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情商网熵田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gang 数字之美,美于形式,更在内涵。

博文

在第十次网络科学论坛吃盒饭

已有 3400 次阅读 2014-4-23 07:11 |个人分类:社交网络|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北京, 科学网, 复杂系统和网络, 中国网络论坛

   《第十届中国网络论坛》于2014年4月9日-11日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南楼102演示厅举行。会议期间,有这样一个镜头让人难以忘怀,这就是午间茶点,近300名与会者,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专家,还是刚刚入学的研究生,大家都静悄悄地在会场食用着午餐盒饭,一排排,一行行,十分壮观。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激情与希望。

   刚好10日我和北师大系统科学学院樊瑛老师搭档,为下午的社交网络专题报告会服务,有武汉大学李兵老师和中科院计算所程学旗老师等牛人的演讲。因为是在一起吃盒饭,大家显得轻松休闲,当时还给樊老师开玩笑说:你们系统院狄增如院长还真有面子,能请到科学网腕级博主嵇少丞老师为你们新学院打“广告”当“托儿”。(作者注:是指当天嵇老师在科学网发的一篇有关该学院的博文)饭后我还专门留意一下,偌大个会场,还真的保持地干干静静,没什么剩饭旧杯之类的垃圾。

   本次论坛是2004年以来举办的第十届年会。论坛议程安排十分紧凑:白天,各项活动从早上08:00开始到晚上18:00后结束,中间仅有一个小时的用餐和休息时间;而晚上,一些年轻人还组织知识竞赛和专题沙龙。17位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学者应邀到会作主题报告,介绍一年来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丰富新颖,很是精彩。台用心上讲,台下认真听。特别是中国工程院李德毅院士11日上午关于大数据时代的认知计算报告,获得到会人员的好评。而李院士对每次提问的回答,都得到大家发自内心的热烈掌声。

   论坛期间,组委会专门安排青年学者专题,大约有18位青年学者到会发言, 其中有8位青年俊秀获得论坛希望奖。而正如本文开头介绍的那个镜头,这个论坛具有勤俭、求真、和高效等的时代精神,为相关科研人员提供极佳的展示和学习平台。这个培养年轻人的传统为老一代学者带头传承,如汪秉宏老师,桃李遍天下,其大部分学生都在这个场所介绍过研究工作和毕业论文,和论坛一起成长。顺便提一下,汪老师是以科学网为荣的博主,他的邮件标签上就有其科学网博客网址。参加这个活动的老师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让后来人站在我们的肩膀上,共同将这个领域发扬光大。

   为庆祝十年中国网络论坛,组委会特为16名学者颁发论坛贡献奖方锦清老师和吕金虎等老师是会议组织的核心人物,在会议开始的第二天,方老师就累病了,嗓子疼痛,说话困难,但他还是坚持到会,安排工作。科学网博客的一篇介绍获贡献奖学者风采的博文后面,一位博主是这样评论的:“方老师很辛苦,如邢老师所说是实质上的做出贡献的人物”。而另一位网友的留言反映了国内同行对这次会议的评价:“方老师,由于提前忘了发申请,我们(From北航)一帮人蹭听了4月9-11日的网络论坛,组织的很好,我们向您表达最深切的致谢。特别是邀请报告的PPT,可以后续深入学习。也希望能得到李德毅院士的PPT。”

   我们团队(TransLab)是第二次参加这个论坛。去年带来的工作是对微博的研究,介绍粉丝模型以及在社交网络的应用。今年则是展示团队在航空交通管制协同决策方面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应用博弈论匹配方法建立航班时隙分配的模型。航空交通研究是复杂系统和网络科研的一个较专业化的传统领域,无论从理论方法还是工程实践都为复杂网络和系统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网络科学论坛已走过了十年的历程,这个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平台和场所,让不同地区、专业和岗位的学者们走到一起,共同展示学习心得,交流研究成果。就本人来说,通过这个会议,结识了不少国内同行,及时了解他们在复杂系统和网络方面的研究情况,建立了交流与合作机制。例如,这几次回国开会先后得到上交大汪小帆老师签署的《网络科学导论》和杭州师大吕琳媛老师签署的《链路预测》两本好书,不少内容可直接用到给学生们的课程中。

   以后只要是有可能,我们还希望带着学生到这个论坛吃盒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52078-787619.html

上一篇:科研资源管理的公平性----从一次基金请愿说起
下一篇:应用技术的超前发展:巴西信息产业简介(上篇)
收藏 IP: 177.6.115.*| 热度|

8 曹聪 陈小润 武夷山 张忆文 任晓龙 方锦清 唐朝生 罗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2: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