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TUcivil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JTUcivil

博文

尽快开展此次严重空气污染事件的损失评估

已有 2616 次阅读 2013-2-6 09:3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评估, office, style, center, 空气

尽快开展此次严重空气污染事件的损失评估

王元丰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随着冷空气的来临,困扰中国中东部及华北大部的严重雾霾消散。人们对于这场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的关注热度开始减退,新闻媒体对于这次事件的剖析也似乎没有新的切入点,而政府部门在公布各类应急方案、并说明治理空气污染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让人们要有耐心,他们将会“有所作为”外,这场空气污染的各方面利益攸关方好像都已尽力、该做的都做了。这样的观点需要矫正,对于这场在中国“史无前例”的空气污染事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反思分析,当前,特别需要尽快对这次严重空气污染事件的损失进行评估。

当发生地震、洪水等灾害后,政府部门自然而然就会开展灾害所导致的损失的评估,以便开展救灾减灾以及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那么,想一想在发生这样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后,政府部门不需要开展灾害所引起的损失评估吗?有人会说,这次空气污染所引起生命财产损失远远不能与地震、洪水等灾害引起的损失相比,没有房屋倒塌、似乎也见到什么人由于这次雾霾天而直接死亡。这样的观点是不正确的,这恰恰说明非常需要把这次雾霾污染所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调查清楚,用惨痛的事实教育全社会的人真正认识严重空气污染所产生的危害。想想131日那天,北京就发生2000多起交通事故,造成2人死亡,其它地方发生多少事故,这些雾霾天共造成的交通伤亡是多少人,不需要准确的数据吗?另外,还非常需要清楚知道这场事件到底给我国的经济造成多少损失,北京、河北、山东不同的省市经济损失又是多少?不同行业在这次雾霾天中经济损失又有怎样的不同,哪些行业损失最大、哪些行业影响最小?我们特别需要摸清这次污染事件的影响程度和造成的损失,积累历史数据,以便在下次空气污染事件来临的时候,心中有数,把最不利的影响降到最低。

在空气污染的灾害损失评估中,人们非常想知道到底这次雾霾事件对人的健康造成多大的影响?有多少人因为这次严重的空气污染引发疾病而死亡?1952125129日,英国伦敦发生同这次中国类似的严重空气污染(影响面积要比中国小的多),政府开始给出医学报告显示这次事件导致4000人早死、10万人患病的估计数字时,社会舆论对如此严重的后果感到震惊。对于这样的结果中国人不太相信,空气污染怎么会使这么多人死亡呢?是不是外国人夸大事实了呢?可是,英国后来的研究发现,即便是这些数字也存在严重的低估:实际上,死亡人数在1.2万左右(在维基百科(Wikipedia)网站上有这方面详实的学术研究记载)。不过即令是有详尽的科学研究,这个结果也让人难以接受。外国人的标准和中国人的标准可能不太一样,那么,看看中国人自己的研究结果。由绿色和平组织委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开展了“PM2.5对中国城市居民造成的公众健康危害和经济损失研究”,研究团队选取了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四个典型城市,结果显示:如果环境水平与2010年比,没有明显改善的话,那么2012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这四座城市,因为PM2.5引发多种疾病造成的过早死亡的人数,将会达到8500多人,因此产生的经济损失会达到68亿人民币。这应该印证英国人的结果的可信性,对于这次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所引发多种疾病造成的过早死亡(注意不是直接死亡)的人数可能也很令人震惊,其具体数字是多少,特别需要科学的调查分析给出来!

还需要说一下,既然绿色和平组织委托北京大学已经做了研究,有了结果,而1月亚洲开发银行与清华大学公布《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也对中国空气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做了估计(基于疾病成本估算相当于国内GDP1.2%,基于支付意愿估算则高达3.8%),还有必要再做此次空气污染损失的估计吗?当然有必要!这些研究都是对全年空气污染造成影响的估计,都不是针对特定的像这次这样严重的雾霾污染事件,中国非常需要对这样的损失,像“汶川地震”后那样开展详尽的调查和分析。

这样的工作,中国以前是空白,特别需要予以填补,这方面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不需要再说!

 《环球时报》2013年2月6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6140-659922.html

上一篇:我听到了
下一篇:这是我的春天
收藏 IP: 218.249.24.*| 热度|

4 黄智生 蒋大和 龙涛 赵凤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1: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