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s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sk

博文

莫斯科-圣彼得堡两地行—之四

已有 3991 次阅读 2016-8-16 11:13 |个人分类:考察游记|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莫斯科-圣彼得堡两地行之四

  杨顺楷   四川  成都

本日是在莫斯科市游览观光的第3日,且游程仅有半日时间,下午将要乘“高铁”前往下一个城市圣彼得堡。故早晨7:30AM退房,早餐后收拾好行李,登上大巴,从所处的市北直接穿越市区,朝南行使1个多小时,到达观光地卡诺明斯克庄园。该庄园占地300多公顷,茂密森林和河流环绕,草地,道路,小木屋配置其间。一座高大雄伟的教堂由意大利人设计,为纪念伊凡雷帝而建。

据说伊凡雷帝(俄罗斯第一位沙皇,1547年元月即位)有蒙古人成吉思汗及罗马公主的血统。对于亚欧大陆广阔的北方土地,在我们中国汉文化概念中,那是一大片飘忽不定被称为骑在马背上具有强力征服欲,被称为“鞑靼人”生存活动的地域;而在真正出现一个被称为“俄罗斯”民族国家以前,至少已经由马背上的民族蒙古人统治占领达250年之久。有关俄罗斯宗教信仰为东正教,教堂顶部的“洋葱头”装饰物据说还是分等级,旧时只有皇室祈祷的教堂才享用紫金色,贵族及神职人员为蓝色,一般平民为黑色。

通过3天时间对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观光游览,令人感慨。以俄罗斯第一位沙皇即位算起,作为国家形态的历史不过469年,历史不算悠久。但是在横跨亚欧的无比广大地域内,俄罗斯民族确实堪称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了不朽的俄罗斯文化及科学成就。历程是由沙皇俄国370年;到1917-24年列宁领导的10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布尔什维克苏维埃俄罗斯政权7年,其后的1925-1953年的斯大林执政的苏联时代28年,布尔加宁-马林科夫短暂执政,其后是赫鲁晓夫的1954-196410年当政,接着是勃列日涅夫的执政的1965-85时期,继任者就是戈尔巴乔夫的1985-91年的苏共解散,苏联解体,由叶利钦总统恢复俄罗斯三色旗-双头鹰的俄罗斯国家执政的1992-2002,进而由多党制民选的普京-梅德维杰夫(二人转)-普京总统治下的当今俄罗斯国家,拥有1700万平方公里国土,治下1.42亿人口;公共福利如医疗教育住房条件不错,鼓励生育,第一个婴儿降生由国家补助30万卢布(合3万元人民币),二孩出生继续补助,且高于一孩。现在俄罗斯男性平均寿命61岁,女性75岁,性别比已经从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死亡2000多万人(男性占多数)失调中得以改变过来。

作为当下普京总统治下的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总体印象还是不错的。但是仍然存在当下全球化时代的“城市病”,如城市发展无限制地摊大饼向外围扩展,主城区基础设施差,交通拥堵;城市建筑鲜明地反应了各个当权者执政时代的特色,如沙皇时代的古建筑,苏联由斯大林执政时代的“七姐妹”高大上建筑,赫鲁晓夫时代为解决民居问题,所修建大量千篇一律“火柴盒”式公寓楼随处可见,被称呼为“赫鲁晓夫楼”,具有伴随着政治气候变化而变化的特点。自然,进入全球化时代的俄罗斯,商业化伴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又与时俱进建了不少的高层电梯公寓。同样也具有鲜明的时代发展印记。走出莫斯科郊外,在周边森林里还保留有不少小木屋供莫斯科市民休闲度假用。当下的俄罗斯国民素质还是比较高的,基本上普及了高等教育;来俄罗斯留学的中国留学生数量不少,除了莫斯科大学以外,一般的大学留学每年学费RMB3万,生活费RMB10万就够了;相对于到美国留学,费用较低(以加州为例每年需RMB25万元)。

