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自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youyou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

博文

E-mail,让我欢喜让我忧 精选

已有 14672 次阅读 2010-8-29 04:49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我开始大规模使用E-mail应该在1999年,彼时大大节省了我申请出国的成本。

在国外期间,E-mail已经是越来越重要的交流手段,但并不烦,因为每天的E-mail也就那么几封。显而易见的垃圾信、广告信,都被过滤了,还好。

回国之后,渐渐却把E-mail当成了负担。每天怎么那么多看来不是垃圾信的E-mail呢?--实验室动辄群发的E-mail;学校学院动辄群发的E-mail;研究生录取前后大量的考生询问E-mail;不相干的专业没完没了的会议通知、求稿通知,以及滤也滤不完层出不穷的广告垃圾。

最可恨的是,真正有价值的E-mail个别时候会被埋没于众多垃圾信中,会误事。我有一次不小心就把某个杂志的decision letter当成了垃圾信直接删掉,真真误了大事。尽管我埋怨该杂志的地址与标题太不标准,但是谁让人家是大佬呢,只能怨自己眼花了。

记得不知道在哪里看过一个帖子教育大家要礼貌对待E-mail,见信必回,恭恭敬敬。如果真是那样,那么估计我一天到晚什么也不要做了,仅仅处理这无穷无尽的mail每日都要搭上大半天的时间。所以我有一些简单的“粗暴的”手段:

1. 幸好我们清华的邮箱有自设”过滤“的功能,一旦某些地址被选中,就不会被递送了,数日后自动被系统清理干净。基于此,一些”学术讨论“信件、约稿开会通知,既然与我的专业毫不相关,那我就只好屏蔽了。还有一些需要”心理辅导“的信件,也一并屏蔽。我发现有一类人很有意思,他/她只是一味地写,一味地发,幻想着收信人会读他们的信。也许这对他们是个心理安慰,是个发泄途径。那您写吧,只是收不收、读不读的权利我还是有的。

2. 学生申请加入实验室的信件:最开始我还一一回复,后来发现有的人基本是群发给不同教授遍地撒网的,于是我也就不回信了。后来当发现这一类信件过多时,我于是只回复给决定录取或面试的,否则干脆不回复。我知道这样子对一些学生不公平,但请谅解,实在是应接不暇。在此公开道个歉,但也请您知道我的习惯。如果我一封不回复,就不要一而再再而三了。如果你害怕信件未被送达,那不妨要求一个自动阅读回执。

3. 回国之初,我还学着做文明人,title,敬语一丝不苟,后来真的是写多写麻木了,对于比较熟悉的人,基本省略一切形式主义的话,直奔内容,我觉得这对收信人也好。如果您是讲究礼节的人,那我对不住了。实在不是我故意不礼貌,而是为了节省大家的时间。

说来说去,总离不开个时间不够用。但是,E-mail到底怎样把我们玩弄于股掌、异化了我们的生活啊?以前也许一个决定性信件往来需要几个月,现在几天时间搞定。以前手写文字,字斟句酌;现在敲敲键盘,几分钟一封信。在这种高节奏下,我们还有多少时间去看路边的风景,去看云卷云舒?有人奇怪我怎么还用着我的小破手机,不跟风地换iPhone、blackberry什么的。拜托,我已经被电脑捆得够厉害了,还要时时处处被这些电子设备绑架不成?嘿嘿,我连手机都不经常带在身上,只为了给自己留下一丝苟延残喘的空间。

最后,不得不提一下某些人的E-mail诈骗。这里说的诈骗不是一目了然赤裸裸的骗局,而是一种很隐性的----我给几个人写信,收信人不乏名人。然后我就对其他人说,某某院长某某院士回信说怎么样怎么样.....而事实上人家根本懒得读懒得回。可其他人不知道啊,一想不看僧面看佛面,我怎么也得给你个面子,于是”关系“就这么应运而生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5865-357199.html

上一篇:清华生96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下一篇:名人遇袭与民工讨薪被打死。。。
收藏 IP: .*| 热度|

20 齐伟 李升伟 武夷山 刘洋 赵星 王铮 薛长国 李万峰 曹聪 张焱 刘立 丁甜 李鑫 吉宗祥 黄晓磊 孔晓飞 丛远新 吉宗威 卢东强 xubowytxz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1: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