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n60435659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n604356598

博文

植物园生活有感

已有 3041 次阅读 2015-8-18 10:12 |个人分类:科研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西双版纳, 热带雨林, 植物园

 来西双版纳植物园工作和生活也有半年零两个月了。因为,处在一个地域、文化都非常独特的地区,包括当地的动植物、民族文化都让我显得非常的激动。我想,这是一个神奇的土地,很多未知的故事让我们去发现,去探索,而不知厌倦。之,前,《森林与人类》杂志准备发行一个关于热带雨林的专刊,我热心地把我在西双版纳的生活体验记发了过去,享受自然带来的美景,又要重视环境的问题。

 早在来版纳植物园之前,我就有意去观察自然或者物候的变化,可能出于专业上的习惯,也有出于个人生活上的喜好,觉得自然的美景变化多端,呈现出不同的风情。因此,我来西双版纳植物园,第一件事,就去寻找植物园记录的物候数据,然后在参考其他各个地区植物园的物候数据,思考它们统计的方式,发现一些从宏观角度上的一致性或者差异型特征。当时,还曾设想向园领导提个建议,“通过照片提取出植物指数,例如绿度等等光谱数据为基础的指数或模型来分析植物生长过程的变化,揭示物候变化的研究”、如果我们增加一台照相机,进行二十四小时(或设多个时段),一年全年观测,多年连续监测等等。我们也能够通过相应的数据得到相应的结果”。然后,也想撰文通过文献综述和源分析的方式来阐述植物园理应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当然,这些都是不了了之的事情。

       这次,我不大想说植物园物候或者其他生长量监测的规范、应用等方面的内容。更想说的是植物园承担的环境教育和科普方面的作用。从BGCI对植物园的定义来说,“拥有活植物收集区,并对区内植物进行记录管理,使之可利用于科研、保护、展示和教育的机构”,其中,植物展示和科普是植物园承担的重要作用。全国数百家不同类型的植物园,以及在中国科学院内部包括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华南植物园在内的十几家综合性植物园开展的活动都能够有所体现它们的职能。特别是,科学院内部的植物园,环境教育和科普活动如火如荼。

      环境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何处,这些科普活动的意义在于哪?很多科普活动工作者应该都会思考这样的问题,以及如何来开展这样的环境教育,办到有趣、生动,增添生气。更有重要的是,植物园环境教育传播的精神和价值在哪?从一些观察到的自然教育和科普活动,增加了人们对自然动植物的了解,增加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可是,却从另外一面,”提倡科学精神“的科普活动在其中有几分,很难去定量地去感受。至少,从我来植物园的这些时间里,植物园的科学精神的提倡却非常至少,甚至我还担心植物园已经变成了传统中医药的传播地。这种现象,不止在于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更不只在于以“科学植物园”为目的的科学院植物园系统内,全国范围内包括部分药用植物园在内的几乎所有植物园都有这样的情况。

      当然,你或许会说我开口造谣或者中医药黑如何。如果你去参观了植物园你会发现,以帮助植物园解说的科普介绍牌,植物作用和功效上基本有一行字“可食”或“可入药”,甚至植物园专门有药用植物园来贴出药方来解释药用价值。这些药用价值的发现,很多是从民族医药学上记载下来的内容。作为以科学植物园、提倡科学精神的植物园,缺乏以药物学实验的验证的科普介绍真的是否得当。再加之,我们传统医学中包括红景天、冬虫夏草、肉苁蓉等等名珍贵中药材对于植物生物的保育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宣传中医药的价值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又有几何呢?

      我跟很多人说过,吃一些植物你得当心,即使有部分人拿来当食物吃也未必一定安全,例如,鱼腥草和槟榔。鱼腥草已检出过过百种化学成分,除了一般的多糖、氨基酸、维生素、脂肪,还有黄酮类、有机酸、甾醇类、马兜铃内酰胺等生物碱,很多报道反映它进入肾细胞并蓄积于细胞内在肾病过程中持续发挥毒性作用具有很强的肾毒性。槟榔更是被IARC定义为一级致癌物。这样的例子,不甚枚举,《有害植物:近200种有害植物的彩色图鉴》里面把有害植物分类成促癌植物、剧毒植物、有毒植物、小毒植物、过敏植物,这些部分植物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在“能好怎么吃”的大环境下,植物作为食用、药用植物资源的传播需要更为谨慎。“植物进化不是为了人类食用的”,常用的食物是被我们数千年驯化过来才被用作食材。

      用写给森林与人类的末段作为结尾——“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在静悄悄地变化着,‘它不仅能让记忆在一个生物体内从一个季节传到另一个季节,还能从一代传给下一代’,它们的演替随着自然环境的改变和人类的影响还在持续动态变化着。它们有着它们自己的方式,包括视觉、嗅觉、听觉等,来感知与我们一起的这个世界。我们要做的是,就像去认识自己一样——认识热带雨林,探索这个给我们资源丰富而又未认识完全的雨林,然后有效地保护它们而不是只能感叹环境问题的沉重”——我们要真正作到理解科学精神和运用科学的力量,还需要走更远的距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59347-913889.html

上一篇:日志二
下一篇:植物园生活有感(二)
收藏 IP: 210.72.93.*| 热度|

1 朱朝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4: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