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网络的迅速发展,极其有效地触及到社会各个层面,如果说发发博客,看看微信,这只是增强媒体活力,丰富公众生活等信息时代的一个侧面。但是涉及到科技类社交网络平台,例如 Google Scholar、ResearchGate、Scopus 和Frontiers 等等,用户需要展示其科技文献、研究课题、甚至合作伙伴等较严肃、正式的个人、团队甚至机构的资料,就与网络传播技术、人品道德和法律规则等层次的深度问题有关,值得认真研究。
据ResearchGate平台介绍,到目前为止,已有4百万来自全球的科技人员在该网络上注册,其中包括3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但用户在此平台注册时,并没有更多的限制条件,在补充个人资料时,也没有严格的审查手续,单凭用户个人的承诺来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值得指出的是,这个平台的质量是比较高的,起码本博的同事们都在认认真真地填写。ResearchGate 本身还提供网络搜索技术,协助用户在网络上查询自己的文献资料。是自己的文章,就接受搜索结果,不是自己的就放弃。由于重名重姓现象,特别是中国姓名的拼音非规范化,给这种方法带来更多的困惑。在80后、90后等走上学术界后,他们大都是单名单姓,往往造成十几甚至几十个作者的中文姓名拼音相同,外国人开发的信息平台,暂时没有这样的智力程度来分辨同名同姓科技人员的科研成果,为文献引用带来不便,给学术不端留下可乘之机。
国际学术界也意识到重名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一些技术措施,来减少因重名重姓和修改名字等现象造成的文献展示和引用的不便。无论Scopus还是Google Scholar都有自己的用户编号系统,但目前较为流行的方法有两种:
1)研究员身份编码(ResearcherID www.researcherid.com),由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集团开发。旨在提供每位科技人员一个别致的身分识别号码,就相当于公民身份证号码,以独一无二性,来帮助个方面区别重名重姓的作者,保证履历表和引用的准确性。此方法的缺点在于号码比较简单,其组成为:一个字母-四位数码-四位数码表示年份。另外,只有汤森路透集团和其关系企业和机构使用这一编码。
2)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ORCID - 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 www.researchersorcid.org),是由ORCID组织开发的科技人员身份标识码。比ResearcherID 的应用更全面、更广泛。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集团和爱思唯尔(Elsevier)集团等都接受使用,并日益推广。该编码由16 位数码组成,完全可以覆盖全球所有科技人员。
这两种方法,特别是ORCID识别码,理论上可以解决重名重姓作者的文献区别难题。但现实中,在西方学术界推行进程较慢,即使不少出版集团已在征稿时要求作者使用ORCID编码,事实上起到一定的强制推广作用。但由于人类的惰性和网络密码疲劳症等原因,在科学界还没明显看出其先进性和实际效果。
但在中国是否实行ResearcherID或ORCID识别码还不太好说。除了和西方学术界具有同样问题外,还有一个国家网络安全问题。尽管已有不少国内外华人学者已在国际上不少科技类社交网络上登记注册,并给日常的科研工作带来方便。但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很难想象会长期让科技人员放任自流,政府不可能会正式同意让中国学者在西方开发的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ORCID识别码大型资料库上大规模登记注册。
值得提及的是,在科技类社交网络履历表方面,巴西已有成功的经验。由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CNPq)开发的Lattes科技人才库,在国家成熟的信息技术和法律法规有效支持下,统一解决了全国科技教育人员的网络履历表问题,事实这一系统已形成大数据,成为国家科技教育发展的基础资源。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武夷山老师课题组与巴西利亚大学TransLab实验室合作,向国内有关部门介绍这方面工作[5],希望近年内国家科技教育界在建立全国统一的网络履历表问题上有所改进。而这个系统的副产品将会提高科技人员信息收集和资源使用的诚信度和精确度。
其实,国内在科技类社交网络的研发实际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例如,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唐杰博士团队研发了研究者社会网络ArnetMiner系统 (http://arnetminer.org/),该系统收集了全球100多万名研究者、300万篇论文信息、3700多万引用关系以及8000多个会议信息。从2006年运行以来,ArnetMiner吸引了189个国家73万个独立IP的访问(>6千960万访问日志),访问量还在稳步增长。以本博愚见,若国家有关部门能够因利势导,把清华此系统改进为国家科技教育人员的社交网络,岂不是好事一幢?!
图一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开发的社会网络ArnetMiner系统学者关系图
回到本文主题的重名重姓方面,这是一个长期、艰巨的社会问题。笔者曾在2011年撰文,提出:中国重名重姓问题的建议[1],说明解决重名重姓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希望各界给与重视。在“陆俊”事件发生后发表博文:从1001个Lu Jun 谈复名复姓[2],进一步提出:基于《百家姓》的中国复姓矩阵设想[3]等解决方案。本文就不再复述,欢迎广大博友访问这些文章。借此机会,再次向社会呼吁:重名重姓,国人之痛,复名复姓,民族之大幸!
参考文献
[1] 李伟钢,巴西复名复姓趣谈,科学网博客,2011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52078-508801.html
[2] 李伟钢,中国重名重姓问题的建议[J],留学生,2012(2): 29-29。
[3] 李伟钢,从1001个Lu Jun 谈复名复姓,科学网博客,2012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52078-596930.html
[4] 李伟钢,基于《百家姓》的中国复姓矩阵设想,科学网博客,2012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52078-597814.html
[5] 高晓培,武夷山,李伟钢,巴西人才库Lattes平台在优化科研、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及借鉴意义,研究报告,2014年。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