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钻尖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ailaizhang

博文

高考这壶酒

已有 3480 次阅读 2012-6-9 13:18 |个人分类:发牢骚|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高考, 量变, 质变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结束了。十二年的学习,三年的准备,三个月的冲刺,好像一个编了n年的程序,终于点击了‘运行’键。这三天,像是十月怀胎,等待是婴儿呱呱坠地时那一声哭喊。也好比一壶陈年的酒,在没有日夜的地窖里寂静地躺了许多年,开启了封口,瞬间飘出醇香。高考这壶酒,酿酒的师傅有好几位大师傅是家长,忙忙碌碌十几年,给这壶酒找地窖,给这壶酒跑堂庙,给这壶酒选配方,给这壶酒加香料。守着这壶酒十几个春秋,爱有许多,狠也不少,盼的就是开启封口的这一天。而心情呢,还是忐忑的。谁知道,这酒是香还是酸呢?这第二位酿酒的师傅是老师。比起大师傅,这一位主管酿酒的技术。最严格的酿酒程序,最频繁的酒质检查,最动态的酿酒消息,二师傅都要悉心地操作掌握。这二师傅跟这壶酒的关系虽然没有大师傅的深厚,可他也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倾注了自己的心血,撒播了自己的期望。那为的是酿出好酒一壶名扬天下,也算是对自己的慰藉。人家都说嘛,二师傅是这壶酒的工程师。他不能辜负了这个称号。

只有大师傅和二师傅,这酒是无论如何也酿不成的。还有一个小学童,小师傅。他可是最重要的一位。不管是大师傅的香料还是二师父的程序,不经过小师傅的手,什么也不成。可是,小师傅对这壶酒却不怎么感兴趣,总觉得自己是被大师傅二师傅欺骗了挟持了来酿这壶酒的。大师傅告诉小师傅,酿成这壶酒,你就可以到窖子外面放假一个月再加上一辈子不用再酿酒;二师傅告诉小师傅,酿不成这壶酒,你一辈子就在窖子里呆着吧。小师傅只好日夜兼程,今天研究了黄冈的秘笈,明天参考了四中的帖子。听说,苏州的数字酿酒法有奇效,赶紧拿来研习。那最激动人心的开封时刻,是小师傅亲自完成的。大师傅二师傅敬敬重重地端出这壶酒,小师傅拿出自己最认真的最拼命的劲头儿,紧张而又镇定地拉起了封口。香的?还是酸的?这其中的滋味,恐怕每个师傅都品尽了。

别忘了,还有一位从来不露面的老师傅。这个老师傅60多岁了,身体也还硬朗,但是最近毛病不少。我们都希望老师傅健康长寿,争取修复一些出毛病的器官,才能让更多的小师傅酿出一壶壶的好酒。

酿酒的师傅们,向你们致敬!—— 2002年的一壶酒


高考这壶酒后记》—— 我写《高考这壶酒》的时候,想起来其他的一些东西,但是有点乱,跟酿酒的主旨又不太一致,只好分别写下来。

高考这壶酒,酿制了许多年,开封只有几天。这似乎是世界的定律,什么事都有那么一个让人或是激动或是沮丧的时刻。而越是大喜大悲,这个时刻越发珍贵难忘。地壳运动分分秒秒,从未停留,但它的能量偏偏要在瞬间爆发,引起地震海啸,让多少黑发白发人抛肠段肺。前两天的‘金星穿日’,有如昙花一现,那不也是星球漫长运动的结果吗?哲学家说,这是‘量变引起质变’。佛说,这是‘顿悟’。我不信佛,但佛的这话不假。我们做科研,做学问的,以及千千万万的人,谁不是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顿悟呢?或许,在我们千百万人的千百万次的顿悟之后,装着我们的那个大酒壶也会有一次顿悟。有人说过,有时候几十年过去了,什么也没有发生;有时候几天过去了,却发生了几十年的故事。我们都在等待着这个一日将比几十年的时刻。我们不仅仅等待,还在不停地创造准备这个时刻的前奏曲。

网上报道说,今年的高考特别得严格。这是好事。暂时不说高考制度的好坏,高考过程的应该保证最大的公平公正性,并且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考试条件。记得我那一年(2002年)高考的时候,特别流行‘猜题’(或许每年都有吧)。在考试的倒数第二天,我们被老师叫去学校,说是要做最新的练习题,好像是从湖北那边刚刚过来的模拟卷子。谁知,那里面的一道文言文的阅读题跟当年的高考题目居然是同一篇文章,问题也非常相似。我们考完了都觉得不可思议。我不敢说是漏题了(但是还有更好的解释么?)当时‘有幸’做到那份模拟题的学校的学生恐怕最少多考了四五分吧?没有拿到的学校只好吃亏了。不过倒退一步说,还好的是我们学校所有的学生都做了这份题了。老师和学校没有偏心哪个学生。如果是在学校外面上,估计要交多少银子托多少人才能弄到这份题吧。那就得Pin-Daddy了。

我高考后的第二年,2003年,高考从7月改到了6月。一个原因是让考生们避过炎热的7月和沿海地区的台风。这是个为学生考虑的好措施。我想,那以后是不是可以继续地做一些切实的有利于考生考试的工作呢?有些地方给学生和家长提供饮料和休息间。这就是个好办法。不然,都像以前的北京大使馆外面出租小板凳一样,那岂不可笑。我想,在大家讨论高考制度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讨论讨论怎么让学生更好地考试,更高兴考试。我们教育和高考的终极目的不是要分出谁优谁劣,而是让每一个人,所有人都有机会有条件接受教育,成为一个更热爱知识更有知识的人,一个更有用的人,一个更进步的人,一个更加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最后,有《科学网》这个地方说说话,感觉真好。出国了将近10年,特别是在美国这五年,我觉得自己就是个哑巴,聋子加瞎子。总算能说话,能听别人说话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63671-580317.html

上一篇:文艺青年PK特二青年
下一篇:油价和国家
收藏 IP: 169.235.36.*| 热度|

1 王春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3: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