政府官员掌握着主要的经济资源,你没有当地政府官员做后台,不但得不到像样的经济资源,还要饱受来自方方面面的敲诈勒索,正如东北流行的一句话,除了戴黑胳膊箍的不收费,其他的人都收费,除了戴大盖帽的邮差不罚款,所有的人都罚款。而你要是拉个官员做后台,让这个官员吃干股,你的企业就成了官员的提款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你办的企业想不死都难!东北病的根源是形成了一种坏的激励。在东北,买岗位买职位已经成了一种全民的行动。不管谁上来了,都要想法尽快把本捞回去。于是,公务部门设立创收指标,执法部门制定罚款定额,就成了公开的秘密。这才是真正的东北。要想打破这个发展,就要规范各级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在市场经济中,哪些是政府该做的事,哪些是政府不该做的?这正是林毅夫有为的政府的主张需要关注的事情。这方面东北的现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范本。我们希望新结构经济学能够有所建树。尽管其理论内涵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毕竟,新结构经济学是迄今为止由中国人提出的,立足于解决现实问题的一个比较成型的经济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着未来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方向。

如果大家认可林毅夫是中国经济学界的 No.1,那么说明,中国的经济学离其发展成熟,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最后借用孙中山的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与林毅夫教授共勉。

林毅夫把谁带到坑里了?——解析孙建波林毅夫之争兼评新结构经济学


2017年夏天,国师级的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为振兴东北经济开出了一剂药方,引发了广泛热议,林毅夫的主张遭到孙建波等人的迎头痛击。一篇评论文章“林毅夫要把吉林带到坑里?东北发展该发挥比较优势还是补短板?”夺走了罩在名家大腕头顶上的光环,抢尽了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的风头。一向言辞得体,在学术的江湖中从来没弄湿过鞋的林教授阴沟里翻船,成为学术圈里发生的最有趣的一件事。


孙建波概括说,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给吉林开出的药方是:遵循比较优势,轻工业短板必须补上。并进一步指出:短板怎么补?承接津浙粤产业转移 发展五大产业群。甚至很具体地提出:吉林省均可以在此窗口机遇期内与之合作创造条件大力承接这些省市的轻纺行业进行产业转移。为吉林设计了三个初步方案,包括“吉林省轻纺工业提振计划”工程、“长春-天津电子信息产业联合转型升级计划”工程、“吉林-广东家电与电子信息产业智能化升级计划”工程。针对林毅夫的药方,人们不禁要问:吉林凭什么要承接江浙淘汰的产业?吉林报告的课题研究执行负责人付才辉在回应孙建波的批评时只是重申自己的主张,没有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使人觉得这个药方确实有点乱点鸳鸯之嫌。


自以为高明的药方被意想不到地打脸,见多识广的林毅夫只用了一句“建议你还是先看看吉林报告的内容再做上述的论断”就想从容化解掉。


引发争议的《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是一篇长达473页的长篇巨制。通读一遍下来,没有十天半个月根本就不可能。况且其中的很多内容是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消化理解的,这意味着包括孙建波在内的诸多批评者可能没有系统地读过这篇报告。其实,林毅夫他们的这个报告是很有内容的,至少我觉得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研读,是很值得的。林毅夫开出的药方虽然有欠斟酌,但其研究团队以吉林为样板,所开展的深入系统的研究还是非常有价值的。他们根据经济学比较优势原理对吉林经济状况进行的量化评估是一项非常基础性的工作,使人们对东北的经济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进一步对东北经济作出诊断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据。吉林报告使有关东北问题的讨论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作为一个阶段性的研究成果,成为今后研究东北经济问题不可缺少的参考资料。这是林毅夫团队关于东北经济问题作出的重要学术贡献。不管是否同意林毅夫的药方,关心东北经济发展的人都应该系统地通读一下林毅夫的研究报告。从林毅夫团队做出的工作价值来看,这个报告一发布就劈头盖脸的遭到一顿批评与指责,确实有点冤。


东北的水太深了,连林老师这样从台湾海峡的大风大浪里闯过来的游泳高手都免不了呛水。其实也不尽然。吉林报告引发争议在很大程度上与林毅夫团队对自己的研究结果理解不到位,表达不准确有关。中央党校教授郭强说得好:学者做企业咨询的,最不靠谱的就是告诉企业应该生产什么产品;学者做政府咨询的,最不靠谱的就是告诉政府应该发展什么产业。孙建波正是在这方面抓住了林毅夫团队的表达漏洞,把报告中的几句原话挑拣出来,罗列到一块,竟然产生了非常突出的负面效果。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样的反驳是相当具有杀伤力的。也正因为此,孙建波才一石激起千重浪,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相较而言,林毅夫团队的回应则显得有点苍白无力。针对诸多的批评和质疑,没有相应的解释,只是一味强调自己原来的主张,这样的应对方式无异于这样一种争辩,我们说的没错,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这样的说辞给人的感觉是被批评者有错不改,是很难让人信服的。倒是一位观察者网网友的评论替他们说到了点子上:“林毅夫的方案的最核心一条是抛开历史,轻装上阵,按照比较优势,重新塑造优势产业,大家看明白了吗?”


