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ZC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ZC

博文

意识哲学开篇—物质决定意识的“一元论”

已有 6456 次阅读 2017-10-3 18:57 |个人分类:哲学思考|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意识论开篇—物质决定意识的“一元论”

        我不是一个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因为我并不完全赞同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我想我是带着一种批判性的观点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的。作为一位在中国长大并接受了20多年政治哲学教育的年轻人,我的主要哲学观还是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然而,我不得不说的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我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无论如何,我觉得我今天思考的内容应该还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内,并未超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设定为哲学的根本问题,这一点我是十分认同的,因此,从哲学诞生以来,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认识一直是划分各个哲学流派的标准,而且是最重要的标准。

        从苏格拉底、毕德哥拉斯、德谟克利特等希腊哲学家起,构建能够解释这个世界的统一理论体系便成为一代代哲学家的使命,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很多的哲学流派,很多流派在当代已经没有什么影响了。而另一些流派却始终深刻的影响着一代代哲学家的思考方式,比如笛卡尔、康德、马克思等就是这些流派的哲学代表。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我也想找到一套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哲学体系来解释这个世界,因此,我需要了解过去几千年来人类所积累起来的哲学体系和理论以便能够解释他们并能够开拓新的方向。作为一个极简主义者,我却又喜欢“爱因斯坦”式的简单美,追求理论的简单性。我不得不说,一个统一的理论是难以达成的,因为我们无法证明目前的理论也能够解释那些还没有存在的事物那些有待创造的事物。

        如果说构建理论的方式主要分为归纳和演绎的话,那么今天我试图采用演绎的方法约定两个大前提,然后在这样你的大前提下来探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采用约定的方式,而不是采用先验的方式规定,那是因为我认为哲学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共识性的协同活动,而非是一种孤立于人类世界的“规律”。当然这一种约定并非是凭空捏造的,而是通过对大量的经验和事实进行观测和推理之后的结果,也就是说是归纳出来的。但这又不是一种大家都认同的观念,所以,我只能与大家进行约定,也就是说,我今天以及今后的所有讨论都将在这一个约定之下来进行探讨。

约定一:意识是一种具有知觉性的存在

        首先,我们先定义意识的概念。意识的概念比较复杂,但是在哲学里意识更多的指主体内部的知觉性(sensation)和主观性(subjectivity)。意识也有不同的词性,在不同的学科也指代不同的事物。比如动词的“意识”,可能指“知道、领悟、发现、感知、认识”等概念,而医学里的“意识”主要指那种维持人类觉醒和知觉活动的大脑状态。在这里,我们不探讨语言对于这一问题的影响,那是语言哲学家或者分析哲学要做的事情,我们之后会对这一问题进行辨识,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设定第一个约定。我们在此谈到的意识是一种类似于感受器的东西,他可以对实体和观念进行觉察和知觉,用笛卡尔的话说就是“直观”。知觉性就是“直观的能力”或者说是“感受和发现的能力”。存在意味着意识的第一性质是“存在”,用海德格尔的话说,意识具有“此在”在世的属性。

约定二:意识呈现的知觉都是存在的

        在这里,我们需要区分知觉和知觉所指代的对象。知觉是指意识所呈现的内容,如果用语言呈现,他就是一种观念或者概念,如果用图像呈示,他就是一种内心图形表征。意识知觉到的内容可以是来自外在的事物在大脑中的表征,也可以是大脑自身活动处理后产生的知觉。我这里所指的知觉都是客观存在,指的是知觉不会随着意识的转移而转移,是客观性的。要想将知觉性定义为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就必须要将知觉定义为意识“意识到”的内容。大家会发现,我们今天探讨的问题似乎是在现象学领域里思考形而上学,但是,我却试图将形而上学消解,并试图建立一种依托于现代神经科学的“意识哲学”。

        如果用著名生物学家克里克的话说,意识也好,知觉也好,都不过是我们大脑中一群神经元的放电活动而已。如果我们真的将这一观点作为我们思考的起点,未必就会将哲学脱离于高高在上的殿堂,相反是为哲学奠定了扎实的经验基础。我不是决定的经验主义者,但是我相信如果没有经验,我们的哲学将什么也不是,只是一堆纯粹的“逻辑游戏”而已。如果用马克思的话说,既往的哲学家都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世界,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造世界。如果我们的哲学体系完全构建于形而上的“观念世界”,那现实又该如何“改变”。所以,我今天所约定的这两条原理虽是经验性的,但却可以作为“意识哲学”的起点。

