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bj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bbj

博文

我问大师兄怎么提外泌体,他说。。。

已有 12813 次阅读 2019-3-19 21:0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外泌体, exosome, 宇玫博生物, Umibio

2013炸药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细胞内的主要运输系统——囊泡(外泌体等)运输的调节机制,自此外泌体(Exosome) 研究井喷了,师兄也是从那时迷恋上外泌体的,已无法自拔!

什么是外泌体,怎样提取到优质的外泌体呢?今天大师兄就来分享一下多年研究的珍藏。文末更有免费试剂、技术资料及视频教程领取,让你一次学个够。

 什么是外泌体?有什么特征?

      外泌体(Exosome)是活细胞分泌的直径约为 30~150 nm 的膜性囊泡。

外泌体电镜图[1]

     外泌体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组织、细胞间隙、体液中,包括血液、唾液、尿液,母乳等,携带了参与细胞内信号转导的蛋白、miRNA、lncRNA、circRNA、mRNA 以及其降解片段,参与细胞活动的重要调控,有望成为多种疾病的早期诊断标志物。

 外泌体的提取方法有哪些?

    ① 经典的超速离心法

    ② 柱纯化法

   ③ 超滤法

   ④ 大分子聚合物沉降法

   ⑤ 磁珠免疫沉淀法

 如何选择一款合适的提取方式?

    ① 是否具备一台超速离心机?是否不嫌麻烦、耐得住性子?

     为了完成一次密度梯度超速离心,需要整整一天时间来做各种操作:配制不同浓度的氯化铯、预装密度梯度液、加样、超离管配平(懂的自然懂)、超速离心 12~16 个小时,这些都不是最难的步骤,最难的就是离心后扎针取样了!  

     有谁被扎了,还没有取到样的,再举个手!师兄同情你 30 秒...

② 是否有高速离心机

    大概 90% 以上实验室都具备高速离心机,那么就仅考虑靠高速离心机的外泌体提取方法,比如大分子聚合沉降法或者超滤法,可购买基于大分子聚合物方法的试剂盒或者超滤管。

③ 购买商品化试剂盒时该如何选?

    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单位体积样品的抽提费用是多少,做好预算,要不太贵了老板也会心疼经费的!苦思冥想申请个基金也不容易,勤俭持家才能长长久久!

 外泌体提取前做哪些工作准备?

    最重要的是样品前期处理工作,这个做好了提取才有意义,才有科学价值。

    ① 迅速性原则:要最大限度的缩短从样本采集到实验的时间。

    ② 低温原则:所取样本离体后,保证在实验前始终处于 -70℃ 以下,以避免外泌体降解。

    ③ 必须的预处理操作:针对细胞上清液样品、血清或者血浆样品、尿液、脑脊液、腹水等样品,需要先做低速离心 (< 3,000 rpm) 去除细胞和细胞碎片后,再将样品存放在 -80℃ 冰箱中。

 提取的外泌体如何保存呢?

    提取好的外泌体冻存在 -80℃ 冰箱中不就完事了吗?有很多人疑惑。

当然不是,当富集后的外泌体放到 -80℃ 冰箱冻存后,就如同冰冻丸子一样,它们一个挨着一个,粘在一起,即使解冻后也未必会分的很开。

    使用这样融化后的外泌体去做电镜和粒径检测的时候就会遇到一些问题:形态太丑、成团或者黏连、颗粒太大,超过外泌体的官方标准尺寸,这些都是由于外泌体冷冻后造成的,都是客观情况。

大师兄建议:在电镜、粒径检测前,可以先取部分外泌体放到 4℃ 冰箱中,其余的外泌体冻存在 -80℃ 冰箱中,以备后期使用。4℃ 冰箱中可以存储 1 周左右,尽快完成实验。


为了让大家做好外泌体研究,大师兄特地准备了满满的干货,限时只送有缘人!

外泌体相关的技术资料和视频讲解: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bppAYsjt-aLWDSG81-NT5g 提取码:kh34

想知道怎么把电镜图做的漂亮吗?师兄等你来交流哦。


[1]  Clotilde Théry, Amigorena S , Graça Raposo, 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Exosomes from Cell Culture Supernatants and Biological Fluids[J]. Current Protocols in Cell Biology, 2006, 30(1):Unit 3.2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53695-1168433.html

上一篇:2018年外泌体相关国自然基金中标统计
下一篇:外泌体microRNA检测时选择什么做内参基因?
收藏 IP: 116.227.20.*|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6: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