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ZC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ZC

博文

看清皇帝的新装—我们是否夸大了基础研究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已有 2318 次阅读 2018-12-10 09:15 |个人分类:人生随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看清皇帝的新装—我们是否夸大了基础研究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读了这么多年的研究生,阅读了很多的CNS的文章,见证过了那么多所谓的科学“突破”。在医学这个领域,我们到底取得了多少真的突破呢?突破有大有小,可是网上的媒体报道似乎给我们一种感觉,那就是科研的突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每天打开微信、微博、各种科学类报纸,我们都能够看到各种突破,只要发表在CNS上的文章,就是突破,就是大的发现,我们被漫天的“突破”新闻给填满了大脑。

  今天我就想问一个问题,那就是真的有那么多突破吗?真的有那么多新的诊断靶点?真的有那么多治疗靶点吗?其实不然。如果大家仔细想想自己写过的文章,审过的文章,就可以知道研究的意义,或者更具体点说,临床意义是文章必不可少的部分。如果你的研究对这个领域没有任何进展,或者没有对诊断抑或是治疗产生影响,那你的研究就是没有意义的。于是我们的文章都被披上了皇帝的新装—临床价值或临床意义。无论是在摘要部分,还是在讨论部分,我们总会过分的夸大了自己研究的意义。君不见那么多文章的摘要或者结论部分总是会以“我们的研究表明XXX分子、XXX通路、XXX环路、XXX改变、XXX异常是诊断/治疗XXX疾病的生物标志物/重要靶点”的字样结尾。君不见那么多报纸、科研网站、微信推文的头条都是“XXX教授/院士在XXX领域发现了诊断或者治疗XXX的重要靶点”抑或是“XXX教授在XXX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君不见那么多国自然基金的标书里面对立项意义的要求里往往要求要指出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在医学领域,研究的应用价值就是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价值。我们真的每天都在突破,每天都在发现新的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然而,本质上,经过仔细的批判性思考,我们真的发现了那么多诊断和治疗的靶点了吗?

  很多时候,大家形成的一种惯性,一种约定俗成的共识,往往就像披上皇帝的新装,谁也不敢说这新装不漂亮,谁也不敢指出其实这真的不一定是突破,不敢指出这是真正有价值的靶点,不敢怀疑这是有实际用途的生物标志物。因为怀疑和批评意味着我们否定了自己研究的价值,否定了我们将经费用来进行该项研究的正当意义。所以,我们的研究导向被临床意义和临床价值绑架了。也就是说,其实现实中根本不会有那么多真的突破和重大发现。其实我们真的没有必要似是而非的为自己的研究加上所谓的临床价值和意义。如果真的要说有临床价值和意义,那就用实际应用的证据来支持。比如,对于诊断标志物而言,那就应该在多个中心进行随机临床试验证明确实这是一个可以在临床上大规模应用的诊断指标。对于治疗靶点,那就应该在临床试验中证明以此为靶点的药物在治疗某种疾病中的疗效。毕竟,在医学领域,临床前研究和临床存在天壤之别。

  科学不是为意义而生,而是为了问题而生。科学以提出问题和假说为开始,以解决问题为结束。难道说我们没有得出一个有临床价值和临床意义的结果那就意味着我们的研究没有突破,没有价值吗?难道说我们的研究只要发现了所谓的特异性的改变就一定是重要的标志物吗?难道说只要我们发现了某种药物对某种疾病的细胞或者动物模型治疗有效,就一定是重大突破吗?难道说只要我们揭示了某种疾病的某一个方面的致病机制,就是重大发现吗?从临床医生的角度看,那么多的研究和课题,最后还是打水漂了,因为最终我们在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上都没有获得什么质的飞跃。

  就我们神经变性疾病领域而言,无论是阿尔茨海默病,还是帕金森病,最近几十年都没有取得质的飞跃。对于阿尔茨海默病,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没有基于全新机制的药物进入临床应用了。在帕金森病领域,除了左旋多巴等药物和深部脑刺激之外,我们已经没有取得新的质的飞跃了。真的飞跃具有革新整个领域的力量,然而,目前我们对于AD或者PD的患者还是没有彻底根除病魔的方法,可以说整个领域目前还是没有重大突破的。

  我认为我们应该看清现实,我们所做的所有的医学研究真正的价值不应该被夸大,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是解决了一个问题,并不应该过分夸大研究的临床意义或者临床价值。真的价值应该用使用正确的标准来衡量。尤其是在医学领域,诊断和治疗的价值和意义应该在临床试验中来证明,任何前期的临床前细胞或者动物研究不应当过分夸大研究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61795-1150781.html

上一篇:来到Emory大学1个月后的感想—谈生物安全和动物伦理
下一篇:Science—神经元特异性染色质连接组和精神分裂症风险密切相关
收藏 IP: 170.140.104.*| 热度|

2 梁洪泽 袁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1: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