一篇文章有一千个人读,就有一千种读法,其中,就难免有人对作品的本意做出误读。在这方面,作者的表达方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要想让读者准确把握作品的本意,作者就要想办法把自己的思想表达的清晰而准确。这样才能尽可能的减少读者困惑和误解。吉林报告是一个有很高专业阅读门槛的作品,不是林毅夫老师所说的那样,你读了以后就能明白。这项研究获得的大量数据背后蕴含的,经济政策含义,即使是具有一定学术功底的专业人员也需要反复咀嚼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才能吃透。


吉林报告是运用林毅夫创立的新结构经济学的增长甄别与因势利导(GIFF)来帮助地方政策制定者遴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并进一步采取“两轨六步法”来促进有竞争力的私人部门的发展。林毅夫团队开发的GIFF计算模型是很有技术含量的产业优势识别方法,他们通过比较同一产业在不同国家的成本来甄别某个国家在全球市场中发展哪些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如果用来比较的是不同省份或地区的数据,就会找出适合某个地区发展的在国内市场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来。这是对比较优势的横向判断。而根据一个地区的产业与全世界和全国的技术前沿距离而划分的五类特性不同的产业,来甄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则是对比较优势的纵向判断。这种纵横交错的方式犹如用一个坐标系来定位某个产业,其设计思路是相当合理的。这样的方法得出的判断应当说是相当可靠的。吉林报告的成果主体即是吉林优势产业的识别,其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是毋庸置疑的。正如林毅夫团队所言,这个方法已经在很多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实际应用,经过了实践的检验。GIFF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具有比较好的应用价值。在引入这个方法以前,人们对产业的判断靠的是经验和直觉,根据不足,具有很大的随机性。GIFF方法与人们的经验并不冲突,但比仅凭经验做出的判断更有根据,更准确。


在判断哪些产业是适合吉林发展的优势产业方面,孙建波的主张与林毅夫的结论基本是一致的,只不过是GIFF方法识别出来了更多孙建波没法识别出来的优势产业,在这次争论中饱受抨击的轻纺工业就是其中的一个。林毅夫没有把东北带进坑里,却把自己扯进了漩涡里。吉林报告的诊断做得不错,但药方的表述确实有点问题。报告21页“吉林省如果按照我们前面所分析的,恶补轻纺产业集群的短板……吉林振兴发展,不在话下。”这样的说法,确实是主动找砭的感觉!东北应该发展轻工业,是个连出租车司机都能说得上来的主张,采用如此高大上的技术,去论证一个人人都能想的到的常识,不管怎么看,都是一件相当滑稽的事情。况且,轻纺工业在很多东北人的经验认知里,与报告里的结论有相当大的差距,东北过去不但有很发达的纺织业,而且亚麻纺织还很有特色,这一切都随着东北经济的滑坡而灰飞烟灭了。东北纺织业的消亡也不过就是十多年前的事,人们的记忆犹在,林毅夫团队哪壶不开提哪壶,遭到迎头痛砭是很自然的,一点儿也不冤。


GIFF这种高水平的研究,却得出“吉林需要恶补轻纺产业集群的短板”这样没水平的结论,是个很奇怪的逻辑。吉林报告通篇做的都是产业比较优势的识别工作。其结果是帮助吉林确认了一系列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其数量之多,超出了人们平常的理解和直观的想象,这是一件非常让人振奋的事情,从这些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吉林发展轻工业空间很大,大有可为!这个结论是吉林报告研究结果自然延伸的落脚点,而不是什么吉林需要恶补轻工业。吉林报告的结果得出这样的结论有伪逻辑之嫌。这表明林毅夫团队对自己研究的问题的理解不到位,深层次的认识比较模糊。这是一个林毅夫团队需要特别注意和加强的地方。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问题,为经济学理论走向实际应用开辟了道路,是现代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大进步!但经济学的数学化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在强化经济学家的数学技能的同时,对经济学原理本身的理解反而弱化了。经济学研究成果数学模型做的很精致,但对其经济含义的解释却很粗糙,很多表述含糊其词,经济理论阐述模糊成为学术作品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在这方面林毅夫团队的吉林报告也没有免俗。这充分反映了林毅夫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尚不成熟的现状。技术和理论作为该学说的两大支柱,数学建模技术见长,而经济理论偏短。作为一种从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经济学说,其理论内涵有待充实。


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理论中的比较优势原理。其出发点是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一个经济体的比较优势。这是一个得到经济学界广泛认同的理论常识。新结构经济学在这个常识的基础上用新古典的方法研究要素结构跟结构的变迁,其理论基础可以说是很坚实的。林毅夫说,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产业、技术、硬的基础设施、软的制度安排都是要素禀赋结构,经济学说禀赋是资本、自然资源。不同产业是由要素禀赋不同造成的比较优势造成的。因此,新结构经济学主张,最好的方式是在每一区生产当中按照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选择产业技术。如果能这样的话,生产成本会最低,如果软硬设施也是合适的,就可以把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有了竞争优势以后就能够创造最大的剩余,创造资本最大积累,这种情况下就有自发的能够让产业升级的基础。


