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概念测量理论之科普杂文系列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eses 传统测量理论曲解了概率论概念,测量概念的辩论需要以纯正的概率论概念为基准。

博文

我的学术批判 精选

已有 12429 次阅读 2016-4-11 23:1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15年前从事仪器测试维修经营,瞎猫碰死老鼠,一台日本仪器经辗转送到我的手中。凭借鄙人的浅薄知识,最终断定该系列仪器的存在软件设计错误。后跟日本人交涉要求改正并收取技术咨询费,由此引发了法律纠纷。整个事件过程中,单就仪器技术层面来说,虽然日本人最初收到电传时也是强硬,但在当面进行技术讲解后,日本技术人员的态度则非常诚恳。相比较而言,为难我们的全是中国人,甚至还有设计错误的仪器也是“合格仪器”的说法……。

2004年,老叶又管了个闲事,那就是国家测距仪计量检定规程。在全国测绘仪器学术年会上,撰文《论测距仪加乘常数检验的地位和作用---JJG703-2003测距仪检定规程存在的错误》,批判了计量规程对测距仪加乘常数误差不规程限差的做法,该论文最后出版于《中国计量》。由此引发了一个针对JJG703-2008规程的学派争执:测绘派认为,系统误差不影响精度、是可以改正的,大误差和小误差在改正上是一样的,没有限差的必要;计量派认为,系统误差是仪器的正确度(trueness)指标,表达仪器测量结果的正确程度,必须限差。二派学术观点严重对立,互相不能说服对方,以至于JJG703-2008版本迄今未能出台。

老叶由此又注意到了误差分类理论的问题,一种科学理论怎么可能导致完全相反的二种思维呢?2009年,《误差分类主义批判》形成初稿,列举了众多案例证明误差分类学说实际是逻辑混乱。后征询名家意见,却被告知这种文体不适合当前学术界,很难发表。果然,几家主流刊物的审稿人都不关心论文给出的案例论据,而都是直接用现有文献为依据来拒稿。后来,该论文只在《2011全国测绘学科博士生论坛论文集》上出版。

随后意识到,仅用案例证明误差分类学的逻辑矛盾还不够,还必须分析其认识论根源,还必须顾及废除误差分类学说后的新概念理论如何解释。于是,《误差理论的新哲学观》和《The new concepts of measurement error theory》就先后发表于《计量学报》和《Measurement》。所有的主题都指向误差分类学说及相应的精度、正确度、准确度概念必须被推翻,这就意味着全世界测量教科书、测量规范甚至仪器标准都将面临修订。

前些日,针对我的这些工作,武汉大学校报在学校新闻网做了个简短的学术动态报道。考虑到学界的接受能力,肖编辑在报道中还特意地强调了“给出了推翻误差分类学说的论据”。可是,不到二天,报道被撤销。问及原因,社长告知有“教师”来电话说“内容有争议”。

我就不懂了!仅仅只是一个新闻报道,又不是给一个学术议题下判决书,目的也不过就是为了让大家来参与讨论,促进学术发展。“内容有争议”就一起来争议呀,也同样可以发论文来评论呀。中国的专家“教师”简直太牛逼了,纵然你论据有千言万语,纵然已经有国际权威杂志为你背书,也顶不了他一句苍白“有争议”看法。

一个搞技术的人,自己搞懂了的理论问题总希望别人也能理解,不希望自己被别人看成另类,就这么点私心。电子测量课程教学中当然也按搞懂了的理论逻辑来讲解,当然也要讲清楚传统概念的病根要害,毕竟大学生并不是能随意糊弄的。可是,有老资格发话了:你的讲法和我们传统的讲法不一致,把学生的思维搞乱了,科研级的东西不能讲。这实在太难了!如果自己的确还不明白,按教科书稀里糊涂地给学生一顿照本宣科也就罢了;可现在明明是一个已经整理得很清晰明白的逻辑,硬要把一个已经很清晰明白的逻辑昧着良心地再按照原来的糊涂逻辑讲给学生,这难度真的太大!

清明期间来了几个老朋友,聊及此事。朋友告诉我:你指出了进口仪器的设计错误,那些为进口仪器办型式批准的专家官员和为其做推广的专家学者们能高兴吗?人家阻扰你自然合情合理,法院都能以你打错了官司(代理律师一审把合同诉由说成侵权诉由)为由判你败诉;你说国家仪器标准太宽松,那些写标准的、生产仪器的能高兴?你推翻了现有测量学理论的根基,说过去讲的理论是错的,那些一直学习这套理论靠这套理论吃饭的学者专家们能高兴?在你这里只是学术,可在人家那里却是奶酪!所以,你的论文就不能通过评审,你的基金申请就批不下来,涉及你的科研报道也能被撤消,你的理论就不能告诉学生……。学术理论还是由学术圈子来评价,那个圈子里都说“存在争议”,但谁也不露面跟你“争议”,你又能怎样?你连给报社打电话的“教师”是谁都不能知道,你能不服气?好在论文已经被国际主流期刊背书,该知足了。想想被罗马教廷处死的布鲁诺吧,看看人家颠覆传统是什么代价?

啊啊,原来是我错了,该受批判的恰恰是我自己。工作几十年,我的狗屁学术竟然多是在批判----怪不得混得这么栽。罢罢罢,我也要养家糊口,我也不是要当什么捍卫科学真理的殉道士,闲事到此为止。还是继续搞我自己的数字水准仪去哟。


    2016年4月11日于武汉大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30565-969463.html

上一篇:《新概念测量误差理论》论文导读
下一篇:《测量误差理论的新观念》全文
收藏 IP: 122.190.228.*| 热度|

39 童调生 田云川 姚伯元 尤明庆 郑云峰 杨正瓴 李毅伟 王林平 徐晓 马德义 都世民 徐绍辉 林志远 黄永义 高峡 梁洪泽 王国强 谭福林 周健 王亚非 王启云 武夷山 张越 葛素红 翟自洋 姚小鸥 晏成和 熊家新 孙立杰 xlianggg taoshl qzw ghzhou5676 guhanxian biofans zjzhaokeqin doctor5 gaoshannankai GeoZhangqi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2: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