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老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uoc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博文

大学生社会实践需要再思考 精选

已有 6014 次阅读 2008-8-12 13:31 |个人分类:政经观察|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一篇名为“大学生社会实践需下基层‘走马观花’万万要不得”的文章引发了我长期以来的观察思考,记者的观察和我的一些想法引起了相当程度的共鸣。

大学生社会实践,对于笔者自己,是一直十分倡导的。在本科阶段参与或组织了一些社会实践项目,也参与了若干评比,看看周围看看自己,一些感触还是很深的。

大学生为什么要参与社会实践?除去专业性比较强的“三下乡”以外,在一般专业的大学生这里,社会实践意味着自己可以得到学校的部分资金支持,到全国各地其他地方,进村进厂,与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时间不长但是收获很多,是一个模糊于校园和社会边界的好事情。

如今大学生社会实践显现出一些问题,笔者希望和大家一起观察了解:

首先,社会实践的内容出现问题。很多学生往往选择风景区作为目的地,回应的人也趋之若鹜。但是其中相当一部分人也是抱着旅游观光的心理去的。学校如果给报销,那就算免费旅游了;如果不给,最多也算集体出游,啥都不亏。这样的心理对于自我教育自我成长不仅是没有意义的,而且是危险的。

其次,社会层面的态度出现问题。一些基层政府或者企业对于大学生包吃包住,尽量减少其实地调研的时间,代之以旅游观光。这个一方面是学生给相关机关带去负担,一方面自己并没办法开展调研。最后的结果可能是皆大欢喜,但是这个过程明显是不健康的。

最后,学校层面的态度不正确。很多情况下,学校评价实践项目的方式不是去看学生的调研报告多深入,不是看学生是否真的对国计民生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感受,而是去看报纸上登载了没有。如果报纸刊载了,影响很好,那就算作在当地产生了影响,那么这个项目就绝对能评奖。

在笔者看来,社会实践在操作层面的确存在以上问题,而作为有意愿参与其中的我们个体,究竟应该如何去认识它的好处呢?

第一,认识一批朋友,参与团队的人往往不是一个班级的,认识一群朋友是一件愉悦的事情。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更是可以认识很多的朋友,遇到很多的故事,也会学习到与陌生人,与新朋友相处的技巧。身处学校之中多少年,往往与社会上其他角色的人打交道会变得茫然无措,其中的礼仪、技巧都是减小未来真正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必须要学的。早一点起步,未来也会越轻松。

第二,学会调查研究。笔者一直认为,调查研究应该是一种使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得到积极修正完备的必经之路。大学生往往是爱国热情和集体主义容易积蓄的群体,但是容易犯的错误是接收到的信息不准确的情况下仍然轻信,尤其是这个新信息与众不同的时候。关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是当前大学生积极的风貌,而如果身陷信息流的漩涡不知所措,就会产生迷茫直到犯错。要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只有在众说纷纭的时候,更多地去调查去研究。通过文献了解学者观点、从理论角度去了解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自己去亲身调查,深入基层,走到最底层的老百姓中间,去了解社会问题的方方面面,去了解历史、现状和问题。如果从自己认识的角度去深入分析,并和团队队员讨论,形成一个带有详细资料、两面意见都包含的总结报告,才是最大最好的收获。

第三,学会辨证地看问题。我们都知道问题都有两面性,但是往往到了分析的时候自己会走向一个极端,或者以问题有两面性为由放弃深入的思考。在笔者看来,只有认识矛盾的两面性而且亲身体会了,才有思考的源泉,才能辨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调查实践的过程中要多听不同的声音,因为有些政府政策很好,但是老百姓没有获得好处,此时全听政府方面的声音是有问题的;相反,如果只是了解一户两家的观点,那很可能我们会犯下以偏概全的错误。相同的政策对于不同的群众来讲,反响是很不同的。我们要做的,不可能是去和矛盾的任何一方产生极大的共鸣,而是通过了解各方材料把问题显示出来。也许我们不可能调研得非常深入,获取的资料也确实会有失实,但是只要我们努力地去调查了,你看出了别人没有看到的问题面或者积极的一面,你的收获就有了。

作为学校,应该在立项、批准以及后期总结的时候把好关,把其中的功利因素消除掉,真正为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去考虑问题。

--------------------------------------------------------------------------------
大学生社会实践需下基层“走马观花”万万要不得
http://www.edu.cn/yiwujiaoyu_1074/20080812/t20080812_316142.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433-34894.html

上一篇:希望之城助学基金策划书
下一篇:胡诌小诗一首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3: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