按照这个思路,新结构经济学强调,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既要有有效的市场也要有有为的政府。市场机制要实现有效的运行,就要按照比较优势发展产业,这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在这方面,林毅夫和他的新结构经济学显然找对了庙门。GIFF识别出来的具有比较优势产业,为企业确定发展方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如何利用和发挥比较优势应该说是投资者决策和企业经营层面的事,在一个市场机制充分运行的经济体,只要把GIFF甄别出来的比较优势产业公布出来,就完成了智库做企业咨询的服务,接下来的工作如何做是企业自己的选择。然而,对那些市场机制不健全的发展中经济体来说,GIFF发布的比较优势产业却往往难以落地,如果没有来自政府的介入与扶持,新结构经济学开出的药方很可能就会变成给猫脖子上系个铃铛的空想。因此,新结构经济学主张有为的政府。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然而,政府如何参与市场,是个争论不休的世界性难题。不管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这个话题都远远没有形成共识。林毅夫提出了有为政府的主张,但到目前为止,新结构经济学在这方面并没有形成太多有价值的理论建树。体现在指导政府行为的六步法上,政府和市场的界线仍然没有分清,政府有为的区域仍然十分模糊,对政府的建议仍然停留在比较肤浅的水平上,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这些都是新结构经济学需要大力加强和完善的地方。事实上,新结构经济学在比较优势方面的多年积淀和研究已经为厘清市场与政府的界线创造了条件。这里不妨做个简单的抛砖引玉。政府在经济中的有为应以不扭曲市场为界,这应当是政府介入市场的最基本原则。所谓的不扭曲市场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不要破坏市场的公平竞争状态。依据这个原则,吉林报告提出的六步建议中那些减免税收,发放补贴等政策措施是不足取的。那么,如果抛弃了这些已经轻车熟路的手段,政府是不是在经济发展方面就无所作为了?其实,新结构经济学已经暗示了政府在这方面的出路,政府应当在提高资本、劳动、技术等要素禀赋上下功夫,在改善要素结构方面花力气,培养和扩大各种产业的比较优势,这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正途。在这方面政府有很多事情可做,可以说是大有可为!然而,吉林报告提出的六步法里,有关这方面的建议很少,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这里顺便纠正一下林毅夫教授长期以来关于比较优势的思维定式。不是只有低工资的廉价劳动力才能产生比较优势,在技术积淀很少的不发达经济体,血汗工厂可能是其参与市场竞争的唯一抓手,而对于具有一定技术存量的发展中经济体而言,保障技术报酬的获取应该是取得比较优势的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那些具有很强竞争优势的发达国家无一不是处于工资水平最高的第一梯队的经济体,这说明自李嘉图以来的传统比较优势学说已经到了需要改进的时代,在设计GIFF模型时,由于技术原因可以不考虑技术报酬,但在培养比较优势的实践中,技术报酬绝对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变量。如果考虑到技术存量的报酬,发展东北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低工资的竞争策略就不是一个符合实际的合理选项。这些年来,作为技术载体的各种人才一直在外流,这是东北经济长期低迷,工资收入偏低,东北人的劳动价值在市场中被低估的长期后果。要振兴东北,适当实行对各类人才具有一定吸引力的高工资政策是必须的。


东北病的症结不是人的观念问题,而是人的生存状态问题。个人没有好的发展条件,企业没有正常的生存环境。投资圈里说,投资不出山海关。这句话不是对东北经济的偏见,而是很多业内人士多年来对自己在东北的失败教训的经验总结。与此对应的东北企业家的一句话是,与官打交道是找死,不与官打交道是等死。描述了这样一种情景,地方政府官员掌握着主要的经济资源,你没有当地政府官员做后台,不但得不到像样的经济资源,还要饱受来自方方面面的敲诈勒索,正如东北流行的一句话,除了戴黑胳膊箍的不收费,其他的人都收费,除了戴大盖帽的邮差不罚款,所有的人都罚款。而你要是拉个官员做后台,让这个官员吃干股,你的企业就成了官员的提款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你办的企业想不死都难!东北病的根源是形成了一种坏的激励。在东北,买岗位买职位已经成了一种全民的行动。不管谁上来了,都要想法尽快把本捞回去。于是,公务部门设立创收指标,执法部门制定罚款定额,就成了公开的秘密。这才是真正的东北。要想打破这个发展,就要规范各级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在市场经济中,哪些是政府该做的事,哪些是政府不该做的?这正是林毅夫有为的政府的主张需要关注的事情。这方面东北的现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范本。我们希望新结构经济学能够有所建树。尽管其理论内涵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毕竟,新结构经济学是迄今为止由中国人提出的,立足于解决现实问题的一个比较成型的经济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着未来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方向。


如果大家认可林毅夫是中国经济学界的 No.1,那么说明,中国的经济学离其发展成熟,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最后借用孙中山的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与林毅夫教授共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67021-1078471.html

上一篇:学术规范是什么
下一篇:华盛顿为什么不愿当美国总统
收藏 IP: 61.149.1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4: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