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荣彬个人博客---图示思维规则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bhuang5907 个人主页:http://chem.xmu.edu.cn/teacher.asp?id=234

博文

日本人造汉语词对汉语的影响

已有 5020 次阅读 2017-8-22 15:30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日本人造汉语词对汉语的影响

日前读到一篇文章“日本人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日语的汉字是在唐朝时传入日本的,日本人不仅学习了汉字,还创造了日语,反过来也发展和创造了很多汉语的词汇。今天中国人很多日常用词是日本人创造出来,是通过中国留学人员传入中国的

日本人所造的汉语词都是多字词,国人用习惯了,现在已经不习惯使用单字词了,例如,不说“星”,而说“星星”。

不习惯使用单字词进而影响国人对属种概念的认识,造成汉语概念分类的混乱。例如,“科学是学”,“数学是学”,“哲学是学”,这个“学”就是单字词,涵义是“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学是属(大类)概念,科学是种(小类)概念,种概念语词可以通过属概念语词前面加上限定词而得到,这种属种关系很清楚,是汉语的优势。可是,由于不习惯使用单字词-学,很少人会说“科学是学”这样的语句。“学”非要说成“学问”,甚至说成“科学”,以致造成“科学”一词涵义的混乱。

PS

日本人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http://mp.weixin.qq.com/s/Qt6om0Txhtzr2a91gWEXjg

日语中的很多汉字是在唐朝时传入日本的,日本人不仅学习了汉字,创造了日语,反过来也发展和创造了很多现代汉语的词汇。今天中国人很多日常惯用词是日本人创造出来的,因为都是汉字组成,中国人并没有把它们当作为外来语,很多人误认为这些是汉语的固有词汇,其实现代汉语很多常用词汇都是日本人造词后传入中国的。

一百多年前,日本人在与西方交流的过程中感到使用原来采自中国的词汇在表达方面产生了严重的困难,于是日本人利用传统的语文资源加以改造,制造出了汉语中原来没有或虽有但意义不同的新词来表达这些新事物。后来这些新词通过中国留学人员传入中国。

下面这些现代汉语常用词都是日语传入中国的词汇:

体育、法律、理想、杂志、解放、接吻、银行、半径、饱和、保险、保障、备品、背景、编制、班级、白夜、采光、参观、常识、场合、场所、成分、成员、承认、乘客、出口、出庭、储藏、储蓄、传染病、创作、代表、代言人、德育、登记、登载、敌视、抵抗、发明、法人、法庭、反动、反对、分配、分析、封锁、否定、否决、服务、服用、概括、概略、概念、概算、固定、固体、故障、关系、广告、广义、归纳、干部、化石、化学、化妆品、集团、集中、、机关、机械、积极、基地、计划、记号、记录、建筑、鉴定、讲师、讲坛、讲习、讲演、讲座、教养、教育学、阶级、节约、结核、紧张、进度、进化、进化论、进展、经费、经济、经济学、经验、精神、景气、警察、剧场、决算、绝对、介绍。科目、科学、可决、客观、客体、课程、肯定、空间、会计、扩散、劳动、劳动者、劳作、累减、类型、理论、理念、理事、理性、理智、力学、立场、临床、领海、领空、领土。

论理学、论坛、论战、落选、脉动、漫笔、漫画、漫谈、盲从、媒质、美感、美化、美术、民主、敏感、明确、命题、母体、母校、目标、目的、内阁、内幕、内勤、内容、内在、能动、能力、偶然、派遣、判决、陪审、批评、平面、评价、骑士、企业、气体、气质、前线、强制、侵犯、侵略、勤务、清算、情报、权威、权限、权益、权利、人格、人权、人文主义、人选、日程、商业、社会、社会学、社会主义、社交、社团、身分、失效、时间、时事、时效、思想、死角、所得税、探险、探照灯、特长、特务、同情、同计、体操、唯心论、唯物论、卫生、文化、文库、文明、文学、无产者、舞台、物理、物理学、宪法、相对、想象、象征、消防、消费、消化、宣传、宣战、选举、学府、学会、学历、学士、学位、演出、演说、演习、义务、议决、议会、艺术、意识、意义、银幕、元素、园艺、原动力、原理、愿意、原则、运动、运动场、原子、展览会、战线、哲学、政策、政党、支部、支配、支线、知识、直观、直接、直径、直觉、直流、制约、质量、终点、仲裁、主动、主观、主人公、主食、主体、主义、资本、资本家、资料、自律、自然淘汰、自由、宗教、综合、总动员、总理、总领事、组成、组阁、组合、组织、最惠国、左翼、作品、作物、作者、座谈等等都是日本词汇。

还有,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共产党等政治名词都是日本词汇。还有,无线电、发电机、蓄电池、干电池、电压、电流等科技名词都是日本词汇。

通过上面的词汇,不仅可以看到日本人的造词能力,也可以了解日本对现代汉语发展的影响。如果没有日本人创造出来的这些词汇,现代汉语几乎无法自成一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26289-1072200.html

上一篇:分析与综合
下一篇:求解:谁是第一位科学家?
收藏 IP: 117.28.251.*| 热度|

2 朱晓刚 徐令予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