意识是大脑本身对“知觉内容”的觉察性

        建立了这两条约定之后,我们接下来就可以来探讨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问题了。首先,我们先来探讨一下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就是“客观存在”,而意识是物质在大脑中的反映。首先,我想批判一下唯物主义的“意识是反映”的这种论述。反映这个描述未必能够完全的描述大脑对于客观存在的一种“处理”,反映似乎带有更多的“镜像意义”,就是客观存在是什么样,大脑就反映什么,其实大脑是在受到客观存在的刺激后创造性的产生“意识”或者“知觉内容”的。这是一种构造,是一种重构,而不是一种简单的“reflection”或者“representation”,而是“reconstruction”。我们的大脑如何进行重构呢?这是属于认知神经科学的范畴,总之,我们的大脑具备将实体的刺激转化为实体属性的能力。我的第一条约定认为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要是指意识作为认知主体的大脑活动而言,他是可以被意识到的,而且是可以被测量和知觉到的。也就是说,意识在我这里指的正是认知神经科学里的意识,不过他具有更多的内容,他是大脑的一种知觉性,这种知觉性就是大脑本身对“知觉内容”的觉察性。意识总是和一定的大脑状态相对应,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意识简单的定义为大脑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不是别的,正是大脑此刻无数个神经细胞的一种整体活动。一个认知主体在某一瞬间的“意识状态”并不受到此刻的“意识”影响,也不受到其他“意识”的影响。此刻的意识C用数学方程来表述,就是由每一个神经细胞Xi的活动的总和来决定的,即:C=SumXi),(i为神经细胞的编号)。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可以将每一个神经细胞的状态函数构建出来,我们就可以呈现意识或者“意识的内容”。这其实就是将意识还原为大脑的一种知觉活动而已。是的,如果我们不把意识设定在这个经验范畴,我们必然会陷于形而上学的“囹圄”之中,这是过去几千年来哲学家们喜欢做的事情。

意识哲学否定“二元论”

        在我的这个体系里面,意识不是什么,正是大脑的“知觉”状态。所以,意识从起诞生的源头说起,就是物质性的。正是由于意识及其意识到的知觉内容的物质性和客观性,我们的一切内在的知觉状态都被一群神经元的状态函数给定义了。于是,就意识这样一个实在而言,他是可以被描述和解析的。同时,我们也容易推导,所有的我们产生的喜怒哀乐,思考、判断等能力都是大脑的神经细胞的状态函数总合,除了这些,我们并没有既往很多哲学家所提到的灵魂这样的东西。所以,我们确立的是“一元论”,而不是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

意识不能独立的确定实体的存在

由于存在约定二,于是我们知道了知觉内容是存在的,但是据此,我们并不知道知觉的对象也是存在的这样一个推论。那是因为知觉的内容和对象并非同一个东西,意识到的知觉可能来自于外界,但是外界是否存在知觉所指向的存在却是不知道的。同理,那些由大脑构建出来的不依托于外界存在的内在知觉所指代的东西也是无法被判断是否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在这里需要确立意识的局限性,那就是意识本身如果不结合外在的信息是无法判断知觉内容的客观存在性的。意识唯一能够确定存在性的是“知觉”的存在性。也就是说,意识不能独立的确定实体的存在。

       

意识是智能主体的主要特征

        只要是高等动物,都具有意识。因此,生物学意义的意识并非人类特有的活动。此外,意识也可以在其他物质组织中存在,比如高级智慧机器。也就是说,意识可以脱离于人类而存在,只要物质按照一定的模式组织到一定的复杂度,按照现代复杂科学的理论说,就可能产生意识。因此,意识是智能主体的一种特征,而非是人类所独有的功能。机器人的意识和我们的意识都是相类似的,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意识实现的原理不同而已。

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之后的产物

        我在这里谈到的意识还是大脑的一种功能,或者说是属性。他是自然界从低级向高级,简单向复杂进化的产物。如果没有人类大脑这样复杂的物质组织方式,就不能产生人类的意识。也只有在物质在一定的原理下重新组织后,才能产生意识这样的存在。

                                                                                                           

人类的所有知觉都是意识呈现的内容

        迄今为止,人类所创造出来的大部分符号、文字、语言、声音、图像都是意识呈现的内容。也就是说,人类大部分的理论和体系的观念都是意识呈现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世界上存在意识之外的图像和声音,这些不能被大脑知觉到的“大脑状态”存在于无意识中。

将哲学奠定在经验和实证的基础上

        大家会觉得我的讨论是纯粹的心理主义,可是这难道不好吗?如果将自己陷于形而上学,那就会更好吗?我个人认为如果可以用经验和实证主义解释这个世界的话,形而上学就是没有必要的存在。

形而上学只能依靠自己的概念体系获得生存

很多形而上学的观念本身脱离于经验世界,但是哲学家又喜欢用经验来论证形而上的观念,这就超越了经验的范畴了。由于形而上的观念并不和经验一一对应,依据经验进行形而上的论证当然没有说服力。形而上学的探索必先依据于一系列规定的概念,这些概念是有内涵和外延的观念,他们描述的是形而上的事物,并不与现实经验相一致。形而上学只有通过观念和逻辑才能构建自己的体系,通过与经验结合只能给形而上学带来困境和歧义。

不存在形而上学的“意识”观念

我在这里想批判的是,过去大家对意识概念的一种定义,即认为意识是形而上的,可是我们今天探讨的意识就是意识本身,不是别的,他不指代“意识形态”,不指代“观念系统”,不指代“主观世界”。或者说,在我们的体系里,主观世界是客观的,观念系统是客观的,意识形态不过是人类集体对于约定的观念系统的一种指称,也是客观的。没有主观的意识,只有客观的“知觉”和“觉察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61795-1079004.html

上一篇:意识可以“意识到”什么存在
下一篇:诺奖获得者Cell新作—PV和SOM神经元在空间编码中扮演不同角色
收藏 IP: 211.144.12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7 01: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