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荣彬个人博客---图示思维规则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bhuang5907 个人主页:http://chem.xmu.edu.cn/teacher.asp?id=234

博文

圆不是环

已有 2192 次阅读 2019-12-27 09:08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圆不是环


今天拜读了这篇文章:

《中国科学报》 (2019-12-25 第1版 要闻)

2019,高教“同心圆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12/434189.shtm

文首有这么个同心圆:

正文中谈如下几个环:

第一环

“金课”背后的课改之思

第二环

“师德”引发的“失德”之惑

第三环

“四新”带来的学科之势

第四环

“趋同”折射的管理之难

第五环

“转型”映射的时代之变


我想说的是:

题目起的是圆,
正文说的是环,

圆不是环,

这概念有点混乱,概念混乱就会影响对文章思想的理解。


作者应用这个“同心圆”要表达什么思想呢?本博不妨从两个方面分析。

一、以性质命题(categorical proposition)来理解

既然作者把最里面的圆也说是环(第一环),那么把外面四个环都看作圆。

第一圆,“金课”背后的课改之思(用S表示),这个圆表示的是属于“思”大类的小类概念,那么同属于“思”大类概念的“水课”背后的课改之思小类概念该如何表示呢?

第二圆,“师德”引发的“失德”之惑(用M表示),这个圆表示的是属于“惑”大类的小类概念。这个圆包含第一个圆,和第一个圆存在共同的部分,既然是共同的部分当然表示相同的东西,也就是,

“所有的‘金课’背后的课改之思(S) 都是 ‘师德’引发的‘失德’之惑(M)”,公式表示(SAM)。

图示为:

image.png

“思”怎么会是“惑”呢?

这个命题恐怕不真。

第三圆,“四新”带来的学科之势

同理理解,

“所有的‘师德’引发的‘失德’之惑(M) 都是 ‘四新’带来的学科之势(P)

公式表示(MAP)

图示为:

image.png

那么可以推出:

“所有的‘金课’背后的课改之思(S) 都是 ‘四新’带来的学科之势(P)”

这是性质命题三段论推理(categorical syllogism),图示为:

image.png

第四圆,“趋同”折射的管理之难

同理理解,

“所有的‘四新’带来的学科之势 都是 ‘趋同’折射的管理之难”

所以,

“所有的‘金课’背后的课改之思 都是 ‘趋同’折射的管理之难”

第五圆,“转型”映射的时代之变

同理理解,

所有的‘趋同’折射的管理之难 都是 ‘转型’映射的时代之变

所以,

“所有的‘金课’背后的课改之思 都是 转型’映射的时代之变

上述推理形式是连续的性质命题三段论推理( sorites),以下图表示:

图片.png

以上是以性质命题的理解,不知道是不是作者的原意,但本博觉得不可思议。

二、以关系命题(relational proposition)来理解

下面按照环来理解,但最里面的还是圆。

第一个环,黄色的环,表示“师德”引发的“失德”之惑,由于黄色环与最里面的圆不存在共同的部分,理解为:

“所有的‘金课’背后的课改之思(S) 都不是 ‘师德’引发的‘失德’之惑(M)”,公式表示(SEM),

等价的命题:

“所有的‘师德’引发的‘失德’之惑 都不是 ‘金课’背后的课改之思”,公式表示(MES),这没有问题。图示为:

image.png

实际上,这样的表达等价于如下欧拉图所示:

image.png

但是,作者画的是“圆”置于“环”之内,意图表达这两者存在的某种“关系”,但不应该是概念外延的包含关系,否则就变为上面的陈述概念外延重叠情形的性质命题而非关系命题了。

两个相异的概念之间可以存在关系,以关系命题表达,如下图所示:

image.png

相对概念表达关系,明确了相对概念R的涵义,也就理解了作者的原意。

但是从这个同心圆,读者难以读出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命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26289-1211655.html

上一篇:课的系统分类
下一篇:回复LIULI教授的“将军”
收藏 IP: 125.210.247.*| 热度|

2 郑永军 张忆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1: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