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xingren14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uxingren14

博文

“民科”小议

已有 4587 次阅读 2012-3-24 11:39 |个人分类:科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民科, 爱好者, 理科生

 何为”民科“?
      ”民科“即民间科学爱好者,又称民哲。他们是这样一群人:
       他们爱好科学,喜欢思考,更喜欢钻研。
       他们一般有一定的教育背景,大多有正当的职业,但不是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员。
      他们往往是理科生,具备一定的理科知识,
      他们往往对科学界最重大的理论感兴趣,他们喜欢推翻”大人物“的”大定理“。
      他们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同时对他们认为对的东西 异常地自信和 疯狂地 执着。
      他们喜欢思考,喜欢用直觉去推理,同时,他们却不愿意花时间系统 地学习 他们感兴趣的学科。
      他们不愿意做实验,不愿意按照学术的规范来求证问题。他们的唯一的“强大”的工具便是他们的大脑。
      他们愿意夜以继日地思考,废寝忘食地冥想,却从来没想过要为自己的付出得到报酬;
      但他们梦想着成为“大师”,梦想成为科学界的传奇人物。
      他们不止一次地发明了永动机,不止一次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更无数次地 推翻了 相对论。
      他们非常希望有一天自己的“成果”能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但结果从来都零他们沮丧。
      然而,学术界也从来都说服不了他们。
      他们并不罕见,也许就在我们身边。



      近日,有民科找到我,并有意和我讨论有关 相对论的问题,我才想到要写篇文章来介绍一下”民科“。
      发现网易曾经做过”民科“的专题。网上关于”民科“的讨论也不少。通常有几个问题被”热议“:
1.民科是否对学术造成负面影响?
2.中国为什么出现这么多的民科?
3,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民科“?
网上的观点先不谈了,仅谈谈我的个人看法。
1.民科是否对学术,抑或是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我的回答:
    我认为不会。
    民科或许坚持“错误”的东西,或者说不清是正确还是错误的东西(因为有时候的民科的思维是难以理解的,他们的描述也可能是含糊的),但至少民科干预不到正式地学术界,不会对学术自身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民科虽然 对自己的思想 十分执着,通常情况下,民科与常人之间是有隔阂的,难以交流,他们既“说服”不了普通大众,更“说服”不了职业的科研人员。
    民科往往对理论感兴趣,他们挑战的往往是已经呗学术界广泛认可的大定理大理论,他们的言论自然也只涉及理论方面,不会产生向“水生油”、气功、“食盐抗癌”等伪科学。
    民科的内心通常是十分单纯的,他们做事情不计较自己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仅仅是单纯地爱好一些事物。
虽然民科通常性格比较固执,但他们争取”认可“的方式通常不会“过激”,别人不赞同他们的看法时,他心有不服,或许生气,但不会报复。他们钻研学术的动机,和科学家的好奇心、探索精神本质上是一致的。
    也有一些很高调的民科,在得不到学术界的认可的情况下,自己想方设法把自己的理论推销出去,建立个人网站,发表博文,自费印刷书籍,甚至发传单,尽管如此,我认为他们的影响也是非常有限的。有些民科作品是对中小学生很好的“启蒙”。

2.中国为什么出现这么多的民科?
    对于这一点,我没有太多的认识。有人说“民科”现象的根源可能在于反智风潮,因为大多数民科都是中老年人,三十岁以下的民科比较少。
    我不知道是否有人做过专业的调查统计。我对这个问题保留意见。

3,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民科“?
 我的回答:“民科”对社会、学术是无害的,“民科”执着于他们爱好的东西,是他们的自由,我们无权干涉,应当予以尊重。他们不向社会索取什么,而是自愿地“无私”地奉献。他们的固执也好,古怪也好,通常不对其他人的利益构成损害。但在某些情况下,“民科”的行为可能会对其家人或者自身带来害处。比如,有些民科不务正业,成天想大理论大思想,却没法养活自己和家人,这样便会给他所在的家庭带来不和谐因素,影响其家人的幸福感。有些民科过分“沉溺”于”思考“,废寝忘食,日夜颠倒,到”走火入魔“的境界,给自身健康带来损害。对于这些情况,我们应当予以友善地劝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65823-551200.html

上一篇:从物理学前沿看二十一世纪自然科学走向
下一篇:一个关于中文书写的倡议——空位书写
收藏 IP: 212.154.27.*| 热度|

3 张伟 武夷山 朱晓刚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0: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