俄罗斯人很少讲英语,称之为“战斗型”民族。笔者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高中3年加上大学2年,共计学了5年的俄语,这次来到莫斯科故又唤醒了对俄语的记忆,还是有一种亲切感,可以称为前“苏联情节”吧?虽然72年以后伴随着中美关系的解冻,我国科研人员又不得不开始学习英语,这一代学人就是在这种扭曲的外语知识教育环境下艰难地走过来的,直到进入退休生活的今日。这一现象与笔者近年访问越南工贸部食品研究所遇到的越方科研人员有同感,以前由苏联派教师全部外语教育都学俄语,过去10多年来,直到现在又改变学英语了,自然这也是与国家政治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看来,至今我国的英语普及程度似乎好于俄罗斯。

俄罗斯人现在在职业选择上有优先权,至少中高层人士如此。目前,自从苏联解体以后,在俄罗斯打工的下层次人群,即干那些又赃又累活计的基本上都是来自原苏联中亚各加盟共和国的中青年劳工。在中餐馆打工的青年服务员,面孔与中国人相同,一般都不会讲中文,说得一口流利的俄语;这就不得不让我联想起60年代初,我国新疆伊犁地区有数万人离境,跑到前苏联,被安排在中亚一限定地域,也许其中就是那一帮人的后代,自然他们是再也不可能回到中国了。有如现在的新加坡情况一样,“国际打工者”来自缅甸,孟加拉,菲侓宾等国,人数占该国人口的3成,他们为新加坡干着那些又赃又累的活计,有如国内过去20年的“农民工”群体到沿海及南方广东打工一样。看来,由于各国各个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普通民众在职业的选择上,只得面对现实,接受命运的安排?

上午还有值得一提的最后一个景点,就是游览了很有名气的新圣女公墓。这一个墓园存放了近现代各个时期,从俄罗斯,前苏联,直到如今,有巨大社会影响的名流,作家艺术家,以及各个时期追认为国家英雄,政治人物的墓穴。其墓穴设计雕塑作品,均是在其人“盖棺定论”后由艺术家精心设计,基本上反应了俄罗斯人民对其人身前的评价,也可说是民意的评价吧。如作家果戈里,妥斯妥耶夫斯基,芭蕾舞艺术家乌兰诺娃,卫国战争时期的卓亚及其家人等人士;我国在此墓园仅有2人的墓穴,即新中国成立不久出走苏联的王明,以及长期留苏与王明离异的前妻子李xx,至今还可以见到由我国驻俄罗斯大使馆每年清明节祭扫墓园留下的祭礼,毕竟他(她)们还是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共产国际)革命史上有影响人士,使得中共在同当时国际共运中心,苏共及苏联联领导人斯大林的沟通联系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中共人士。

还见到了由黑白花岗石两种反差鲜明色调构建的赫鲁晓夫墓园,这也真实地反映了这位前苏共领导人并执掌苏联国家政务达10年之久,在冷战时代的个性化风格。还有一位近年去世的俄罗斯历史上重要人物叶利钦总统,他的墓碑设计成由俄罗斯国旗3种颜色,即红白蓝构成的波浪状作品,可能寓意他在推翻苏共-解体苏联-恢复俄罗斯国家过程中使整个国家陷于动荡状态吧!

最后一位值得提及的一位死者是前苏共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妻子,患癌症白血病44岁去世的戈尔巴乔娃。她是莫斯科大学毕业的美女高才生,患病期间戈尔巴乔夫作为丈夫却无钱为妻子治病,因为他不当总统以后靠每月3000美元的退休金无法支持妻子的巨额医疗费用,加之他原来银行存款因为苏联解体俄罗斯陷入金融危机,银行破产,导致戈氏成为了穷光蛋。故墓园特地为戈尔巴乔娃择地树立起一座美女全身雕像,旁边还预留一小块地,待戈尔巴乔夫去世以后可以满足他同妻子合葬在一起的愿望。此事确实颇带有黑色幽默的情调,它反映了俄罗斯人民一种什么样的人文情怀呢?请各位评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4804-996728.html

上一篇:莫斯科-圣彼得堡两地行
下一篇:莫斯科-圣彼得堡两地行—之六
收藏 IP: 210.75.236.*| 热度|

1 叶建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