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ohnT

博文

《芳华》的“文革”解读

已有 5188 次阅读 2017-12-28 19:44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芳华》讲述了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青春故事。显然,她不可能是一个很美满的故事,甚至有点悲怆。影片带来一股浓厚的文革记忆,却颠覆了大众对文革的刻板印象。她仿佛有一种力量在拉拽某种记忆,触碰着每个人的神经;看后驻足良久,仿佛有万千滋味在心头,让人回味。

 

影片似乎淡化甚至隐藏了太多耳熟能详的伤痕,着力展现人性的善良和生活的美好,试图唤醒人们内心期盼却又无法兑现的初心。故事以军旅生涯开始,这是记忆深处一个美丽的开端。随着事件跳跃式的推进,让你能感觉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影子,仿佛能找到过去的自己,从而让不同年代的人乃至不同阶层的人都能生出许多的感悟。有人说她戳中了我们的泪点,也触痛了我们的人生http://mp.weixin.qq.com/s/KEHOno9ddtuY83W3pVSyZw)。何尝不是呢?

 

时代的变迁不断洗刷着人们的梦想,几乎让人无所适从。40多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这是当下的年轻人很难想象的,他们也很难理解如何在一个红旗满天飞、个性坍缩的年代里生存。透过《芳华》,答案很简单,当兵吧。当兵不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差不多是最佳的职业选择了。少时在部队里长大,脑海里还有一点彼时的影子。没听说部队有受到红卫兵小将们冲击的。生活是自给自足的,样样都有,比如什么服装厂、酱油厂、罐头厂、蔬菜加工站、豆腐坊、冰棒机,以及水塔、猪圈、澡堂、电影院、游泳池...,每个家属平房前面还有各自的小菜园。礼堂里还不时举办各种活动、文艺演出。部队机关有一台大电视机带着一条长长的天线,周六晚上可以举家去看电视剧,记得那时流行一个美剧,片名是加里森敢死队。部队就像一个小天堂,生活富足,没有压力,人与人之间关系很好,没有什么政治迫害和人性倾轧,真正的社会主义大家庭。谁能说这里的青春不美好?

 

可是,那个年代想当兵并不容易。当兵也就意味着政治取向,政治素质必须过硬,甚至高于一切。部队就是一个集体,只相信命令和服从;部队也似一个打磨机,可以去掉一切有棱有角的个性的和异类的东西。那时的部队还带有文革特有的集体记忆,通过文工团的表演展现出来,令人印象深刻。不仅如此,影片进一步揭示出,即便是在政治挂帅的高压下,也会有一定的阶层分化,比如影片的主角刘峰和何小萍,他们不就代表着当时的底层工农群众吗?如上所述,当兵成了他们改变命运的一种绝佳方式,但事实上与那些高干子弟和富贾子弟比起来,他们已经输在了起跑线。刘峰在这种歌舞升平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享受着活雷锋的赞誉,甚至将保送上大学的机会拱手让人。从某种意义上,衬托出刘峰的淳朴和无私,也无意中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不公。厄运接踵而至,影片中最具有伤痕记忆的事件发生了,不知是被人妒忌构陷还是自身的局限,反正活雷锋就这样被下放了,留下了一个遗憾。但毕竟刘峰是一个引子,围绕着他影片更想展示的是女兵们的情感生活,她们的小政治小摩擦小世界,以及这些不同性格的人物活动所折射出的时代印记和审美取向(http://mp.weixin.qq.com/s/cJaZDzghFi-YX7n_dRf28w)。

 

刘峰的下放不仅是其个人的转折点,还可能是整个文工团的转折点。这在何小萍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这个在被刘峰介绍进入文工团的时候还是一个不会敬军礼的小丫头,成了女兵中的边缘人,但她质朴善良、爱憎分明;在众多大家闺秀的文工团里,她就像一株不起眼的野百合,倔强地生长着。她很开心当上了兵,甚至不惜军装照相寄给亲爸;她不甘心与室友打成一片而被排挤,总是被欺负,但她为刘峰打抱不平,对林丁丁有阶级般的仇恨。可以感到,何小萍身上似乎没有令人掩鼻的气味,倒是显露出了一种大气浑朴、磊磊落落的人格特点。从另一方面来说,刘峰的遭遇也许是文革的一个群体反映,比如太习惯于部队安逸的小环境而不能自拔,自我感觉良好,对前途命运缺乏信心,对即将到来的变革缺乏思考和应对等。这些都为后来的越战埋下了伏笔。

 

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突然爆发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点,尤其对于当时的中国军队。通过这样一些政治运动的边缘人失意者,影片充分展现了他们的个人风采,同时,也深入刻画了战争的残酷性。是啊,战争无疑是惨痛的,我们在取得胜利的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http://mp.weixin.qq.com/s/NeoUCWbNCH0UeUsxk_PANQ)。战争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同时,也改变了一群人。文工团里的小时代已不复存在,大时代悄然而至。可惜的是,这些英雄们在获得短暂的美誉后再一次失去了蜕变的资本。改革开放之后,战斗英雄们慢慢被人遗忘,昔日芳华逐渐凋零,他们又回到了那个一无所有的阶层。那些曾经看不起甚至奚落过他们的战友,没有如他们一般身体或精神上的残疾,反而抓住了机会,成为了改革的弄潮儿。这样的反差实在巨大,不得不令人深思。也不禁要问,如果没有越战,野百合们的青春还会吐芳华吗?

 

不得不说的是,影片的视角很宏大。她以文革末期为起点,以近20年的时间跨度反映或折射出许多著名或敏感的历史事件(毛主席逝世®粉碎四人帮1976®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恢复高考(1977) ®对越战争(1979.2.17-3.16) ®百万大裁军(1985)®邓小平南巡(1992®国企改革(1998...),以此为背景演绎出了军队文工团里的青年军人的情感世界和充满了变数的人生命运,不难看出,个人的小命运与国家的大命运之间的激烈交锋与妥协。整个故事跌宕起伏,人物命运多舛。有人说反映了冯小刚的民间立场与情感(http://mp.weixin.qq.com/s/_EDItsFgMmuEEleFJsk3Eg),也有人说是冯小刚版的致青春http://mp.weixin.qq.com/s/5m_s7RXsBruDuIRKLEpx2w)。但电影的艺术魅力并非一个普通观影者都能理解,包括我自己。或许影片只是一个引子,带你走进那段看似美好却暗流涌动的过去,体会一个五味杂陈、爱恨交织,既单纯又复杂、既宁静又躁动、既坚定又彷徨、既温暖又冷酷的青春世界。与此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潜在的危机,后商品时代人性的沉沦,所幸的是,郝淑雯最后那一句带着国骂的怒吼,仿佛一声惊雷,预示了一个新时代的道德救赎。无论如何,《芳华》呈现了一个动的青春,伤痕少却,还略带温暖,就像一曲《绒花》,唤醒了昨日的芳华,慰藉着那个有点残缺的记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49074-1091934.html

上一篇:忆钟扬
下一篇:看“马兜铃酸肾病”的另一个视角(二)
收藏 IP: 210.42.117.*| 热度|

5 许培扬 赫荣乔 姚伟 王德华 朱云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7: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