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钻尖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ailaizhang

博文

我是三流艺术家-自然历史学的影响因子

已有 5899 次阅读 2012-8-21 14:58 |个人分类:发牢骚|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基因组, 科学, 影响因子, 杂志, 大熊猫

今天偶然看到一篇关于影响因子的小文章。主要就是说不要忽略低影响因子的杂志。作者拿他编的一个加拿大小杂志《加拿大野外自然研究者》为例。说里面的“简讯”(Notes)一项虽然会降低杂志的影响因子,但是比较方便用来发表新的自然现象,譬如新观察到的动物行为。所以一直保持了这个内容。

发表描述性分类学的,零散的,观察记录性的,非“性感”生物(譬如白鳍豚,大熊猫和已经绝种了千万年的恐龙及其蛋[恐二蛋?])的自然历史学(Natural History)的杂志的影响因子一般都比较低。谁会引用关于某种刚毛虫的产卵或者觅食行为的文章呢?新的物种描述恐怕是一辈子也不会有人引用一次的。或许有人会问,描述性的自然历史记录是不是没有啥用呢?当然不是的。不管动物还是植物,现在凡是有大量的分析性的猜想性(hypothesis-driven)的研究,那其描述性的基础一定是做得相对比较好的。鸟也好,哺乳动物也好,或者是一些有趣的蜥蜴(譬如Anolis),其基础都是把基本的描述性工作做到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境况。这包括物种基本描述完毕,掌握了大量的个体和分布数据,有丰富的自然历史观察,有系统的形态记录,和往往有全面的修订整理。Biodiversity Hotsopts 这个概念就是通过分析大量的脊椎动物和有花植物的分布数据而提出的。为什么不分析一下昆虫呢?描述了上百万种呢!占所有已知生物的60%呢。因为我们的数据还是不够。不要说未知物种可能还有6、7百万种,就是已知的也搞得不是很清楚。据说,有30%左右的甲壳虫物种(也就是大概十万种)在历史上只采集到过一个标本。你可以想象吗?如果我告诉你,我发现了一种新的大象,但是只找到一个标本。那这只象估计就会享受一辈子的‘国宝’待遇吧(别说,前些时间,真得有人说非洲大象其实是两种)。在加拉帕戈斯岛上(Galapagos),曾经有这么一只乌龟,它是它的种的最后一只个体,叫做孤独的乔治。那真得是像明星一样,各大媒体经常报道。前两天去世了,也有不少追踪报道。而这十万只甲壳虫呢,只有静悄悄地躺在博物馆的地下室里,与老鼠和蟑螂为伴。

其实大家做的都是科学,但是有的科学比别的科学更科学 - 有时候我听到类似这样的评论。我系里面的一些同事就是这么想的。说昆虫分类就是艺术,天天画来画去的。我就是一个艺术家(而且还是三流的-这一点我倒很惭愧地承认)。我完全认可不同学科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意义是不相同的,用到的工具和技术有所谓的‘低高级’的区别,但是不能因此就说有些学科比其他的就更科学吧?科学的大量工作都是描述性。天文学的星座图,就是对于天空的描述。人类的基因组,那是对遗传物质的描述。人体解剖学,跟昆虫形态记录有些相像。既然大家都做描述,那为啥自然历史描述就不是科学了呢?

还是回到影响因子。PhD Comics有过一个搞笑的漫画,在此引用,其实就是吊丝找个乐子。(这篇博文一股子醋味,呵呵)

(补充:Natural History应该叫自然志或者博物学。http://baike.baidu.com/view/724739.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568000.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63671-604420.html

上一篇:拉住我的手 – 写给地震孤儿
下一篇:中科院大学英文名字商榷
收藏 IP: 169.235.134.*| 热度|

7 刘全慧 赵建民 陈沐 林涛 张庆费 魏玉保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1: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