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xheliji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xhelijian

博文

继承“习而学”的工程教育思想

已有 3828 次阅读 2011-12-8 22:46 |个人分类:教学相关|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适逢学校组织教研课题的立项,想着如何给我现在的教学实践找个好的理论作为支撑。学计算机的学生不重视动手实践是个问题,现在我的很多心思都花在如何能让学生动起来。学生不动手,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面对很多问题,学生能力达不到,当老师的应该挑起责任,帮助他们起步。不能看到个别学生通过自学有了飞速的进步,就忽视了大多数同学需要帮助的现实。我的学生的实验报告要求发到博客上、布置的题目也尽可能帖近生活、撰写针对性的指导材料等一系列新的措施,都是围绕着让学生能愿意动手,能够动手,享受动手乐趣的(见:我的学生的博客地址)。
  很偶然,看到了一篇博文《习而学的工程教育》,我眼前一亮。这正是我要找的依据,我也正是这样做的。从习而学的角度,我的做法还有很多待扩展的方面,继承、发展和实践这一思想,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习而学的工程教育思想也能够进一步提升我的实践。
  让我更加感到亲切的是,习而学的工程教育提出者茅以升先生是北京交通大学建国后的第一任校长,而我今年刚获得这所百年名校的博士学位。在北京学习期间,我每天由宿舍去实验室,需要走过图书馆前茅校长的塑像。每当这时,我总是能从那深邃的目光中获得鼓励。
继承鈥溝岸р澋墓こ探逃枷
北京交通大学图书馆前茅以升校长雕像
 
  通过粗略的文献检索,对习而学这一工程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实践材料很少。近几年有几篇论文关注了职业教育,更没有教学一线的教师的研究和实践报道。国内以实践为主导的教育方法不少,但理论层次显然没有跟得上。好了,再检索、阅读几篇外文文献,我将能写出一份令自己满意的课题申报书,未来几年的教学研究也应该能照此路得到很好的发展。
  顺便在网上认真地看了茅校长的生平。景仰之余,我将尽我所能,在计算机教育领域努力工作。
  下面是光明网《茅以升――中国桥梁事业的泰斗》中“致力于工科教育,倡导教育革命精心培育科技人才”部分,转载于此,以示恭敬。
  1920年起,前后约30余年,茅以升在教育战线上,倾注了不少心血。他曾出任东南大学、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北洋大学、唐山工学院等多座大学校长,立基创业,功绩显著,是知名的教授和杰出的教育家。
  茅以升在各校任职期间,对校务管理、学校体制、课程设置、教学设备、科学研究、学术活动、教学作风、学生工作和校园管理等,都亲自过问,并作了重大改进。
  他在教学工作中,治学严谨,实事求是,素以认真、严格、诲人不倦著称。授课时讲求概念清楚,逻辑严密,注意深入浅出,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用事例解释理论概念,力求讲清每一理论原则的实践意义,使学生透彻领悟,融会贯通。课外与学生交流,尽心辅导,并征求意见,以改进教学。
  他不断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他认为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授业,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力学习、自力研究的习惯和能力。他反对把学生当作“受体”的灌注式教学,实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成为“主体”。他以自己的治学经验“博闻强记,多思多问,取法乎上,持之以恒”要求学生。他独特的教学方法是通过“考先生来考学生”。每次上课的前十分钟,先指定一名学生,让他就前次学习课程提出一个疑难问题,从学生所提问题的深浅,可知他对课程是否作过深入的钻研和探讨及领会程度。问题提得好,或教师都不能当堂解答的提问者,给满分。如提不出问题,则由另一学生提问,前一学生作答。此法推行后,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学习思想极为活跃,学业大进,深受学生欢迎。同时,学生所提问题,能使教师受到启发,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亲自带领教育科学生来听茅以升的课,对他的教学方法评价很高,认为“这的确是个崭新的教学上的革命,是开创了我国教育的一个先例,值得推广”。
  茅以升认为旧教育的弊病是理论与实际脱节,通才与专才脱节,科学与生产脱节,片面追求理论教育的“质”,严重忽视培养人才的“量”。他于1926年在上海交大30周年纪念刊和《工程》杂志上发表《工程教育之研究》的论文,批判理论脱离实际的欧美教育制度,呼吁建立适合我国现状的教育制度。主张“先授工程科目,次及理论科学,将现行程序完全倒置”。并且从学制、招生、课程、考核、教授、实习、服务等方面,提出大破大立的改革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认为为新社会培育人才,更应进行教育革命。1949-1950年,他撰写专论《教育的解放》、《习而学的工程教育》等,强调按照人的认识规律,由感性知识入手,进而传授理性知识,先让学生“知其然”,而后逐渐达到“知其所以然”,从而把理论与实际、科学与生产、读书与劳动、学校与现场紧密结合起来。1962年,他将自己的教育思想系统整理写成《建设一个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教育制度》,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小组会上发言,受到周总理高度评价。
  此外,他还强调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和科技水平,投身科普工作,抓业余教育和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他重视教育、重视培养人才,几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呕心沥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4000-516364.html

上一篇:给大一新生——行动起来,冲破束缚
下一篇:提前体验——工程教育中的法则
收藏 IP: 112.238.1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0: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